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与投入效益研究

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与投入效益研究

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与投入效益研究[摘要]文章从高职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了实现高职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与投入效益最大化的策略,并指出:政府财政拨款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的根本,经费来源多元化是高职教育赖以发展的关键,投资效益最大化是高职教育赖以繁荣的保障。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费来源教育投入多元化效益最大化一、高职教育投入现状分析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快速增长,办学基本条件逐步得到改善,高职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不断增大。

但是,高职教育整体投入不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1.招生规模的扩大与高职教育投入失衡。

2004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本科院校为684所),2005年增长到1091所(本科院校为701所),2006年增长到1147所(本科院校为720所),2007年增长到1168所(本科院校为740所);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由2004年的447.34万人发展2007年的565.92万人,在校生人数由2004年的1333.50万人发展到2007年的1884.90万人,毕业生人数由2004年的239.12万人发展到2007年的447.79万人。

①②③④其中高职(专科)招生规模由2001年的130万人发展到2005年的268万人(本科招生规模由2001年138万人发展到2005年236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人数由2001年295万人发展到2005年743万人(本科在校生人数由2001年的424万人发展到2005年的849万人)。

⑤从2002年起,高职(专科)院校招生规模就超过了本科院校,而且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致使高职(专科)院校在校生人数逐渐接近于本科院校在校生人数,高职(专科)院校从数量上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然而,普通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情况却不容乐观。

尽管2006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呈增长趋势,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2004、2005两年呈明显的下降走势,如表1所示。

⑥⑦⑧以上数据显示的是国家对普通高等院校的财政拨款。

高职(专科)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组成部分,其获得国家财政拨款的数额远远低于本科院校,不少高职院校几乎没有得到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

尽管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

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高职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局面并没有出现,仍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生学杂费(财政拨款+学费收入)此消彼长的二元化格局,甚至是只有学费收入的一元化状况。

这种状况与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在教育改革中倡导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努力方向形成鲜明反差,不能不令人深思。

2.东部与中西部高职教育投入失衡。

主要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投入不平衡。

一是发达地区预算内生均经费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欠发达地区则出现生均经费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东部发达地区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远远高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中西部不少省份的教育投入虽然逐年增长,并基本实现了“三个增长”,但由于其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存量太少,再加上人口增长、自然灾害频繁等原因,教育的投入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东部、中部、西部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也处于严重的不平衡状态。

二是其他的教育资金来源,诸如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等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也远远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3.院校建设与教学投入比例失调。

为适应高校扩招,高职院校不断加大改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新增、扩建校园校舍的大量资金主要来自学校预算外的收入,部分来自银行贷款或社会投资。

学校一方面在扩大校园和基本建设方面投资偏大;另一方面用于教学、实验实习的投入明显不足。

高职院校内部投入的这种不平衡加上一定的债务负担,如不加以调整和解决便会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学生实践能力、稳定教师队伍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稳定和发展。

二、实现高职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与效益最大化的对策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要缓解高职教育投入不足的困境,缩小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教育投入差距,实现高职教育投资效益最大化,促进高职教育稳步健康地发展,笔者以为以下几方面是高职教育举办者和高职教育单位所必须努力创造的条件:1.政府财政拨款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的根本。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内还是国外,政府财政拨款始终是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保障。

随着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和科技在各国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大量增长。

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目前职业教育的最高形式,理应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我们可以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发展经验中得出一些借鉴。

如美国公立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为各级政府的投入。

美国社区学院联合会(AACC)2000年统计资料显示,各州政府投入为44%,地方政府投入为20%,联邦政府投入为5%,学费收入为20%,其他经费来源为11%(其他经费来源包括企业或者个人赞助费,政府或者企业科研课题研究费等)。

⑩其中,各级政府投入占69%,而其他经费来源一项,由于其不确定性,各学校在财务预算中都极少把这部分经费列入计划。

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来源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即政府投入所占比例逐年下降,以1997~2002年为例,在高职教育创办伊始的1997年,高职教育经费来源总量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78.30%,但是到2002年,高职院校蓬勃兴起之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已经下降到50.55%。

随后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继续呈下降之势。

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步增长。

”然而,就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投入情况看,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生均经费严重不足。

《职业教育法》还规定:“职业学校举办者应当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

”各级政府是大多数职业学校的举办者和出资者,应该履行政府的职责,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尤其应当提高对中西部高职院校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增强中西部高职办学实力,促使中西部高职教育与东部高职教育均衡发展。

2.经费来源多元化是高职教育赖以发展的关键。

如前所述,目前高职教育经费主要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生学杂费两条渠道。

除了这两条渠道,高职教育要得以稳步发展,还必须多方开拓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首先,借助政府调控手段,鼓励和引导企业介入高职教育。

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在美国,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企业支出一定量的经费委托高校搞科研,或者进行合作教育,或者共建研发中心;在英国,主要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投资,重点支持中小型企业,促使其与高校合作,以提高经济竞争力。

德国的相关法律规定,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为两部分,企业培训费用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

很多学校采取和企业合作的方式,为企业定向培养。

学生与企业签订雇用协议,以“准员工”的方式进入学校学习。

学生的学费绝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而且能从企业得到生活费用资助。

德国高等职业学校除了获得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之外,与企业的合作经费成为最重要的经费来源,这就是被誉为德国经济起飞和持续繁荣的“秘密武器”——“双元制”职业教育。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借助法律手段来强化企业和学校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的责权利关系,使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姻,形成校企之间稳定、互利的办学机制,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

其实,我国职业教育法对校企合作问题也有相应的条文规定,第6条指出:“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

” 第20条指出:“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

企业可以单独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

” 第23条指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也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出了适合中国高职教育的模式。

对此,东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做得甚为出色。

譬如订单式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制订培养计划,并由企业支付一定的教育培养经费,学生毕业后定向到企业就业;项目化教学模式,把企业资源引入学校,学校提供培训所需场地,组织培训学生。

这些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高职教育的投入,也降低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成本,而且提高了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

相对于东部高职院校来说,中西部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行进的速度要显得迟缓些。

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众多大型企业落户中西部,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东部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经验,与企业共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其次,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高职教育投入体系。

在国家和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出台相关信贷优惠政策和财税优惠政策使高职院校能从金融部门和企业筹集到所需资金、物品;而对贫困学生实施以贷款为主,“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助学制度,这既可以帮助贫困学生得到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扩大了生源,又为社会培养了可用人才,达到多赢的结果。

如在政府财力有限而学校亟须发展的情况下,可以引进银行信贷资金,实行“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学校还本”的政策,使学校当期成本延期支付并能适度透支。

这样既缓解了政府财政的压力,又及时推动了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

又如出台相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修改、完善国家的企业所得税法和捐赠法,鼓励企业和社会把资金和设备投向高职高专教育,有利于高职院校获得企业和社会的各种赞助和支持,使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的捐赠收入能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

此外,以地区、相关行业为主体筹措建立各种形式的社会职业教育基金,以专项基金的形式吸引社会各种资源和闲散资金投入,也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功经验。

这既有利于集中资金,使基金会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资助多所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建设,也有利于规范化的管理和控制,真正体现了社会办教育而教育又服务于社会的理念。

其三,树立市场化理念,加强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世界各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变革、转轨时期,一所学校要立于不败之地最为关键的就是认清形势,正视现实,明确学校自身的功能定位,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大胆改革、锐意进取。

高职院校在重视普通学历教育的同时,可以扩大自身教育机会,举办各类各级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办学,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服务于社会和企业,开展多种学制、多种形式和多种办学模式的教育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