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4-9479(2008)01-0144-10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马勇,张祥胜(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武汉430062)世界地理研究WORLDREGIONALSTUDIES第17卷第1期2008年3月Vol.17,No.1Mar.,2008收稿日期:2007-10-15;修订日期:2008-01-10作者简介:马勇(1964-),男,教授。
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
Email:mytcn@163.com摘要: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该领域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旅游目的地研究在国内也受到了重视,有诸多学者围绕旅游目的地发展进行了各类研究。
由于旅游目的地内涵丰富、外延较广,国内外对于旅游目的地研究所涉及面较繁杂。
本文基于对近10年发表在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刊物上的相关文献分析和整理,对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进程进行了回顾,重点分析了近年来的研究情况。
文章主体部分对旅游目的地研究脉络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得出国内主要从地理学、市场学、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人类学等方面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研究。
本文以期能够为旅游目的地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研究视角;国内;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作为旅游产品的生产地和旅游消费的发生地,旅游目的地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重要依托。
国外关于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深度和广度,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研究框架。
钟行明、喻学才[1](2005)两位学者已对国外旅游目的地研究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而本文对国内1996-2006年期间发表在各种期刊上被CNKI索引的200多篇文献进行分析和综述。
这些文献从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形象、营销、管理、发展以及与旅游者、当地居民的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研究脉络,是各种学科交融在旅游研究的土壤上生长出的一棵茁壮的“学术树”。
1文献年份统计分析通过对228篇文献的统计分析可知国内对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相关研究从90年代中后期兴起,到2003年开始迅速增加(如图1所示)。
同时对这些文献所载刊物进行分析,旅游类的主要刊物[2]约占33%,其他相关旅游高等院校学报占28%,其他期刊占39%。
其中旅游类主要刊物和其他高等院校学报大部分属中文核心期刊占61%,说明大多数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旅游目的地相关研究的特征。
除此之外统计所载刊物数量前三位的期刊在年份上进行分析,由此(见图3)可见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到于90年代中期都还较少,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期是平稳发展时期,从2003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时期,慢慢成为我国旅游研究的一个热点。
2国内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视角及进展一般意义上来讲,旅游目的地即供旅游者前往开展旅游活动的吸引物和相关旅游设施服务集中地。
但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与内涵的认识各不相同,从区域范围来看,其大小并不局限于固定的行政区域;从旅游者的需求来看,旅游目的地的指向性并不相同。
综合而言,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张立明、赵黎明(2005)提出的“旅游目的地是对应于旅游客源地、旅游过境地而言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地或旅游景区,是具有独特的旅游地图1各年份发表论文数量马勇等: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1期145形象、具有完善的区域管理与协调机构,能够使潜在旅游者产生出游动机、并做出出游决策实现其旅游目的的区域”。
林峰(2005)认为旅游目的地,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区域经济概念,但从旅游作为一个游憩及游憩接待的系统而言,目的地概念包含了一种系统结构与系统工程的理念思路。
总的来看,不同学科背脊的学者们对旅游目的地进行了不同视野的研究,主要包括地理学、市场学、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人类学,下文将从这几个领域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
2.1旅游目的地的地理学研究旅游目的地从地理学来看,他是一个界限明确的经济活动区和地理空间区,应用地理学知识解释其中的旅游活动及现象,可以对旅游目的地资源分布、旅游空间结构有等形成比较科学的认识,增加对旅游目的地自身的认识。
2.1.1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1)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研究车裕斌(2001)分析总结了旅游目的地系统功能,认为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系统是旅游目的地系统吸引力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系统吸引力的测算公式;李光金(2001)通过旅游目的评价指标的聚类分析建立旅游目的地的评价指标体系。
安金明(2005)对旅游目的地的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旅游目的地是由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行业结构要素组成,并构建了吸引力指数模型[2]。
刘静艳(2006)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因素;高亚芳(2006)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资源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应构建以旅游目的地打造为导向的“H-CSSR”资源分类[3]。
(2)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国外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国内学者窦文章(2000)、杨英宝(2002)等人对此做了相关的研究综述。
王起静(2004)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范畴、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和构建。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郭舒(2004)对国内学者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领域的主要观点进行的总结;易丽蓉等(2006)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影响旅游目的竞争力因素。
臧德霞(2006)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进行了分析;而史春云等(2006)通过对大量的相关文献的总结,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主要评价模型、变量选择、模型应用、优势与限制以及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4]。
