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群落的演替

生物群落的演替


生物入侵
水葫芦(凤眼莲)
考点三、生物群落的结构
思考:群落中的各个生物种群都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他
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而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结构,那群 落中有哪些结构呢?
群落结构: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 置状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生物 分层
动物 猛禽(鹰等) 松鼠
植物 乔木
森 林 的 垂 直 结 构
例3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 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 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1
A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例4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特别节目《望长城》中,提及我国西部的“楼兰 国”。楼兰在西汉时期曾经森林茂密,草原广袤,生态优越,人丁兴旺, 草原生存着兔、蛇、鼠、狐、鹰等动物,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如森林砍伐, 植被破坏)只是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现今该地区已成为一片沙 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 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森林的(C )保护作用。 ⑵. 导致草原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 B ) ⑶. 大自然对人类进行报复,从惨痛的教训中,我们应该明白(A )道理。 ⑷.为什么楼兰没有按次生演替的方向,重新形成原来的样子? D A 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科学规律办事 B 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 C 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 D 次生演替在其后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演替为树林,但在干旱的荒漠地区 或许就只能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思考并讨论: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的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2、遭受火灾的森林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 结构吗?
考点一、生物群落的演替
小结:裸岩上的群落演替顺序为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思考:弃耕 农田上的生 物群落是如 何演替的?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小结:弃耕农田生物群落的演替为: 一年生草本
生物入侵
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1.紫茎泽兰 4.豚草 5.毒麦 8.凤眼莲 9.假高梁 12.强大小蠹 13.美国白蛾 16.牛蛙 2.薇甘菊 6.互花米草 10.蔗扁蛾 3.空心莲子草 7.飞机草 11.湿地松粉蚧
14.非洲大蜗牛
15.福寿螺
生物入侵
美国白蛾
生物入侵
学名褐云玛瑙螺,也就是人们常说和常食用 的东风螺、菜螺、花螺、法国螺。
练习8.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课时总结:
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
水平结构
生物群落
原生演替
生物群落的演替
次生演替
练习1.根据森林层次和各层枝叶茂盛度来预测鸟类多样性是有可能的,对于 鸟类生活,植被的哪一项比物种组成更为重要()
A.面积大小 叶
B.分层结构
C.是否落叶
D.阔叶与针
练习2.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A.光照强度 B.土壤类型 C.温度高低 D.生物种群特征 练习3.在裸岩群落演替中,谁被称为地球开拓者() A地衣 B苔藓 C草本植物 D 木本植物 练习4.在群落演替中,木本植物能代替草本植物是由于什么主要因素影响() A水 B光照 C温度 D无机盐 练习5.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为:下层热带雨林,中层常绿阔叶林, 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是()A.水分Fra bibliotekB.阳光
C.温度 D.能量
练习6.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CD )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B.草原的放牧演替 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
练习7.下列关于人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 ) 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 和建设作用 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 制之下 D.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类型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项目
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 在植被遭受严重破坏的 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 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 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上 演替 发生的生物演替 经历时间漫长 自然因素 经历时间较短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 的演替
起点
时间 影响因素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考点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上层 中层 下层
鸣禽
鹿、獐、 野猪等
灌木 草本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 现象——即不同生物占据不同高度。
池塘生物群落中,荷花、芦苇等将茎叶高高 地挺出水面;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于水面; 金鱼藻等则生长于水底。鲢鱼在水体浅层、鲩鱼 在中层、青鱼、虾、蚌等在水底,泥鳅、鳝鱼等 则在水底淤泥中生活。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 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 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 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 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 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 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 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 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高低等环境因素影响, 不同生物分布于不同地段的现象。
受水制约,芦苇、泽 泻等水生植物只能长 在浅水或水边;红树、 柳树等只能长在水源 附近;松、杉、柏树 等能长在比较干旱处, 仙人掌、沙棘等可长 在极干旱的沙漠。鸭 子、青蛙只可在水中 或水源附近活动,而 鹰、黄羊、沙鼠等可 在干旱的陆地自由活 动。
例2
1、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A· 生长一致的稻田不存在垂直结构 B· 高山长草,低处长大树的现象是垂直结构 C· 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程度的垂直结构 D· 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不构成生物群落 2、人类在北半球生产和使用农药DDT,却在南 极的磷虾体内发现了DDT。该现象可解释为: A· 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生物群落 B· 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种群 C· 人类对南极的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 D· 磷虾特别容易吸收农药DDT
问题探讨:
1883,8,7 喀拉喀托火山爆发 爆炸声是有史以来最响亮的声音
解读: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群落演替的教学可引导学生通过 观察校园环境中草地被践踏情况,并 仔细观察比较不同程度践踏处生物的 种类,以及践踏处被人工设栏保护后 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了解生物群 落的演替,使知识直观生动,学生更 乐于学习。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 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 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 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 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 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 和方向进行。
第三节
铜山县茅村中学 李元
一、江苏省教学要求(B)
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含义 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过程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
政策,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自主学习
1、演替:群落是演替是指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个 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代替的过程。 2、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 林,请据此回答: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 阶段、 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物质 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 面, 加速了岩石风化成土壤 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草本阶段。 3、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 4、演替的类型 原生演替和 次生演替 5、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速度和 方向进行。 6、群落演替的动力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是群落内 部 ,环境条件也成为引发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尤其是人为因素
总结: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分
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 度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 水平结构的分段是由于环境的光、热、水 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造成的。
例1、八面山(在湖南桂东县) 海拔2042米,800米以下为常 绿阔叶林,800至1300米为针 阔混交林,1300至1600米为 针叶林,1600至1800米为灌 木林,1800米以上为草地。 植物的这种分带现象属于(水 平结构)。 分析,这种分带由海拔(地 形)造成的温度和湿度差异引起 而不是生物自身差异引起的。
多年生草本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 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 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 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 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 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 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群落演替类型的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