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申报材料《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线,构建“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科学总结成果完成人:黄伟雄古广灵X玉华潘厚辉关俭科成果申报单位:XX科学技术学院二○○九年四月十日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线,构建“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成果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思路1.成果研究背景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育部从1999年开始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建设创新型社会,全开展实施创新教育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005年科技创新大会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本成果完成者均为从事高等教育15年以上的人员,深感我国普通高校缺乏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于2002年结合实际提出了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的教育改革研究,得到了省级教改立项支持,05年党中央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更是对研究的巨大鼓励。
2.成果研究的意义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而高校承担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大历史责任。
构建创新型社会,全面开展实施创新教育已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因为这是一个造福子孙万代的意义重大的工程。
然而,目前我国大学教育的特点是普遍重视知识和理论的传输,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创新教育;正因为这种教育方式的现实缺陷,导致不少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感到动手能力不足、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缺乏。
因此,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既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
创新教育有利于实现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有利于实现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生成,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3.改革的思路本课题改革的立足点是构建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教育新体系,结合我校实际,首先,从纵向方面着手,逐步修订、完善我校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其次,从横向方面探索科技与创新教育新途径,重视实践技能培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三,就是在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方面争取重点突破,力求显著成效。
具体说:在办学理念方面,强调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应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放在重要位置,重视科技与创新教育,要努力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实践基地,注重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在学习环境方面,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环境,形成学校创新文化、培育现代大学精神;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要开创有利于创新的实践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强化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科研实践活动;要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积极主动地放到科研和社会实践中去运用和检验,要让学生有一个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和场所,使学生主动了解社会和行业对创新的需求。
二、成果的基本内容2002年以来,项目组人员把科技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人才全面素质观、个性观和创新观,形成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线,构建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就业教育的“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内涵的专业教育、成人成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和创业创新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三个维度,“一体”是三个维度共同发展、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
它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着眼点,立足于全过程、多视角优化整合人才培养。
为此,项目组人员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线和以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创造性改革,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新世纪之初,据普遍反映不少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感到动手能力不足、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缺乏的缺陷。
项目组人员经过认真的分析与讨论认识到,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大学教育的特点是普遍重视知识和理论的传输,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创新教育。
针对普通高校这种教育方式的现实不足,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项目组人员努力解放教育思想,转变重理论轻运用、重课堂轻课外的传统和观念,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以建设创新型社会为契机,根据高校的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线,探索“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了下列重要改革措施。
1.纵向改革入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改革我校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在总结我校50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现状,分析生源质量以及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形势与要求,我们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观,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和能力。
项目组人员于2004年、2007年分别组织了两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工作,以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把科技创新教育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从整体教学体系看,充分体现文理互相渗透,拓展学生知识面;从教学组织形式看,注重第一课堂的“质”、第二课堂的“量”和第三课堂的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从学生评价和激励机制看,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更自信、更自觉、更主动。
新的培养计划突出了紧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和高等教育改革主流和全面素质质量观。
经过多年实践,基本构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框架(如图)。
(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本框架)2.横向整合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改革采取“平台+模块”形式,在低年级设置公共基础平台与学科基础平台两级基础课程平台,在夯实基础之上,高年级柔性设置专业方向与特色模块。
培养方案压缩课内总学时,实现“四增四减”:减少课内学时数,增大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减少专业课学时,增加基础课学时,强化学生基础;减少理论课教学学时,增加时实践教学学时,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一般要求选修课比例达到15%以上,扩大了大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
同时,要求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方面设立9个学分,引导学生进入科研活动,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中,项目组人员在本科生中成功开展了科技与创新教育实践,创造性地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了《科技与创新》《创新与专利》《创新与创业》《自然美与创新》等公共选修课,形成科技创新教育的基本知识体系。
随后,在该研究成果的带动下,已有数十门校内相关公共选修课顺利开出,效果良好,逐步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交融的新局面。
3.强化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构建和完善了由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面有机结合、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列入人才培养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大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大于总学分(学时)的25%。
结合科技与创新教育的开展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推动了实践教学改革,突出了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重点突破,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技与创新实践,彰显创新教育成效本项目开展以来,我们先后制定、完善了《XX科学技术学院学生素质教育课外培养计划》、《XX科学技术学院学生课外活动品牌项目管理暂行办法》、《XX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学术基金管理办法》、《XX科学技术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办法》和《XX科学技术学院学生课外活动品牌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
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技与创新实践,以科技创新实践为突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教学和自选实验课题的研究,创造性地开展科技与创新实践。
设立了学生学术基金和实验室开放基金,2004-2008年,学生申报“学生学术基金”576项,立项资金30多万元,学生参与人数1500多人次;学生申报实验室开放基金307项,立项资金14.3万元,学生参加人数2900多人次。
同时,2004年以来,在本项目的带动下组织了大批学生参与各项科技创新竞赛,在“挑战杯”“计算机仿真大赛”等竞赛活动中取得骄人成绩,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99项,其中国家级奖9项、省级奖44项;此外,组织学生参与了专项发明创新等活动,先后指导150多项学生发明创新并以学校名义完成并成功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成效显著。
5.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创新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设立“明日栋梁”奖学金、“台商阳光”奖学金、“困难成才”奖学金和“凯思特”奖学金等,引导学生争优创新。
三、成果创新点1.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线,构建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就业教育相结合的“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普通高校具有领先水平,突出了创新与创业的有效结合,弥补了应试教育的不足。
2.形成了科学与技术、科学思维方式、技术思维路线、创新思维方法、创新与专利、专利策略以及创新与创业等创新性的基本教学体系;公开出版《大学生科技创新教程》,填补了国内高校系统的创新教育教材的空白。
3.率先采取全校公选课形式进行创新教育,并有效实施理论讲授与研讨、参观、名家说法、动手制作、专利申请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提升了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弥补了普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不足。
4.设立学生学术基金和实验室开放基金,形成了数百项学生科技选题、一百多个创新成果和多个国家专利授权,学生科技竞赛取得骄人成绩,在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方面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5.本成果发表和出版的论著在创新教育的理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理论指导和推广意义。
四、成果应用效果及评价本成果在应用方面有广度、有深度、有重点、有突破、可复制:1.本成果形成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已在我校本科专业连续六届学生中进行了推广应用,方案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在改革过程中落实五个原则:一是整体优化,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构建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二是增强适应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三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四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彰显特色;五是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