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龚德才摘要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
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
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
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关键词(主题词)青铜制造技术1.发展历程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1.1形成期距今48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
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1.2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
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1.3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
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
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
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
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
2.主要分类青铜器的分类,主要是为了清楚地区别青铜器的性质和作用,有利于研究各自所形成的器形体系。
具体分类如下: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农具与工具、货币、玺印符节、度量衡器、铜镜等。
下面就各类器物的名称、用途和形制特征做具体介绍:2.1食器。
包括炊煮器、盛食器和取食器。
主要有鼎、鬲、甗、簋、盨、簠、敦、豆、匕等。
2.1.1鼎:古代炊器,有烹煮肉食或盛放鱼肉的用途。
形状大多数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圆形、方形的扁足鼎等形式。
圆形鼎的器身,一般为盆、盂的形状。
方形鼎器身一般呈斗状。
最早的铜鼎都是仿照陶器制作的。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即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
据礼书的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等;诸侯一般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也有用一鼎的,鼎实为豕。
2.1.2鬲:煮粥器,新石器时代已经普遍使用陶鬲。
《尔雅•释器》指款足鼎谓之鬲。
《汉书•郊祀志》谓鬲为空足鼎。
可见鬲的形状是似鼎而足空,足空则煮水易热。
最初形式的铜鬲就是仿照陶鬲制成的。
还有一种方形的鬲,鬲体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有门可以开合,门内可以放入木炭。
2.1.3甗;蒸饭器,全器为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称为甑,下体为鬲,用以煮水,中间的箅通汽以蒸于甑。
其形制有圆形、方形;有上下合体的,有上下分体的。
汉晋以后甗的鬲足就没有了,这种无足鬲则称为釜。
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青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它和鼎、簋、豆、壶、盘、组成一套随葬礼器,主要出土于西周末、春秋初的墓葬中。
2.1.4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
铜器铭文中的簋字一般都写成“?”,古籍中写成“簋”。
其用途相当于现在盛饭的大碗。
多数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两耳、三耳,甚至四耳的。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
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
据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考古发现也证明簋以偶数出现的时候为多。
2.1.5簠: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
《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梁器。
”在实物中见到的簠都作长方形,口外侈,有盖,盖与器大小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
这一特点,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
器、盖各有四短足。
簠在经籍中称为“胡”或“瑚”,又有称为“匡”的。
2.1.6盨:是盛放黍、稷、稻、梁饭食的器具。
形似簋而椭圆,敛口、鼓腹,两旁有兽耳或附耳,下有圈足或四足,上有盖,盖上有作矩形的四足或可提拿起的圈形足。
盖也可以仰置盛物。
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一般成偶数组合。
2.1.7敦:盛放黍、稷、稻、梁饭食的器具,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
其基本形制为圆腹、二环耳、三短足、有盖。
有的敦为“上下圆相连”形,即通常所说的“球形”或“西瓜形”的敦。
盖与器特点完全一致,使用时可分一器为两器用,提高了器物的使用价值。
古人又称一种无足的敦为废敦。
敦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以后消失。
2.1.8豆: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
从甲骨文和金文看,豆最早可能是盛黍稷之器。
豆的基本形制是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长握称“校”,握下圈足称“镫”,青铜豆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2.1.9匕:古代挹取食物的工具,古文献中多有记载,《仪礼•少牢馈食礼》郑注云:“匕所以别出牲体也”。
可见匕的用途为挹取饭食和牲肉。
考古发现的匕常与鼎、鬲等器物共出,如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鬲就附有匕。
