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全球化思潮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及其反思

反全球化思潮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及其反思

反全球化思潮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及其反思王佳菲2012-10-11 14:09:24 来源:《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济)2006年1期作者简介:王佳菲,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邮政编码100872)内容提要:当今世界中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激荡。

伴随着这一进程,全球化的一些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对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作为这一现实在理论领域的反映,对经济全球化进行的反思和批判逐渐汇成了一股国际性的学术思潮。

通过反全球化思潮的视角,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引致的负面效应进行反思,并清醒地认识这一思潮的局限所在,有助于我们趋利避害,更为理性地认识和参与全球化进程。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致整个世界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这一现实在实践和理论领域引起了双重反应:不仅世界反全球化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对经济全球化进行的反思和批判也逐渐汇成一股国际性的学术思潮。

一、当代世界反全球化思潮概况总的来说,西方左翼对全球化持批判和反对的态度。

当今西方左翼的反全球化理论形形色色,大致沿着依附论、世界体系论、陷阱论/拒斥论的发展轨迹。

依附论[1] 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分别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不同的理论形式批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与地区的剥削与掠夺。

陷阱论的代表作是《全球化的十大谎言》和《全球化的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猛烈地批判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反全球化理论观点纷纷呈现,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到各主要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反全球化理论斗士。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新左派、生态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等等是全球化的主要批评者,只是视角各不相同。

自然,对于“反全球化”(anti-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的理解,各界人士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它既可以指对经济全球化片面性的批评,对跨国公司、自由贸易、科技创新与国际经济体系全球扩张的担心,也可能是对目前西方国家主宰下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的不满,以及对全球化进程中加剧的贫富鸿沟、文明冲突、社会分化、环境灾难等后果的谴责。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0年发表的《千年报告》里指出的,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带来的悬殊差异、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等。

作为右翼学者,能够摆脱对全球化溢美之词的比较著名的如索罗斯(1998),一方面认为经济的全球整合带来的巨大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国际分工、规模经济带来的动态效益以及资源自由流动的非经济效益等等。

同时他认为,全球经济实际上应被视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而这一体系也存在缺陷。

罗伯特•萨缪尔森(2000)认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技术和提高富国与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犯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有很大争议的过程。

[2] 曾经是克林顿政府总统顾问委员会主席又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斯蒂格利茨(2001)在全球化问题上扮演了主流经济学反叛者角色,指出当下的全球化是以市场原教旨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是代表着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利益的国际组织所操控的全球化。

二、反全球化思潮对全球化负面效应的批判和反思目前,对反全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剖析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以及产生这些负面影响的原因和机制。

(一)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1.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带来了不平等。

一国可以通过参与全球化促进经济增长,许多学者作了理论说明和实证研究。

但是全球化带给各国的利益是不平等的,对某些国家来说甚至弊大于利。

由于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同,不可能有全球范围内真正的平等竞争,居于强势地位的发达国家以其在资源配置和游戏规则制定方面的优势来推行全球化,并使其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3]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学者和西方左翼人士眼里,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加剧了这些国家的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的陷阱。

萨米尔•阿明(1996)认为,经济全球化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过分热衷于私有化,反对国家干预,结果却迷失了方向,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分化以及绝大多数居民人口的贫困化。

[4] 阿兰•伯努瓦(1996)认为,全球化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同时殖民主义仍然以其他方式继续存在。

[5] K•S•科摩指出,“事实上,现在的金融体系及其自由化仅使那些已经享有特权并且主宰世界经济的国家受益,代价却由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它们当中最穷的国家承担。

”[6] 法国学者雅克•阿达(1998)指出,全球经济外围区域(撒哈拉以南非洲、阿拉伯世界、中亚、南亚)“直到现在仍在发展之外,除了石油,不对全球资本主义发展起任何作用,受到私人资本的抛弃,通常又受到最严厉的金融限制。

”[7]对此作出理论说明的如激进政治经济学的“新国际分工”论题,认为由于世界范围的资本追逐廉价劳动力,促成一个以全球产品市场为导向的世界范围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无限量供应导致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即经济剩余从外围经济体向输出资本的发达国家转移。

而不发达的外围经济体则陷入“低技能/技术,低工资”的发展陷阱。

[8]对全球化中的不平等作实证研究的有:钱达(Chanda, 2001)使用资本账户的开放度指标发现发展中国家从全球化中蒙受损失而不是受益。

Ralph E. Gomory& Willlian L Baumol(2004)的研究指出,尽管经济学家把全球化看作温和的现象,但是它仍然会对一些国家产生不好的影响;不过,源于全球化的增长的经济压力,将会促进创新和增长,因此长期来讲全球化会使每个国家都受益。

