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自然辩证法概论2班
姓名:***
学号:**********
2011年12月20日
科学与艺术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两翼,二者关系密切,科技对文艺的影响意义深远。
远古科技促进神话传说、诗乐舞等艺术形式诞生,成为后世文艺创作模式的源头;科学技术也是文学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科技活动、科技事物被纷纷摄入文艺作品中;纸笔和印刷术等古代科技成果,季度扩大了文艺的参与面和传播范围;现代科技媒体如报刊、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出现,直接推动报告文学、连载小说、特写、广播剧、配乐文学、影视文学、网络文学和科幻文学的诞生。
科学是有系统地解释现象的学问。
艺术是感情的表达;理智的分析。
但人的感情往往与理智混淆。
这样,科学上的推断可能被感情左右,搞得拖泥带水,但也可以精彩绝伦,使人觉得妙不可言。
科学可以有艺术的美。
向美追寻,是人之常情,所以科学也有「唯美派」。
但科学的本质不是艺术。
前者是以阐释现象为主旨的。
另一方面,人到底是人,不能冷若冰霜,半点感情也没有。
仅仅是美而不能解释现象的,是美中的不足,失却了科学的功能。
科学家既然是人,我们不能期望他们是人类的例外,毫无感情,但感情是不可以在科学上滥用的。
原则很简单:科学的著作可以将客观分析与主观感情结合、并用,但二者要分得很清楚。
只要能这样做,科学文字可以加上感情之辞,点缀一下,减少枯燥,增加其可读性。
总而言之,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统一的。
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两者均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
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意识到科学与艺术本质上的不同,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盲目的提出艺术决定论或者科学决定论,都是不可取的。
一、科学与艺术的起源
李政道说过,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从起源上考察以及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科学与艺术常常相依为命,以共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科学与艺术同根同源。
科学与艺术在远古时代即呈现出朦胧混沌,巫术迷信的特点,有关艺术的起源表明,“原始社会的原始巫术利益,是最早区别于生产活动的一种社会性的必要活动,它包含了后代所有政治的,科学的,道德的,艺术的内容,是以一种图腾或者原始歌舞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如果没有人类早期存在着这样一个巫术与艺术难以分解的阶段,那么今天意义上的艺术是不可能发生的”而有关科学的起源则表明,“科学实在一片巫术和迷信的丛林中发芽成长的”科学与艺术的起源是从懵懂,敬畏,愚昧,迷信中产生的,是从无知到有知,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提升认识,感悟和实践的递进升华过程,这体现了人累逐渐摆脱愚昧迷信,逐步向理性,智慧和文明的历史发展轨迹,随着科学与艺术的不断成长发展,二者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的理论和体系。
二、科学与艺术交互共生,水乳交融。
虽然看似相冲,但理性与感性的区别、文理科的分野,在艺术与科学之间都
不存在明显的分界。
诚如荣格所提出的"艺术-科学家"概念,有些人既是创造者,又是发明家,同时敢于梦想和构思新理念。
他们知识渊博,但也保持天真好奇的心态。
古时有苏颂赖天马行空的想像复制水运传象台;近代也有美国科学家Ronald Ross凭解构疟疾的秘密而获1902年的诺贝尔奖,其小说和诗集同样令当代不少读者动容。
无论是荷马史诗还是卢克莱修的《物性论》,既是那个时代的艺术精品,也是当时人类已有科学知识之集大成。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既是中国第一本全面的水利地理学专著,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文学作品。
它们的问世正呈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大同,和两极交融所触发的力量。
科学与艺术同以自然为师。
“师法自然”,“道法自然”,科学靠理性与自然同行,艺术靠感性与自然同行,但真正能接近自然,接近“道”层面的,必然是感性与理性合二为一的心智创造。
从宏观世界的天体宇宙到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无一不充斥着形式逻辑与艺术美感,自然万物在其运动过程中,都具有节奏韵律,明暗,虚实,交叉重叠,和谐融通,周期循环的特征。
自然界具有具有某种内在的神秘性,具有本性的美感,更多的不是行之于表面,而是蕴含于其内部,它激发着科学与艺术创造的兴趣与灵感。
三、科学与艺术并非完全相同。
首先,科学与艺术的侧重点不同。