2.1.2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1)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形态国外关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最早研究可追溯到1933年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我国最早的旅游研究学派也是20世纪80年代从地理学中延伸而来,因而一直以来,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都是热点。
杨新军、马晓龙(2004)从旅游空间影响要素的识别与分析、旅游规划视角的空间结构、旅游地的宏观区位特性研究等方面,对区域旅游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综述;卞显红、王苏洁(2004)借鉴国内外最新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规划布局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并阐述了旅游地空间规划布局的关键要素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的基本内容与模式;黄金火、吴必虎(2005)重新构建了由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节点、区内路径、入口通道和客源地市场等六个要素构成的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型,并按照旅游开发的世界地理研究17卷146时序关系,阐述了该模型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并进行了实证研究[5]。
(2)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变刘俊(2003)在区域旅游系统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及其构成要素,探讨了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的动态演变;张立明、赵黎明(2005)探讨了长江三峡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认为综合性目的地的形成必须经历上述的点状—轴线—网状的发展过程[6];刘名俭、黄猛(2005)从核心要素、关联要素、协调要素等三个方面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张玲(2005)分析了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提出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模式[7]。
(3)旅游目的地旅游流空间结构演变马晓龙、吴必虎(2004)运用行为地理学相关概念和理论,采用实证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入境旅游流流动规律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刻画和测度;沈振剑(2005)在分析河南省旅游流时空分布变化基础上,建立了国际旅游流时间分布的预测模型;丁正山(2005)利用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揭示了南京都市圈及其周边城市旅游流的集聚规律与扩散规律,提出南京都市圈的旅游发展战略。
2.2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学研究2.2.1旅游目的地形象(1)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研究程金龙、吴国清(2004)对我国的旅游形象作了研究回顾和展望,国内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旅游形象理论研究、旅游形象感知行为模式、旅游形象营销策略、旅游地形象建设、区域旅游形象研究、旅游形象及其他相关因素;毛端谦(2006)对国外旅游目的形象进行了文献的分析,对旅游目的地的内涵、研究意义、测量与评估进行了综述与评述,提出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研究较多,但研究成果较少需进一步研究;李宏(2006)总结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视角,认为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集中在目的地形象的组成成分、测量、形成的心理机制和影响要素等几个方面,而国内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主要从供给角度考虑问题,重点集中在目的地形象的设计方面,忽略了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和发挥作用的机制[8]。
(2)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认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及其认知规律是形象定位及其传播策略的基础,国内学者对其认知过程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黎洁(1998)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形成过程及市场营销意义进行了研究;李蕾蕾(2000)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认知过程与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位置及其内涵等空间形象特征的认知,满足一种依据地域空间等级层次而展开的认知链过程[9];吴必虎、宋治清(2001)探讨区域旅游形象分析与建立的技术程序;苏进(2003)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因子作为较为系统的分析,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机理。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定量研究主要应用数学的方面进行测量,张捷(1999)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映像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黄震方、李想(2002)从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组织、形象测量、形象载体与形象推广整合等方面,阐述总结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推广模式。
李飞等(2005)做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方法研究进展与评述,将旅游形象测量方法和手段归纳为基于旅游形象形成的测量、基于市场细分的形象测量和基于发展与竞争战略的形象测量三个方面[10];刘睿文等(2006)对认知的时间顺序对目的地形象认知的影响马勇等: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1期147进行了探讨。
(3)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口号设计、形象设计;李蕾蕾(1995,1999)、钱炜(1997)及其他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几种形象定位策略;金颖若(2003)提出旅游地形象定位及口号设计应满足的要求;谭颖华以南阳市卧龙区为例,探讨了旅游形象定位的多维视角透视;罗茜、方世敏(2006)认为根据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有必要对传统旅游目的形象进行更新定位;刘民英(2006)以黄山为例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中的障碍及对策。
(4)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国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但大多以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设计为主,其目的在于正确认识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