Stielitz(2004)研究了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全球化的关系,他强调发展中国家已经可以适应全球化进程并能有效参与且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同时他也承认一些国家出现了贫困。

[9]2. 以新自由主义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通过推行私有化、自由化来促进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损失。

佩里•安德森认为,新自由主义在当代已经确立了霸权地位,一个时期以来,新自由主义通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各个国家进行以私有化、资本市场自由化、价格市场化、自由贸易为“四部曲”的“结构变革”,这种改革大大伤害了从工人就业到发展中国家主权等方面的利益。

反全球化组织“全球化国际论坛”在其宣言中写道,三大国际经济组织打着自由贸易和解除贫困的旗号,将一种“跨国公司凌驾于工人利益之上、外国投资者凌驾于民族工商业者利益之上、发达国家凌驾于发展中国家利益之上”的发展模式强加于各国。

[10] 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一书中,斯蒂格利茨尖锐地指出,当下的全球化,就是由被市场原教旨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同时又代表着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利益的国际组织所操控的全球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组织实际上成为美国财政部的工具,四处推行华盛顿共识,结果是有利于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而不利于被援助国的弱势群体与贫困人口,因此应该对诸多发展中国家及转型国家的发展失败负责。

斯氏反对的并非是全球化本身,认为放弃全球化既不是可行的,也不是人们所希望的。

“全球化带来了更好的健康状况,以及为更多的民主和更大的社会正义而斗争的积极的全球化公民社会。

因此难题不在于全球化,而在于它的管理方式。

其中部分难题存在于国际经济机构,包括IMF、世界银行和WTO(这些组织协助建立游戏规则)。

”[11] 俄罗斯学者波兹南斯基(2003)认为全球化过程中的所有制不合理,同时私有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俄共总书记久加诺夫提出反全球化国际的纲领是,“我们完全不反对人类的团结一致,不反对人类的一体化。

我们只反对我们称之为帝国主义全球主义的特殊形式的一体化。

”[12]3. 经济全球化助长了对发展中国家工人的盘剥,恶化了就业状况,妨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有利于资本在不同国家的转移,助长了资本对整体工人阶级毫无节制的剥削,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工人的盘剥,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廉价产品是用“血汗工厂”式的恶劣劳动条件生产出来的。

加拿大学者马乔里•格里芬和斯蒂芬•麦克布莱德(2004)对全球新秩序提出了质疑,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弱势群体值得关注。

程恩富(2001)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外企是否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是不确定的,取决于多种经济变量或假设条件。

在不少情况下,所谓外企创造的岗位中很多是原本就存在的岗位,甚至外企的进入还大大减少原来的岗位数目,中国的企业在合资后首先面临的往往也是裁员。

阿克兰姆劳地(1991)通过数据分析认为,农业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调整的问题在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但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正在发生。

正当他们在解决农民问题的时候,遇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仅给他们带来了跨国资本这样严峻的挑战和竞争压力,而且已经不再能够向经济全球化时代之前那样,动用国家的力量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因此面临着更大的复杂性。

[13](二)对发达国家的影响1. 经济全球化给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带来了危机。

国家政府迫于全球性的竞争,不断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哈贝马斯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合组织国家的福利支出遭到削减,失业压力加重,放弃社会福利导致社会福利国家曾经抑住的危机趋势重新抬头。

经济全球化破坏了暂时实现了的社会福利国家妥协的历史局面。

[14]2. 全球化竞争对某些行业形成毁灭性打击,加剧失业和两极分化。

自由贸易使工人之间的竞争加剧;工业资本家不断增加生产资料,从而使一些小企业主破产,扩大无产阶级的队伍。

一些学者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失业的根源,造成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乃至直接威胁民主。

资本为了追逐更高利润而转移他国,导致失业增加。

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廉价劳动力成本的压力下,某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纺织、玩具等等,纷纷受损,许多传统产业解聘工人。

利佩兹认为,在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危机后,新泰勒主义或自由的生产模式主导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过程,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是沙漏型的,即中产阶级受挤压,下层劳动者的收入大幅度降低,少数富人的收入显著增加,结果收入向储蓄阶层和金融资产所得集中,导致了金融资产的不断增加。

[15](三)对世界的影响1. 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破坏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带来了经济的严重失败。

全球化缺乏世界管理使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大为提高。

吉姆和艾文等人(Jim and Irwin, 2003)通过实证研究,对于全球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稳定性产生怀疑。

他们发现了这种新的制度框架下两种危机的来源: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二是国际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危机,但是这些还不足以阻止全球扩张的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