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分析

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高等教育经费形成了多渠道筹措的基本格局。

多元化下我国普通高校教育经费由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两大块构成,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

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学杂费、社会捐资集资、承接科研课题或与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合作所取得的收入、学校贷款和从资本市场上取得的利息收入等,简称为“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

我们小组查找了《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上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的数据,现对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和结构进行分析。

一、 财政性教育经费变化及原因分析
21世纪全球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新时代。

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投资,高等教育由此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然而,由图一可以看出,我国在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却趋于下降,自筹经费的比例逐年大幅度上涨。

等教育经费结构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数量上连年增长,且在2006和2007年其所占比例也是继2002年之后首次出现回升的趋势(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全部经费比例,自1993年的82.4%开始逐年降低,至2003年跌破50%,此后自2003年至2005年该部分所占比例逐年降低,至2005年跌至46.02%,而后在2006年开始复苏)。

经过分析,财政性教育经费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收入的分配向个人倾斜, 政府可支配的财力比例在逐年减少。

国民收入的分配明显由原来的“藏富于国”转向于“藏富于民”。

而自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虽然大幅增长,但教育经费来源中的政府预算比例却逐年减少,说明当时高校预算内的教育经费很大一部分可能来源于地方政府,教育事业由地方政府主管并负责经费筹措与分配。

到了2010年,地方教育支出占总教育支出的95%左右,地方支出占了绝大多数。

二、学杂费收入变化及原因分析
由图二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学费收入现已成为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来源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成本分担也越来越向个人倾斜,生均学费占我国居民
图一 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构成比例
10.00%
20.00%30.00%40.00%50.00%60.00%70.00%
80.00%90.00%100.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年份
百分比
的人均收入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大。

2003年生均学费占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54%,是农村居民的1.7倍,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目前的学费水平已经超出了居民的负担能力。

更有研究表明,2000年的数据显示大概有60%的城镇家庭支付不起当年高等学校的学费和生活费,而农村所占的比例达到72.5%。

对于许多城镇贫困家庭和农村的孩子,上大学成了一种奢侈,他们往往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无法接受高等教育。

总的来说,学杂费虽然近几年成为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但考虑到居民的支付能力和教育的公平性,上升空间并不很大,近两年学费增长的速度有放慢的趋势。

学杂费比例不断增加,原因有如下几点:
1、1989年我国进行高等教育收费改革,形成自费、公费并存的“双轨制”收费制度。

之后,1992年6月国家教委联合有关部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收费制度的通知》,全国高等教育开始较大范围地推行招生收费制度的改革,学杂费占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大幅提高。

到1997年我国所有高校基本完成招生并轨和学生缴费上学改革,从此所有大学生都要缴费上学。

通过普通高等教育学杂占总教育费变化趋势图看出,1997年高校收费并轨改革后,普通高校生均学费逐年以较快的速度上涨,同时,财政性收入比例大幅下降,由1997年的65.2%到1998年的49.6%下降了15.5个百分点。

1999年生均学费比1998年增长了36%.
2、“教育产业化”自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在高校全面推行,于今已经六年。

虽说鼓吹者推行者从未对“教育产业化”给出过明确解释,但透过各校自估身价、雷厉风行采取的高收费举措,透过该举措实施后每年考得起大学上不起大学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所谓教育产业化的真实内涵很明确:涨价。

每个家庭得花大钱为子女购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而且,这种把受教育机会商品化的做法并不限于大学,也不限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

一如我国其他很多方面的情况,凡有利可图的事,就会一窝蜂跟进、效仿。

六年来,所谓“教育产业化”,实是利用公共教育资源赚钱,是国家在财政收入逐年升高、国库充盈的情况下把教育费用最大限度转嫁给国民。

公共教育资源变赚钱机器也好,在应当由政府提供的最重要公共服务上转嫁负担。

3、学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再次较大幅度提高是在1999年,原因是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

从此,学费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大幅度增长,1999~2002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2%,2002年该比例达到26%。

与此同时,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所占比例连续递减,近几年保持在50%左右。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动,与国际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财政改革趋势具有一致性,但更体现为对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一种回应。

它主要表现为财政性教育经费比重的下降和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举措的推进。

在这一过程中,整个高等教育财政结构呈现教育成本负担向学生及其父母一方转移、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和学杂费这两种主要来源渠道此消彼长的二元化趋势,经费来源多元化的目标尚未真正实现。

但未来高等教育持续发展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 这就必须切实推进多元筹资的进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