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人物的隐私与媒体行为
这个月里,文章姚笛恋可谓是娱乐圈的大新闻。
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从南斗娱乐报的“周一见”到“周一不见”,显然已是人们争相关注的焦点。
文章出轨事件,我不能理解的,倒不是他的出轨,而是人们对这件事的空前热情,文章发布声明的那条微博,被转发了将近一百三十万次,远远超过王菲宣布离婚的那条微博。
借助这件事,人们掀起了道德、婚姻大讨论。
甚至在他们沟通和谅解之后,情绪反而更加激烈。
我不明白媒体的穷追不舍和网友们的热切关注究竟是因为什么?但是对于这种热情,我感到惊讶。
针对娱圈明星婚姻,媒体总是穷追不舍。
那么,过分探寻明星隐私,是否构成了侵犯隐私?不妨听听专家的说法。
针对这几年媒体不断披露明星的私生活,心理学专家认为,明星被关注无可厚非,只要不过度,都可以接受;但如果过了度,也将构成侵权。
从媒介角度来说,公众兴趣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构成因素。
媒体发布与传播明星信息的直接目的,即为满足公众兴趣,以吸引关注,争取受众群体。
媒体固然有提供消遣娱乐的功能,但公众消遣娱乐的内容与方式多种多样,公众的兴趣所在也很多,以曝光明星不愿为人所知的隐私来提供消遣实为下下之举。
在合乎法律规定且与公众利益无关的情况下,明星隐私权应当予以绝对保护。
即明星有决定是否公开其隐私以换取知名度与关注度等的自由,在未经明星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他人无权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强行发布、传播明星的任何隐私信息。
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对明星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传播形式实现了由单向到多向的转变;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拥有更为强大的影响力;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新媒体环境问题重重有待净化。
明星隐私是公众兴趣所在,能够吸引他们的关注。
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关注是一种稀缺珍贵的资源,也是传播者冒着侵犯明星隐私权的危险传播隐私信息的动因。
新媒体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低门槛,使公众关注的争夺者增多,致使明星隐私可能通过论坛、短信、贴吧、微博等多种途径进入受众的视野。
明星知名
度越大,隐私越骇人听闻,其传播速度就越快,影响力也就越大。
如此吸引关注度与点击量的信息自然很快被大大小小的网站所“共享”。
如此,明星隐私被赤裸裸曝光于众目之下。
总而言之,明星隐私权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与挑战。
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明星与公众利益无关且不愿公开的隐私会被强行公开,明星隐私权必然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也就意味着明星将承受很多本不应承受的损失和伤害。
我国是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保护明星隐私权在新媒体时代不被侵犯,完善相关领域的法律是根本方法。
隐私权应作为独立的人格权单独立法予以保护。
我国对隐私权的理论研究和立法起步都比较晚,理论研究水平与立法都滞后于社会现实。
在新媒体时代,明星隐私权保护工作对相关法律的需求尤为迫切。
媒体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随着公众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精神生活也应相应提高。
没有公众素质的提高作为前提与保证,科技的进步将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因此,媒体应当承担起提升公众素质的社会责任。
当自觉维护他人权益、尊重他人隐私成为公众的共识,明星隐私权就不会被肆意侵犯。
另外,媒体有义务积极主动引导公众兴趣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而不是靠曝光明星隐私迎合公众的窥私心理,满足集体窥私欲。
公众兴趣转移,明星隐私关注度就会下降,自然曝光率也就随之下降了。
提升公民素质、引导公众兴趣非一日之功,媒体工作任重而道远。
隐私对于公众人物来说是个相对论,因为作为公众人物来说你收获了掌声、尊重,那么你个人的私生活、行为必定会曝光在大家面前,因为你是他们的榜样,是他们的楷模,所以我觉得身为公共人物要自律自重。
不过舆论总是健忘的,一件事情压过一件事情。
如果你处在舆论危机中,你最好祈祷接下来有什么更大的事情发生,人们也许就会忘记你,媒体也许就会放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