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学习任何一门外语,母语都会对其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
所谓母语迁移,就是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母语对所学语言的影响。
在语言学习中,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分为负向迁移和正向迁移两种。
其中,正向迁移,是指对学习有利的语言习惯迁移,在母语与目的语有相同的形式时会出现这种情况;负向迁移,它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不符合目的语规则的用法。
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避免母语的负迁移,以便更为高效地学习外语,学好外语。
一、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语音负迁移把walk念成walker,把blow念成below,其原因是由于汉语(普通话)里面没有以/p/,/t/, /k/等辅音结尾的字,也没有/bl/, /gr/等辅音群。
另外,因为受各种乡音的影响而不分/n/和/η/, /n/和/l/等情况也长期存在着。
2、词汇负迁移词汇负迁移有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混用;冠词、连词、介词等多用少用或误用;形容词与副词混用;词义的误用;单复数的混用;动词不同形式的误用。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错误例子:a.Mr.Smith is a rich man who like collect-stamps.b.It’s clear that there is a big hole on the wall.c.He is teacher.例 a.英语中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其后谓语应发生相应变化,但是汉语中却没有这种语法现象。
所以“like”应改为“likes”。
例 b.原句译作汉语应为“很明显墙上有个大洞”,学生受汉语影响把“在墙上”错译为“on thewall”,但是英语习惯用法应该用“in the wall”。
例c.受汉语影响学生常常漏用冠词或不定冠词,所以正确说法应该是“He isa teacher.”3、语法负迁移下列句子的正、误翻译体现了英、汉在否定词的用法、动词的含义及时态、介词的用法、词性的变换等语法规则和习惯表达上的不同。
(1)我昨天给了他一本字典。
误: I have given him a dictionary yesterday.正: I gave him a dictionary yesterday.(2)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么勇敢的战士。
误: I have never heard so a brave soldier.正: I have never heard so brave a soldier.或I have never heard such a brave soldier.(3)老张和老王都没有出席会议。
误: Both Lao Zhang and Lao Wang were not present at the meeting.正: Neither Lao Zhang nor Lao Wang was present at the meeting.(4)他们两小时后回来。
误: They will be back after two hours.正: They will be back in two hours.(5)他给我一只雪茄烟,但我没有接受。
误: He gave me a cigar, but I didn’t take it.正: He offered me a cigar, but I didn’t take it.(6) Don’t you like English?你喜欢英语吗?不,我喜欢。
误: No, I do.正: Yes, I do.是的,我不喜欢。
误: Yes, I don’t.正: No, I don’t.4、母语习惯势力负迁移中国学生所说的英语有时虽无语法错误,却是汉语式的英语。
(1)东南西北误: east, south, west, north.正: north, south, east, west.(2)除了他身上穿的衣服外,他一无所有。
误: He had nothing except the clothes on his body.正: He had nothing except the clothes on his back.(3)他住在中国湖北武汉胜利街。
误: He lives in China, Hubei, Wuhan, Shengli Street.正: He lives in Shengli Street, Wuhan, Hubei, China.5、风俗习惯负迁移(1)当女儿请父亲(菲利浦)继续做时会说:中国人: Please go on, Father.(请继续做,父亲。
)美国人: Go on, Philip. (继续做,菲利浦。
)(2)当别人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语学得非常好!)”你会回答:中国人: No, no! My English is quite poor(不,不!我的书法很差).美国人: Thanks! (or: Thank you, but I still have a lot to learn.)(谢谢!或者:谢谢,但我还有很多要学。
)(3)见面时打招呼说:中国人: Have you eaten yet?你吃了饭没有?美国人: How are you?你好吗?(4)当你给别人礼物时会说:中国人: The gift is not good, please reluctantly accept it. (这个礼物不好,请将就拿着吧。
)美国人: I hope you like it (or: I’m glad you like it.) (我希望你喜欢它。
或者:我很高兴你喜欢它。
)6、母语原有文化习俗和文化知识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这些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特点必然要反映到民族的语言及使用上来。
就拿我们中国和西方国家来说吧,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习俗文化上就有很大的差异。
在我们中国,朋友彼此见面都爱寒暄几句,“你近来身体怎么样?”、“你的脸色不太好,应该多休息一下。
”,中国人听了自然会当作关心自己的一种表示,会产生一种亲切感。
初学英语或不了解西方习俗的中国人自然也认为西方人也是这样互相关心的,结果当说出“How is your health?”,“You look pale,you should rest.”时,引来的是西方人的误会、反感和讨厌,认为中国人过分关心别人的身体。
中国人路遇总爱打个招呼,说一声:“你上哪儿?”、“你吃饭了没有?”,西方人听到“Where are you going?”,认为你在干涉其人身自由,听到“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会误认为你要请他吃饭。
由于民族心理所表现出的习俗文化,如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含蓄委婉、谦让等,也与西方有很大差异。
当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对中国女学生连连说“How beautiful you are!”时,我想很多女学生都会不加思索,脱口而出“No,no.”这时,这个西方人会感到很尴尬,不禁自疑自己的审美观点.[1]7、文化思维模式负迁移在说明事例的模式上,英语的话语结构呈直线性(linear)—演绎型与归纳型,而汉语的修辞结构呈螺旋型(circular/spiral/indirect)—重复论点、引经据典、历史回顾、形状解释、道德鞭策等。
在语言风格上,英语喜欢简洁明了,而汉语喜欢使用华丽的词藻、引用文学典故和比喻夸张。
所以一篇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来明白晓畅的文章,可能会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感到困惑不解。
[2]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人们应该如何看待母语和外语的关系呢?母语和外语各有其作用。
具体说来,作为学习英语的中国人,汉语思维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思维习惯与英语的思维习惯之间的确存在着矛盾,在他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起着一定程度的干扰作用。
对付这种矛盾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做法。
一种是在课堂上禁止学生使用汉语,不准学生用汉语思维,并且在作业中尽量不布置翻译作业。
认为这样就可以排除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实际上这是一种消极的防范方法,在客观上效果并不是很好。
另一种办法是承认汉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干扰作用,不回避矛盾的存在,而是对两种语言进行必要的分析对比,化干扰因素为积极因素,使学生在对英语的各种语言现象有了比较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践操练培养起正确使用英语的良好习惯和各方面的技能。
所以,在英语课堂上,老师应该恰当地把握好应用母语的时机,以便能最高效率地利用母语来学习外语。
正如Michael Buckby所指出的那样: a teacher should be prepared“……to use the mother tongue as little as possible, but to accept that a class of young people, all of whom speak a mother tongue, will be helped more efficiently to acquire another language if they and the teacher learn when it is most efficient to use the mother tongue.”在下列情况下,有时是应该利用母语的:如(1)在讲解语法的时候;(2)在翻译一些文章或句子的时候;(3)在测验或练习的详细说明中;(4)为使讨论更清楚起见;(5)当检查理解的结果的时候。
二、如何克服负迁移的负面影响?(一)文化学习导入与语言学习相结合。
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学习者和教师不应该把语言视为独立于文化系统之外的语言系统,而应把语言系统视为文化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即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学习文化也必须学习语言。
在外语学习中应该培养文化规范的习得与语言技能的获得同步进行的能力,使学习者在有意识的语言习得中习得必须的文化规范。
所以,不能把语言视为孤立于文化外的一种抽象的符号,也不能仅仅认为其为交际的工具,而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化的媒介。
异文化知识的导入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一般认为文化的导入应遵循以下原则:相关性原则,所导入的文化知识应该与学习者学习的内容相关,能够引起学习者学习兴趣,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
层次性原则也可以说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层次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智力、情感、语言的发展水平,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