汉语文字中的性别歧视---女性
1.贬女现象
许多称呼妇女的词都有贬义现象。
首先,汉字的写法就有明显的歧视妇女的现象。
“女”是象形字,甲骨文“女”像一个妇女双臂反绑跪倒的形状。
从字形,可以想见古代妇女的奴隶地位。
许多带“女”字旁的字,也可分析出许多严重歧视、侮辱妇女的地方。
如“妒”、“嫉”、“嫌”、“嫩”、“奸”、“婪”、“妨”、“妾”、“妖”等等。
连指女性的“阴”字也常用来构成贬义词。
如“阴毒”、“阴森”、“阴谋”等。
古代妇女在家庭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在社会上更是最底层。
因此,古代妇女常自称“奴家、贱妾、卑妾”等。
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则有很多卑称。
如:贱内、拙荆、糟糠等。
在农村,一般男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家里的、屋里的、我那口子等。
2.两性词序
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中,对男女两性的词序大都遵循着男先女后的原则。
成语的结构也是男前女后。
如:夫贵妻荣、夫唱妇随、男耕女织、善男信女、男婚女嫁、男女有别等。
3.不独称谓词
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词语也在将女性丑化,这正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居高临下和歧视,如“妇人之见”、“婆婆妈妈”、“女流之辈”、“最毒妇人心”等,而对那些不被男人群体接受的男人的评价却是“女里女气”、“娘娘腔”、“脂粉气太浓”这类与女性相关的词语。
这就是完全不带有任何掩饰的歧视。
在使用语言、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这一歧视却被视作是传统及合理的存在,这实在是很荒谬的事情。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
汉字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
而女人,作为社会人类的生产者之一,也应当受到尊重。
现实生活当中,对于比较明显的性别歧视,绝大多数女性能够做到愤而勇争,争的结果当然是对这种歧视的消除,比如家庭暴力、劳动争议、社会偏见等等,这得益于法律赋予的男女平等。
但是,也有很多女性对自身地位的弱势予以认同,即总是无意识地承认或者默许性别歧视的存在。
很多时候是女性自己的无意识,造成或者纵容了某些“细枝末节”的性别歧视。
这也是缘于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因此,追索汉字中所隐含的社会歧视更能警示新时代女性同胞去追求平等和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