匕体一般为椭圆形,后有柄,为挹取方便,有的匕体前端作成尖形。
柄常常雕镂出很精美的花纹,礼称这种雕镂柄的为“疏匕”。
2.2酒器。
饮酒器、盛酒器和提取酒的器皿统称酒器。
包括爵、角、斝、觚、觯、尊、觥、卣、盉、方彝、罍、壶、勺等。
2.2.1爵:最早出现的礼器。
爵由铭文证明,为用于宴饮酌酒之器。
其形制为圆形,平底或凸底,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状尾,以均衡流的重量,起到全器平衡的作用。
爵的一侧有鋬,下面有三个高尖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此为商和西周早期的共同特点。
2.2.2角:饮酒器。
《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郑玄注:“四升为角”。
与其它酒器组合。
角的形制似爵,但无两柱,两端都是尾。
2.2.3斝:温酒器。
王国维《说斝》引罗振玉之说,认为经籍饮器之散为斝之讹。
斝的形状似爵与角,与爵、角主要不同点是无流无尾,仅在口缘上有两柱。
腹的形状为圆形、平底。
2.2.4觚:饮酒器。
传世的数量很多,考古发掘时,经常与爵共出。
形状似喇叭,一般是细长身,大侈口,圈足,在长身上常有凸起的棱作为装饰,这与铸造时范的接榫有关系。
2.2.5觯:饮酒器。
青铜器中习称的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形似小瓶,侈口、圈足。
此两类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东周。
2.2.6尊: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盛酒器。
金文中称礼器为尊彝,尊象双手奉酉形,彝象双手献沥血的鸡,即尊酒奉鸡牲祭祀之意。
尊彝是祭祀的礼器之共名,是指一组祭器,而不是指某种礼器的专名。
诸凡酒器食器,金文中泛称为尊彝。
尊的形制最常见的有圆形、侈口、圈足的,也有侈口方形的尊。
另外,在尊一类的器物中,还有一些鸟兽形状的,即所说的鸟尊、象尊,这应该是尊的一种特殊形制,统称为鸟兽尊。
它们的用途均为盛酒器。
2.2.7觥:盛酒器。
器形特征是形似匜,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把手,有盖,盖作成有角的兽头形或作成长鼻上卷的象头形。
觥出现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2.2.8卣:盛酒器。
卣是专用以盛酒的祭器。
卣形制似壶,但有提梁,故俗称提梁卣。
卣腹的形状很多,或圆、或椭圆、或方形,也有作成圆桶、鸱、虎吃人等形的。
2.2.9盉:盛酒器或酒水调和的器具。
盉的形状教多,一般是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把手,有三足或四足。
也有流在顶上的异形盉,以及圆腹有螭梁的盉。
青铜盉的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
2.2.10方彝:盛酒器。
彝,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统称。
《尔雅•释器》:“彝、卣、罍,器也。
”郭璞注:“皆盛酒尊,彝其总名。
”在古籍和铜器铭文中未见以方彝为礼器的名称,宋人以这类器形体作方形而定此名。
其特征是高方身,带盖,盖似屋顶形。
腹有直、有曲,有的还从腹旁有两耳上出,盖与腹大都相对应地有四条或八条棱脊。
商代早期已经有陶质的类似方形器的出现,但已发现的青铜方彝出现于商代晚期。
2.2.11罍:盛酒器。
《说文》曰:“罍,酒尊。
”罍又兼可盛水。
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宽肩,肩上有二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
这两种形状的罍,常见在一侧的下部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罍的器形,见于商代晚期,它的流行时间至春秋中期。
2.2.12壶:盛酒器。
《周礼•秋官•掌客》:“壶四十。
”郑玄注:“壶,酒器也。
”《诗•大雅•韩奕》:“清酒百壶。
”金文壶字象有盖两侧有系和腹部庞大的容器,故壶可以视为长颈容器的统称。
古代酒的品种多,故酒壶的器形也各有不同。
青铜壶在历史上使用的时间自商至汉代或更晚。
壶的样子很多,有圆形、方形、扁形和圆形带流的壶等多种形状。
2.3水器。
水器中绝大部分用于盥洗,故亦称之为盥器,大致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种,包括盘、匜、盂、鉴、缶(fou)、瓿(bu)等。
2.3.1盘:承水器。
商周时宴飨用。
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
”此外,盘还可用来装冰。
商代晚期逐渐开始流行,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也被洗代替。
2.3.2匜:盥手注水之器。
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
2.3.3鉴:《说文》:“鉴,大盆也。
”用作盛水,并可沐浴。
在铜镜尚未盛行时,古人也用鉴盛水照容貌。
2.4乐器。
包括铙、钟、钲、鼓、编铙、编钟、编镈等。
2.4.1铙: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
铙形似铃而较大,身体短宽,口部呈凹弧形。
《周礼•地官》“以金铙止鼓”。
即退军时用以指示停止击鼓的。
也用于祭祀和宴乐。
2.4.2钟:祭祀或宴飨时用的青铜打击乐器。
钟的形式是从铙演化而来。
2.4.3钲:古代行军所用乐器。
形体似铙,比铙高大厚重,俗称大铙。
2.4.4编铙商朝时军队盛行乐器。
呈圆片形,形制与钹基本相同。
2.4.5编钟打击乐器(宫廷雅乐)。
面较大而薄,多为弧形,根部凹进,边部稍作翘起。
2.4.6编镈打击乐器(宫廷雅乐)。
镈体趋向浑圆,形制与编钟相似,但口部平齐。
2.5兵器。
包括戈、矛、戟、镞、钺等。
2.5.1戈: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
古称勾兵。
由戈头、柲、帽和末的鐏构成。
商和西周帽大多为木质。
2.5.2矛:用于冲刺的兵器。
2.5.3戟:戈与矛的合体。
兼有勾、刺两种作用。
2.5.4矢镞:远射兵器。
2.5.5钺本是王者贵族用于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征权力的刑器和礼器。
形状像板斧、斧头而较大。
2.6杂器。
包括生活用具、车马器、货币、玺印等。
2.6.1镜:古代照面的用具,一般呈圆形,正面光洁,背面有纽可穿系。
齐家文化:殷墟:素背,镜面较小春秋:数量不多战国中期:盛行期,数量大增,制作精巧美观,背面图案多几何纹和动物纹,无铭文汉:西汉至东汉早期,铜镜逐渐变厚重,背面多铸吉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