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施工安全评价

施工安全评价

第三章施工安全评价3.1安全评价综述安全评价是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旌,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目的。

安全评价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系统的安全评价理论和方法产出于保险业。

20世纪30年代,率先在美国保险业在进行风险程度衡量时进行了风险评价。

20世纪60年代,由于制造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系统安全理论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

1962年4月,美国公布了第一个有关系统安全的说明书——“空军弹道导弹系统安全工程”,这是系统安全理论首次在实际中应用。

1969年,美国国防部批准颁布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安全军事标准——《系统安全大纲要点》(MIL.STD.882),该系统标准又于1977年和1984年先后两次进行了修订。

MIL.STD.882系统安全标准从开始实施,就对世界安全和防火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迅速被日本、英国和欧洲等国家引进使用。

此后,系统安全理论陆续推广到航空、航天、核工业、石油、化工等领域,并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现代安全系统工程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在当今安全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964年美国道(DOW)化学公司根据化工生产的特点,开发出“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用于对化工生产装置进行安全评价,1993年该评价法已发展到第七版。

1974年,英国帝国化学公司(1CI)蒙德(Mond)部在道化学公司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引进了毒性概念,并发展了某些补偿系数,提出了“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标评价法”。

[14]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在没有核电站事故先例的情况下,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提出了著名的《核电站风险报告》(WASH.1400),并被后来核电站发生的事故所证实。

1976年,日本劳动省颁布了“化工厂六阶段安全评价法”。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发生的许多震惊世界的火灾、爆炸、有毒物质泄漏等恶性事故,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伤,促使各国政府、议会立法或颁布规定,规定工程项目、技术开发项目都必须进行安全评价,并对安全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

日本《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定,由劳动基准监督署对建设项目实行事先审查和许可证制度:美国对重要工程项目的竣工、投产都要求进行安全评价;英国政府规定,凡未进行安全评价的新建生产经营单位不准开工;1982年,欧共体颁布了《关于工业活动中重大危险源的指令》,欧共体成员国陆续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国际劳工组织(ILO)也先后公布了《重大事故控制指南》(1988年)、《重大工业事故预防实用规程》(1990年)和《工作中安全使用化学品实用规程》(1992年),对安全评价提出了要求。

2002年,欧盟未来化学品白皮书中,明确提出危险化学品的登记及风险评价作为政府强制性的指令[15]。

20世纪80年代初期,安全系统工程引入我国,受到我国政府和许多大中型生产经营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机械、冶金、化工、航空、航天等行业开始应用安全评价方法。

1 986年,原劳动部分别向有关科研单位下达了机械工厂危险程度分级、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冶金工厂危险程度分级等科研项目。

1987年,原机械电子部首先提出了机械行业内开展机械工厂安全评价,并于1988年1月1日颁布了第一个部颁安全评价标准——《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该标准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机械工业安全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0年10月,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批准发布了类似美国军用标准MIL.STD.882B的军用标准《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GJB900.1990)。

1991年,国家“八五”科技攻关把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列为重点攻关项目。

1996年10月,原劳动部颁发了第3号令,规定六类建设项EI必须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

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70号主席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建设项目必须实施“三同时”,同时还规定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

3.2 常用安全评价方法目前国内外已研究开发出的安全评价方法常用的有数十种,如安全检查表(SCL)、事故树分析(FTA)、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FA)、事件树(ETA)、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LEC)、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等,归纳起来可分为四大类,即:指数法、安全检查表法、概率风险评价法和数值模拟与人工智能方法[16]。

对常用的评价方法综述如下: (1)指数评价法总的来说,指数评价法使用方便,适用于像化工厂这样多种灾害并存结构复杂且隐患概率及其后果模型难以确定的领域。

但是这类方法的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1)评价中模型对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功能重视不够,特别是危险物质和安全保险体系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未予以考虑。

2)由于危险源是危险物质或安全保障体系之间相互作用的有机体,是危险、危险能量与安全防护体系之间相互矛盾着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评价中只注重某一侧面显然是不全面的。

各因素之间全部以加或乘的方式处理,忽视各因素之间的重要性差别。

3)评价之初就有风险意义的指标值,使得评价后期对系统的改进显得非常的困难。

这是由于影响系统灾变后果与灾变率的因素子集并非完全重合。

在各指数法评价模型中,指标值的确定只与指标的设置与否有关,而与指标因素的客观状态存在水平无关,致使出现危险物质的种类、含量、空间布置相似,而与实际水平相差较远的系统,其评价结果有相似的后果,这是指数类评价方法灵活性检查和敏感性相差的主要原因。

