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理论与高考近几年中国的现代化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现代化理论已成为新一轮历史高考命题的主导理论。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与近代化的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
这一过程,包括(1)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工业化),(2)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民主化),(3)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城市化),人们思想意识的演变(理性化)。
纵观中外历史,现代化有两种类型:原发型,即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传导型,即内部条件不成熟,受西方资本主义冲击而走上现代化的国家,如日本、中国等。
现代化进程又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知识网络一、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阶段(1860-1949)1.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内容①经济现代化(工业化)②政治现代化(民主化)③思想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理性化)三、中国近代化的层次[问题引导] 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试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
分析指出促成“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的因素。
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加深;民资初步发展;民资力量壮大3、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有史学家在研究洋务运动时指出:洋务运动实在是中国现代化(近代化)的起点,为什么首先,洋务运动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
其次,从政治上看,近代企业的建立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成长。
再次,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洋务派大量购买并进而制造新式枪炮,组建新式军队,实行洋式练操,以促进清军队的建设和国防的近代化。
最后,洋务派创办了我国第一批新型学校,大力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并造就了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创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先河。
总之,洋务运动不仅顺应了世界近代化运动的历史潮流,成为世界近代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因率先掀起了中国近代化的改革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一)起步阶段(1840——1895)1840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表现: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认识: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
表现:1、经济近代化: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2、政治体制近代化: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思想文化近代化:对旧思想的批判逐步深入,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化运动认识: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阶段性的成果,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三)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19——1949)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
表现:1、曲折前进: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2、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
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认识:本阶段说明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五、近代化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
请思考:两者的关系整样?两者是相互交叉互动的关系。
1、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2、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
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六、西方近代化的历程1、孕育阶段(15世纪-18世纪中期)经济:资本主义兴起、发展政治:英国──君主立宪思想: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理性主义2、第一次近代化浪潮(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政治:美国──三权分立,民主共和法国──民主共和思想:自由主义──英法美等国进入近代化3、第二次近代化浪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英法美──健全民主法制,政治模式成熟思想:国家干预经济──英法美等国近代化进一步发展德意日等国也步入近代化第一阶段16世纪前后--19世纪初工场手工业时期经济工业化:工场手工业是欧洲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现代工业化的准备阶段)政治民主化: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 美. 法确立起来全球一体化: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打破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 联系紧密的整体,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第二阶段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蒸汽时代)经济工业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 工厂制度建立起来, 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政治民主化:19世纪出现三股进步潮流: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 民族主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起来全球一体化为夺取工业原料和倾销市场, 资本主义展开全球范围的殖民扩张,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电气时代) 经济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不平衡加剧)并产生了垄断组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政治民主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政治上呈现出两种模式---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20世纪初, 欧洲. 北美基本完成现代化全球一体化:世界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第四阶段20世纪初—1945年战争. 革命. 危机. 调整的交织现代化的转型时期经济工业化:30年代经济危机危机促使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苏联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民主化: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法西斯独裁专制和侵略扩张使世界民主进程受严重挑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显示民主进程不可阻挡;国联和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宗旨全球一体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使不同意识形态. 民族. 地区的人们紧密相连, 极大地加强了各国联系第五阶段1945年二战后至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电子信息时代)现代化的稳定发展经济工业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推行改革; 三种现代化模式并存; 90年代以来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政治民主化: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美苏冷战和争霸威胁着世界和平;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发展趋势加强, 客观上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全球一体化: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为世界各国的密切联系提供了技术手段;两极格局的结束;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大大加强,主要表现在: 经济全球化加速. 国际组织增多. 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 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