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下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下

武汉成为了抗战司令台之后,武汉大学疏散到四川我的家乡乐山县城(旧 时嘉定府城)去了。剩下的校舍成为了军官训练团的团部。于是这儿便成为警 戒区,或者也可以说是紫禁城了。“最高”兼任着团长,陈诚任副团长,较大 的几座教员宿舍便成了他们的官邸。戒备是很森严的,没有“特别通行证”或 各种交通工具的方便的人,根本便无法进出。
——缪培基:《王世杰、武汉大学与来自》珞珈山水塔,又叫八角亭,是一 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八面建 筑,由萨克瑟设计,高16.5米, 1931年4月开工,9月建成,10 月投入使用,造价3万元,由汉 协盛营造厂承建并赠送给武大。 由于汉协盛在珞珈山新校舍一期 工程中亏损严重,经武大建委会 研究,决定将建水塔的3万元大 洋如数付给汉协盛。
我自己很幸运。因为范寿康原是武大教授的关系上,由于他的斡旋,让我 把张有桐教授的宿舍顶下来住了。(应该声明,并没有顶费。)我的“特别通 行证”,凑巧还保留在手边,那是“珞字第二一八号”,是四月廿六日填发的。 有“军事委员会军官训练团团长”的官章,填发员是熊鸿,这人倒不知道是何 许人了。
1938年春夏,武大西迁四川乐山,国民政府在珞珈山开办军官 训练团两期,由蒋介石亲任团长。其间,蒋介石、宋美龄及其心 腹要员们都曾寓居于半山庐,李宗仁等九大战区长官在珞珈山军 官训练团集训,促进了全国抗日力量的团结和统一。
国立武汉大学第一教职员住宅区,号称“一区十八栋”,大部分建筑 于1930年11月开工,1931年9月竣工,每栋楼均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 面积约为一两百平方米,工程造价约为1.5万元左右,由汉协盛营造厂中 标承建。“一区十八栋”最初共有8个单栋和10个双栋,可住28户人家; 抗战期间,有1个单栋被侵华日军拆毁;抗战胜利后又加盖了3单1双4栋 房子,“十八栋”也就最终演变为21栋32户,但习惯上仍称作“十八 栋”。
在校舍之外,有不少的教员宿舍,点散在山上,大都是三层楼的小洋房, 有良好的卫生设备,冷热水管,电气电话,一应俱全。这些都是由学校自备发 电机或总站来供应的。有人说,中国人在生活享受上不如外国人。但如到过武 汉大学,你可以改正你的观念:在这个地方,在生活享受这一点上,那些擘画 者们,至少是把外国人学到了。
武昌城外的武汉大学区域,应该算得是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吧。 宏敞的校舍在珞珈山上,全部是西式建筑的白垩宫殿。山上有葱茏的林木,
遍地有畅茂的花草,山下更有一个浩渺的东湖,湖水清深,山气凉爽,而临湖 又还有浴场的设备。离城也不远,坐汽车只消二十分钟左右。太平时分在这里 读书,尤其教书的人,是有福了。
操 庙珞 )珈 。山 八上 十最 年早 代的 在人 此工 修建 建筑 天物 空 电 离彤 层云 观阁 测( 站曹 。
——
基建处负责人 监造工程师
“石屋二老”
缪恩钊
任凯南
李剑农
半山庐为两层砖木结构住宅 建筑,1932年开工,1933 年竣工,建筑面积507平方 米,工程造价2.03万元,由 胡道生合记营造厂中标承建。
郭斌佳
另一位青年教授郭斌佳,是留 学英国的史学博士,风格和汤先生 截然不同。汤先生坦率活泼开朗, 他庄静寡言矜持,十足的英国绅士 派头。论长相,他是我所见过的最 优美的中国男子。二十八岁,风度 翩翩,博士、教授、未婚,他的到 来,在武大群芳中引起的无声轰动, 可以想见。不知是否择偶眼光太高, 尽管许多热心朋友为他张罗,他都 一直保持单身。他和我母亲很谈得 来,把她当作一位知心老姐姐,两 人坐在壁炉前,促膝而谈,话题多 是历史、文学、英国风情等等,大 概也包括他的众多罗曼史。直到四 十多岁,他才和过去的美国女教师 结婚,定居纽约。一九四八年夏, 我随雪华去海边一座幽静的别墅拜 访他和夫人,夫人已年过五十,看 来他们感情甚笃,但和风华依旧的 郭先生相比,她更像一位慈祥体贴 的姨母。
水塔的下层是水池,可以储存 400吨生活用水,日平均供水量 700-1000吨;上层是阁楼, 可以观光,上下层有旋梯相通; 屋面是两层八角飞檐,铺孔雀蓝 琉璃瓦,建筑风格与校园中心区 的早期建筑一致。
珞珈山水塔的建成,成为武大新 校舍能够投入使用的一个重要保 障条件。当时,武昌城内还没有 自来水,珞珈山水塔建成后,武 汉大学也由此成为武昌地区第一 家用上自来水的单位。
——杨静远:《一个小女孩 眼中的珞珈山》
抗战爆发前,赵师梅、陈恭禄、郭斌佳、缪培基、李先闻、朱利 安·贝尔等年轻有为的教授先后在半山庐居住多年,他们在此挑 灯夜战,禀烛神思,许多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使国立 武汉大学声誉日隆。 这是一幢两层洋楼,专供单身教授居住的宿舍,踞山腰,深 隐松林中,蝉唱虫吟,萤火点点,饶有诗意。我与陈恭禄教授住 楼上,郭斌佳教授住楼下,另有其他二位教授。每日三餐同席用 膳。汉口市长吴国桢常来访斌佳谈天,得与相识。半山庐面对图 书馆、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和学生宿舍。工学院正在施工。 兼采宫殿式与西洋式之长的建筑,典雅堂皇。蓝色琉璃瓦掩盖浅 黄色的高墙,在晴空一碧下显得和谐悦目。东湖在侧。微波荡漾, 水色山光益增艳丽。每当黑夜岑寂,湖面一平如镜,反映高悬的 明月,闪烁的繁星,漫步沙滩,有如置身仙境,忘却世事的烦嚣。 ——缪培基:《王世杰、武汉大学与我》
……第一期竣工的教职员住宅区位于珞珈山之阳。熊总务主任在我半 年前到校时预留双并式的洋房一幢,与刘笃生教授夫妇分住,各有大门进 出。楼下有客厅饭厅。楼上有卧室书房浴室,底下层有厨房和工人房。新 自欧洲回国,得此住宅,甚感满意。洋房高踞山顶水塔下面,俯瞰东湖碧 水,远眺前方山峦。湖滨的广袤田野铺着金黄色的油菜花,迎风摇曳,白 鹤飞翔,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晴天我循小径步行越山顶而下,绕过半山 庐去法学院上课。下雨天则乘校方所备小轮车往返,交通称便。
半山庐高约7米,由两个阳台 将三栋两层的楼房连缀而成, 中间一楼伸出一个装饰性屋 檐为入口,八个飞檐毫无雕 饰讲究,整栋楼用色简拙, 皆青砖墨瓦,外表极显质朴 无华之能事,与珞珈山的苍 秀山势混为一体。据说,半 山庐的选址与建筑,是武大 一位研究易经的教授所设计, 虽依山而建,但庭前却异常 开阔平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