4)各种危险性因素附加系数范围过宽,补偿项目过多,评价结果可能会出现不合理现象。

(2)安全检查表法为了系统地找出系统中的危险因素,把系统加以剖析,分成若干个单元或层次,列出各单元或各层次的危险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把检查项目按单元或层次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格,以提问或现场观察的方式确定各检查项目的状况并填写到表格对应的项目上,这种表就叫做安全检查表。

安全检查表分析利用检查条款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等对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一般工艺、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

安全检查表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形式很多,可适用于工程、系统的各个阶段,可以评价物质、设备和工艺,常用于专门设计的评价,也能用在新工艺(装置)的早期开发阶段,判定和估测危险,还可以对已经运行多年的在役(装置)的危险进行检查(安全检查表常用于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专项安全评价,而很少用于安全预评价)。

1)安全检查表的优点安全检查表是一种静态评价方法,其优点主要有:①安全检查表能够事先编制,故可有充分的时间组织有经验的人员来编写,不至于漏掉能导致危险的关键因素;②可以根据标准、规范和法规,检查系统遵守的情况:③检查表的应用方式有问答方式和现场观察方式,给人印象深刻,能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

表内还可以注明改进措施的要求,隔一段时间后重新检查改进的情况。

④安全检查表简明易懂,容易掌握。

2)安全检查表的缺点该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对系统安全结构的控制缺乏深度和系统性,作为安全管理的手段之一是可行的,但只能作为安全管理辅助的分析方法;②检查表大多是由有经验的人编写,主观和经验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③检查表大多数采用评分法或回答“是’’/‘‘否”的形式进行,对一些主观指标难于做出客观的评价;④安全检查表是一种静态评价方法,无法做出系统整体的动态安全评价。

(3)概率风险评价方法概率风险评价方法代表了安全评价的又一个发展方向,是一种精度较高的定量安全评价方法。

这类方法通过综合分析系统的基本单元元件的性能及其致灾结构关系,推算整个系统发生事故的概率,通过对灾害后果的估计,来综合反映系统的危险程度,并同既定的目标值相比较,判定其是否达到预期的安全要求。

或者,将危险概率值划分为若干等级,作为系统安全评价及制定安全措施的依据。

概率评价法使用的前提是能对系统完整分析、数据充足和准确,否则使用起来很困难。

(4)常规统计法这是应用数理统计的原理,进行回归分析的一种方法,是传统方法的典型代表,而且仍然在广泛的应用。

这类方法在评价因素少,且主要影响因素突出的系统安全评价中比较适用。

对多因素且因素之间相关性大的系统则无法应用这一方法。

(5)层次分析法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方法)是建立在系统工程理论基础上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用于解决多层次多准则决策问题的一种实用方法,能够很好地处理多准则决策问题。

它把一个复杂问题按各自因素隶属关系由高到低表示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分层排序,通过人们的判断,对每个层次、元素确定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排序,最后把各层次定量关系联系起来,得到总排序作为决策依据,层次分析法还能够统一处理决策中的定性和定量关系。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能有效地处理那些难于完全用定量来分析复杂问题的手段。

层次分析法应用领域比较广泛,可以分析社会、经济以及科学管理领域中的闯题。

层次分析法的缺点在于其所构造的模型是递阶层次结构,即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的层次结构。

而在实际分析中,还会遇到更为复杂的系统。

在这些系统中,层次已经不能表明高或低了,这是因为某一层次既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它层次,同时又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其它层次所影响。

这种类型的问题,通常用网络结构模型来描述。

(6)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评价是利用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隶属度来将模糊信息定量化,它合理地选择因素域值,再利用传统数学方法对多因素进行定量评价,从而科学地得出评价结论的~种方法,其优点在于不会忽略因素在程度上的差异。

进行模糊评价首先要建立影响评价因素集,并对各因素赋予相应的权重。

然后由评价者建立评价集对各因素进行评价,从而得出评价矩阵。

最后由相应的权重与评价矩阵形成系统评价矩阵,由此求出系统总得分再对照安全等级。

模糊综合评判法给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它简单、容易掌握,是对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评判效果比较好的方法,也是别的数学分支和模型难以代替的方法,其适用性广。

而对于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评价其计算则比较复杂。

并且对于因素权重的定权和变权问题的处理,需要人为解决隶属函数和隶属度的处理和求解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3事故树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针对建筑工程中几种后果比较严重的事故进行事故树分析。

事故是人们所不希望发生的一种事件。

但在生产过程中却隐藏着许多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

要保证生产的安全(事故不发生),事先了解与控制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是必要且关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