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过渡者:罗兰·巴特研究综述引言:罗兰·巴特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文艺界的领军人物,是法国最负盛名的文学批评家、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是由结构主义过渡到解构主义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以多重身份活跃在大众的视野,就连著名批评家卡勒尔也在《罗兰·巴特》这本书中,给罗兰·巴特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比如,“符号学者”、“结构主义者”、“文学史家”、“批评家”、“神话学家”、“论战家”、“作家”和“文士”等,他的思想涉猎范围较广,有积极吸收和接受不同的思想,所以罗兰·巴特思想体系较为复杂,对法国文坛、西方文坛甚至是世界文坛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罗兰·巴特前期是法国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从索绪尔的语言学起步,为结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结构主义自身具有封闭性,学术界产生争论,进而理论产生分化,形成了结构主义。
所以后期罗兰·巴特又受到解构主义的影响,将重点投向了读者。
罗兰·巴特不断地挑战新事物,不断地创新,他思想涉猎广泛,可谓是理论思想的弄潮儿,永远走在“时尚”的最前沿。
关键词:罗兰·巴特、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理论、转变一、罗兰·巴特其人罗兰·巴特是法国著名的作家、文学批评家、社会评论家、思想家。
他以多种身份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以及法国乃至世界文坛,他的思想体系较为复杂,基本上是在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否定、不断地创新当中。
罗兰·巴特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它在很多领域无疑是一个天才般的存在。
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趣的分析,他能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
他通过各种方式绽放出自己思想的火花,他不仅是语言的专家,也是一位思想大师。
罗兰·巴特的一生有四个阶段三个转折:第一阶段,1950年——1957年,对神话学研究阶段,分析马克思、布莱希特等的作思想,主要作品《写作的零度》、《神话学》;第二阶段,1958年——1967年,符号学研究阶段,解读索绪尔的思想,主要作品有《语言学要素》、《流行体系》;第三阶段,1968年——1972年,文本性研究阶段,主要解读索尔雷斯、德希达、克里斯蒂娃等的思想,主要作品有《S/Z》、《符号帝国》;第四阶段,1972年——,道德观研究阶段,主要作品有《文本的欺骗》等。
但伴随着罗兰·巴特的思想不断变化,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符号学的研究,罗兰·巴特也将自己的一生定义为在符号学的历险,他是法国符号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符号学思想不仅对西方符号学产生重要影响,对其他领域的贡献也不可磨灭。
罗兰·巴特的思想涉猎广泛,加之他的思想具有多变性,目前我国对于罗兰·巴特的研究还不是十分的全面和深入。
但罗兰·巴特的思想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地的发掘和探索。
这篇文章就重点谈一谈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时期以及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时期。
罗兰·巴特是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法国乃至世界文学界都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在法国走向高潮,对当时的西方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结构主义文论是结构主义思潮的主要理论。
罗兰·巴特就是当时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索绪尔语言学为起点,对结构主义文论进行追溯和研究,他试图建立一门研究符号意指的科学来描述文本意义的生成机制。
罗兰·巴特认为结构主义的目的在于重构认识的“对象”并且要表现出这个“对象”中发挥作用的规律。
罗兰·巴特在《结构主义活动》中提到结构主义既不是一种学派,也不是(至少现在还不是)一种运动,甚至不能算作是词汇,他认为语言学中能指和所指,历时和共时的概念能将结构主义和其他思维模式区分开来,在某种条件下,结构主义包含了对历史的二次审视,和其他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一样,罗兰·巴特也收到传统的文学理论家的批判。
结构主义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完全对立的,罗兰·巴特的作品《写作的零度》就是针对萨特的存在主义而写的,萨特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认为文学具有现实的功利性,作者应与读者一起追求自由。
但是罗兰·巴特却认为文学与现实功利性是毫无关联的,作者进行写作只是针对语言结构和文本构成方式本身来说才具有意义,写作只是一种形式选择的自由。
对于那些讲求伦理、讲究秩序、建设美好世界的文学在罗兰·巴特看来,都是一种谎言,都是为政治服务的,这种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社会秩序、美好生活等假象,都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地位虚构出来的道德标准,是资产阶级通过文学的手段维持社会稳定的工具。
借由索绪尔的语言学结构,巴特构建了自己的文学结构,作品是作家的话语,作者创作时一定要用语言来表达,而语言则代指整体的文学,生化出了具体个别的作家话语。
结构主义既不关注作品的真实性,也不关注作品的否理性,他关注的是作品的功能,关注的是“对象”如何产生而不关注“对象”本身,关注的是人赋予事物意义这一过程,最终将视角转向能构造各种各样意义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结构主义只有规则,人在其中只是扮演了一个符号。
