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深度解读
5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和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际能源热点问题论坛暨《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由国际学院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编著的《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
作为《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的总负责人之一,杨志教授就报告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她表示,本报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低碳经济的微观基础——低碳企业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报告考察了有关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做法和经验。
杨志教授强调,本报告以创建了首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省域低碳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为构建中国低碳统计核算做了基础工作。
最后,杨志教授向石油工业出版社对研究报告的支持、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责任表示感谢。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梳理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脉络,通过结合国内外对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省域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对全国省市区进行排名,划分为“低碳地区”、“中碳地区”、“高碳地区”。
报告同时对包括中国、美国、英国等在内的50个国家及地区的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排名。
报告详细解读了中国低碳市场体系构建与政策驱动的关系,提出由低碳金融引导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技术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
报告还呈现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区域、企业三个层面的创新样板。
本报告反映了坎昆气候大会与十二五规划的最新动向,构建了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推出了中国区域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剖析了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提出了低碳市场、低碳金融的创新性概念,总结了中国园区与企业的低碳竞争力样板。
低碳经济研究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的一张“名片”,已逐步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陆续在政府和企业决策中发挥作用,此次《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的发布是国际学院低碳经济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将为后续的研究和系列发布打下良好基础。
相关链接: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指出,我国政府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实现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为实现这个长期目标,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降低17%;还把节能减排,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而西方国家也一直对中国施加巨大压力,要求中国的减排行动能够接受国际监督,即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验证”。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同时也是快速成长中的发展中国家,顺应时代潮流,提出适合自己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既是对国际社会的责任,也是自身经济转型的需要。
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一整套中国的温室气体统计、监测、考核的指标体系,成为了中国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最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2011年5月18日下午发布的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编著的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解答。
正如《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杨志教授所说:“统计,基层必须有具体的碳排放数据;监测,必须有监测碳排放的标准;考核,必须有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
然而,建立一套完善的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生产总值(GDP),然而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等不断涌现和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GDP指标体系远不能正确反映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进步程度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甚至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背道而驰。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绿色增长共识受到极大发扬,以应对气候变化为核心目标的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重塑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途径。
为此,许多国家和机构提出了自己的绿色经济指标体系,如美国加州的绿色创新指数,澳大利亚低碳竞争力指数,普华永道低碳经济指数等。
这些新型的绿色指标体系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向标。
杨志教授指出了GDP模式急需转变的背景,“现在处在原有的秩序因为金融危机而打破,未来新的秩序尚待建立,原来是有秩序的,现在则是无秩序的,这便是在秩序与混沌之边缘,这时最重要的是整个一个框架的转变,传统GDP的转变意味着整个经济运行框架的转变,跨国公司与政府是两个重新构架的发展极,中小企业辅佐其中。
”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主编、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彦云教授更进一步提出用低碳经济竞争力替代GDP,他解释说:“GDP是从生产角度测算的,不能涉及整个经济社会层面的,有20%的问题解释不了。
这解释不了的方面正是低碳经济竞争力所能解释的。
福祉指数是沿袭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概念的,还只是绿色GDP的另一种说法,还没有统一的方法论,其综合评价体系中很多指标还没有理论依据,还不如GDP严谨。
”
在他看来,GDP的问题在于经济学味太浓,都是以货币单位衡量,只有以其他单位做一些附属账户;绿色GDP只是GDP的扩大化,无法构建一个指标,绿色GDP只是在生产法上一小步的修正,不好操作;而竞争力从宏观角度,虽然不能解决微观问题,但从测度上寻求了多计量单位或自然单位与货币单位相结合认识客观的发生过程、技术过程和经济过程。
正基于此,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在《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中依据中国国情,立足于国民统计体系,提出了全新的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
这一体系以低碳效率、低碳引导和低碳社会三个核心要素为一级指标,共8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
全面刻画了中国各区域的低碳发展水平。
对31个省市区的竞争力评估结果表明:GDP高并不等于低碳竞争力强,而GDP低也不等于低碳竞争力弱。
例如,GDP排名并不高的海南、江西两省一直位居低碳竞争力排名的前两位,而山东、天津等经济发达省市却位居排名中下游,而上海直接排进了高碳地区。
(注:黑色代表高碳地区;灰色代表中碳地区;白色代表低碳地区。
高、中、低碳地区是按照各省区市的低碳竞争力排名的相对划分。
)
当然,事实上中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低碳地区。
中国在50个国家及地区的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指数综合排名位于第46位,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显然与中国的GDP排名大相径庭。
中国人民大学低碳竞争力排名真实的揭示出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
以牺牲经济发展换来的低碳竞争力,以及以高碳排放为代价的经济增长都不是理想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作为一个新的要素,还并没有真正进入中国经济发展的框架之内,更没有成为“中国模式”的一部分。
“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基层低碳经济相关的统计数据。
”赵彦云教授认为。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选取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区域低碳经济竞争力创新样板,在历时一年深入调研基础上,获取基层数据完成了第一个园区层面低碳竞争力指标体系,并为苏州工业园区为打造成中国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园区的低碳规划提出了相应的预期目标。
下一步,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还将打造出企业的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正如杨志教授构画的中国未来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首先建立低碳企业模型,进而形成企业间网络,构成产业标准,产业链间的链接形成区域样板,进而建立完善的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实现国家减排目标。
”
在她看来,企业将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与受益者,在这一过程中获取利润,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企业乐于并积极向地方政府提供自身的各种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基础数据,并配合地方政府的监测。
地方政府则通过低碳经济的试点示范,研究企业的基础数据与低碳产业的发展,制定出适合企业低碳发展的规划体系,从而建立一整套低碳经济发展的样板,复制到全国。
国家在地方政府的低碳转型的基础上,改变对地方政府的传统GDP的考核方式,向低碳经济的统计体系转变,通过更加精确、完善的基层数据与指标体系,建立起切实反映、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考核体系。
而这样的考核体系更促进了地方政府、企业以低碳发展为目标,地方政府更加严格的要求企业提供基础数据,企业更加自愿的提供基础数据,这样便形成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的良性互动循环,这不仅将回应国际上要求的“可测量、可报告、可验证”,还将实现中国十二五及2020年减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