科学,侧重于逻辑思维,艺术,侧重感性与形象思维。
科学活动的过程是科学家运用逻辑思维经过严密核查证据,验证假设的逻辑推理过程。
艺术创造的过程是艺术创作者运用形象思维,融入自身情感经历,人生感悟,想象联想的创作过程,艺术追求的是个性化的表现,神韵的境界与欣赏者的共鸣,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在感性与理性的有机互动,系统循环中不断地向高级境界升华。
其次,科学与艺术的发展规律不同。
科学的规律是进步的规律,艺术是越来越繁荣、越丰富,艺术不用进步说话。
过去晚上点松明、点茶油灯、点桐油灯、点蜡烛。
屈原的辞望就说:“兰膏明烛,华灯错些”,而现在我们却拥有万家灯火。
过去步行、骑马坐轿,现在轮船、汽车、飞机,这些都是科学进步的恩泽。
艺术没有这种进步的要领,都要人亲历亲为,都要在人生百年短暂的时空中仓促完成。
换一个人又要从头再来。
科学明显地有经验、成果可以继承,在前人的阶梯上积累上升,感受到进步的缘由。
艺术有如俄罗斯谚语所云:“不管你爷爷多高,你还要靠自己长大。
”6000年前的仰韶彩陶,给我们留下了高超的造型艺术作品——陶罐,但却无人敢说可以超越它,比它进步。
四、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的挑战促进科学更快进步。
艺术总是在向科学发起挑战,也就是说,人类的精神追求,总是要求物质给予相应的支持和体现。
而科学又总是以自身的进步,不断地响应着这种挑战,不断地支持和体现美的艺术(FINE ARTS)。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最早的英国,迅速地成为“全球车间”(WORKSHOP OF THE WORLD),于是,为了扩大世界贸易,就有了1851年举办国际博览会的需求。
博览会的巨型展厅,通过设计这个载体,把艺术与科学紧紧地拉在一起。
由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设计的展览大厅,后来被人们称为“水晶宫”的建筑,就成了艺术向科学挑战的杰作。
科学技术也很快回应了这一挑战。
当时,
钢铁和水泥已经大量生产,正好为建筑提供新材料并促进技术革新,使建筑走向具有前所未有的面貌——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
因此,一座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的水晶宫展现在人们面前。
到了1977年,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这是艺术向科学挑战的更高阶段。
这种挑战也许预示着现代艺术走向新生,也许预示着科学技术在创造艺术。
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座由钢管和玻璃管构成的庞然大物,特别引人注目。
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个容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城市规划艺术、影视、文学、音乐、舞蹈,以及其它种种最现代化的表现手段于一身的杰作。
科学进步刺激艺术大胆创新。
当然,科学也不是永远被动地接受艺术的挑战,科学也在积极地诱导着艺术的大胆创新。
当人类刚刚迈进汽车时代的门槛时,设计最简陋的汽车,也很快就取代了设计最精妙的马车,工业化满足了人们的实用主义心理。
于是,科学开始刺激艺术的灵感,要求艺术与自己连起手来,为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变革,创造更美好的产品。
应运而生的是流线型的设计。
科学与艺术有机互动,相互促进。
艺术与科学联手打造新纪元。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许多新的艺术形式,艺术门类的产生。
同时艺术设计中的想象理想不断深化创新,影响着科学技术进步,在艺术设计中,某一个想法,理想或者思想,偶然会成为某项科学技术的灵感火花,推动着科技的发明创造与进步。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简单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科学与艺术之间从古至今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马克思曾预言:“自然科学将来会统括人类的科学,正如人的科学也会统摄自然科学,二者将会成为一种科学。
”总的来说科学技术与艺术之间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相互辉映。
我们要使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繁荣昌盛。
写作意义:
科学是有系统地解释现象的学问。
艺术是感情的表达。
钱老认为,科学技术工作者要有一点儿文学艺术素养;而文学艺术家要懂一点儿科学知识。
从人的思维方法来看,科学研究总是用严密的逻辑思维,但科学工作往往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
所以搞科学不能纯粹的沉迷于推理论证,搞艺术的也不能完全忽略科学带来的现实性。
我们应该搞清楚两者的关系,既要做一个科学理论工作者,又要做一个懂得欣赏艺术的人,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