而在罗兰·巴特进一步的研究下,让结构主义不紧紧局限于此,他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扩大了结构主义的范围,将结构主义应用在各个领域,他的结构主义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三、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时期“解构”顾名思义,有消解结构的意思,解构主义是对于结构本身的排斥,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别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为重要。
解构主义的产生是由于结构主义自身的封闭性导致其内部出现分歧,结构主义的优点在于关注外部的符号客体系统,但是一旦这种倾向推到极端,以至于剥离了扎实的文本结构分析,这就成了结构主义内里的致命缺点。
所以一些结构主义者开始对自己的理论产生不满并否定自己的理论,走向了更加具有批判性,也更具有游戏性的解构主义。
所以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批评,同时也是对结构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解构主义是结构主义自我反思的结果。
于是罗兰·巴特后期的文学理论转向了后结构主义,即解构主义,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两点:①强调作品和外部体系整体的关系,提出“互文性”(互文是指文本和大结构之间的关系,指文本间的彼此交织构成了整体结构,文本在与其他文本之间的互相关涉中,具有意义的多重性。
)的观念,以此来扭转以前过度夸大后者的偏颇;②坚持早期零度写作,提出“作者死了”的极端理论,以此来大肆宣扬阐释者主体的自由。
罗兰·巴特著名解构主义作品《S/Z》标志了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理论大厦将倾。
是罗兰·巴特理论的转折点,也是结构主义过渡到解构主义的里程碑。
在《S/Z》中,罗兰·巴特从把文学作品当做一个完整的事物,当做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和总体性的精神征象来看待的指导理论,转变为把文学看成是一种文本,一种文本的动态构形的过程,更多地表现为片段性发散性和游戏性特性的解构理论观点。
罗兰·巴特在结构主义时期,就隐隐有探寻解构主义的趋势了,所以说当人们还在对结构主义大肆讨论时,罗兰·巴特就已经在探寻解构主义的路上了。
罗兰·巴特解构主义文论的提出还把文本从作者局限狭小的圈子中提取出来,更加强调读者的作用。
不可否认,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理论对文学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结语:罗兰巴特的特点是用剔除一切人道主义眼光来对待叙事作品与文本,虽然过滤掉了精神、伦理价值,但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在制度却得到了十分细腻的揭示。
而到了后期,罗兰·巴特过渡到解构主义的时候,他开始更注重内心的快感和享乐,追求一种自足的生活。
对于罗兰·巴特来说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挑战,他一直在探索、研究、否定、创新中前进。
不可否认,他是这一类型的天才,无论是结构主义文论还是解构主义文论,都对西方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一、原典1.[美] 卡勒尔:《罗兰·巴尔特》陆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2.[法]罗兰·巴特.《结构主义的活动》二、论著1.盛佳.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论罗兰·巴特对视觉图像的符号学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3.2.郭聪修.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D].广西师范大学,2013.3.张卫东. 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4.王允道.评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J].当代外国文学,1996(04):63-68.5.孙秀丽.罗兰·巴特后结构主义阅读理论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06):131-135.6.贾玮. 逝去的巴别塔[D].新疆大学,2006.7.母一娜. 论索绪尔的意义理论及其影响[D].西南大学,2016.8.郭聪修.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D].广西师范大学,2013.三、论文1.张桂荣.关于罗兰·巴特的研究综述[J].中外企业家,2010(04):233-234.2.夏欢.开口处的快感——关于罗兰·巴特后结构主义理论的思考[J].文艺评论,2013(07):36-38.3.张静.罗兰·巴特的最后十年[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7(02):114-118.4.梅园.“神话”与“书写”:罗兰·巴特后结构主义思想探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4):88-92.5.黄永红.罗兰·巴特对索绪尔符号理论的发展和“颠覆”[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57-60.6.谭德生.论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观[J].求索,2011(12):216-218+68.7.杨波.罗兰·巴特零度写作思想浅析[J].电影评介,2011(09):99-101.8.孟岗,张一冰.解构批评的谱系——德里达、罗兰·巴特与保罗·德曼[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85-89.9.杨皓.游移之人罗兰·巴特[J].检察风云,2019(03):73.10.周红兵.罗兰·巴特与互文:以“纹”为本[J].理论与创作,2009(0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