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摘要: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教师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追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基础。
如果不能认真遵守职业道德,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师职业道德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无法用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衡量其价值的大小,没有奉献精神就会失去教师职业的高尚性和纯洁性。
一、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综述
60年代末,美国学者福勒(Fuller)以其编制的著名的《教师关注问卷》揭开了教师教育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
她提出了教师教学关注阶段论。
她认为,师范生在成为专业化教师的过程中,关注事项可分以下四阶段来说明。
(1)任教前关注阶段。
此阶段是专业养成时期,师范生仍是扮演学生角色,没有教学经验,只关注自己。
(2)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此阶段初次实际接触教学工作,所关注的是作为教师自己的生存问题。
他们关注班级管理、教学内容以及指导者的评价。
在此阶段具有相当的压力。
(3)教学情境关注阶段。
此阶段所关注的是教学情境的限制和挫折,以及对他们不同的教学要求。
在此阶段,较重视自己的教学,关注自己教学表现,而不是学生的学习。
(4)关注学生阶段。
虽然许多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表达了对学生学习、社会和情绪需求的关注,但直到亲身体验到必须面对和克服较繁重的工作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规律,开创了教师发展阶段理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为后继研究奠定了基础。
70年代末,伯顿(Boton)提出了教师生涯发展三阶段的理论。
(1)生存阶段,指教学的第一年。
在此阶段,教师刚进入一个新环境,再加上没有实际教学经验,所面临的各种事物都在适应之中。
教师所关心的是班级管理经验,学科教学、改进教学技巧、教具的使用,以及尽快地了解教学内容,做好课程和单元计划及组织好教材,做好教学工作。
(2)适应阶段,指教学第二至四年。
教师开始了解到儿童的复杂性,并寻求新的技能以适合教学的各种需要。
(3)成熟阶段。
指教学的第五年。
这时教师对教学驾轻就熟,对教学环境了如指掌,能从容地处理教学工作,并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使其科学性增强了,但他理论的缺点与凯兹一样,把教师任教后五年归为成熟期,而教师的专业生涯可能长达30~40年,忽略了在漫长的生涯发展过程,教师可能也会遭受挫折、产生倦怠,而需要加以调适的特点。
80年代,费斯勒(Fessler)提出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论,整体探讨了教师生涯发展,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了解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参考架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追求新的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模式,形成教师发展多元化的格局。
教师教育也从只重视职前,到既从事职前,又重视人职和在职教育相结合的一体化方向发展。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1995
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
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但至今,对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专门职业仍未形成共识。
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
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尚有不少差距。
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广大教师中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
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
三、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长、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从专门职业的特征来看,“教师职业是一个行程中的专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将教师有职业变为专业,确立专业标准,取得专业地位
的发展过程,是增加教师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形式专业情意的过程活动。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职业特性对小学教师的必然要求,她能够激发和坚定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有助于实现小学教师的生命价值。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自主发展,即教师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并不断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它强调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人,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
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职业认同感与遵守职业道德
1.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成长方式和对待教育的态度。
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识、对自己承担工作的意义的理解,能使自己产生光荣感、责任感,同时也促使自己思考以什么样的素质来完成好工作,怎样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加快自己的成长等问题。
2.遵守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教师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追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基础。
如果不能认真遵守职业道德,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师职业道德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无法用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衡量其价值的大小,没有奉献精神就
会失去教师职业的高尚性和纯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