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比喻类话题作文的写作指导ppt

高中比喻类话题作文的写作指导ppt

这则材料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请你结合生活 实际,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 立意自定。③ 文体自选。④ 题目自拟。⑤ 不少于 800字。⑥ 不得抄袭。
【解析】“材与非材”暗指是人才还是非人才。人 们往往关注常规的人才而忽视在某一领域中的人才, 即所谓的“奇才”。
【例文展示】
2004江苏高考满分作文: 永远的葱郁 永远的中国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寿”。冯友
兰先生曾经说过,属于海洋性文明的希腊文明,亦即西 方文明,如同灵动的水,如同灵动的智者,追求变革, 而属于大陆性文明的中国文明,却是一位长寿的“仁 者”,是一座沉稳的大山,尊重传统,对“变”有天生 的审慎。
汝——水边的女人……
【点评】 本文真正要写的是《红楼梦》中的“汝”——林黛 玉。黛玉“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处处留心,时时 在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虽然这是“一泉清流”, 但在贾府这“一潭死水”不能“任水自流的地方”,黛玉 “被束缚”,被“挤压”,“已经头破血流”,面对封建 的枷锁,世俗的偏见,她不服输,她“还在抗争,为那一 份灵动与鲜活而争取着自由”。在灵动的水边,她写下了 《葬花吟》,赋出了《唐多令》,“提锄揽篮,收一方落 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智者乐水”,黛玉这位 “智者”,这位“水边的女人”,为着“不可磨灭的灵性 与不可变更的志气”,“争得了那一池的灵动”,将“一 泉清流”,将“水的灵动”演绎到了极致。文中所引的诗 句,信手拈来,活泼灵动。小作者在特殊的场合,特定的 时间内,写出这样构思新颖,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实属 难能可贵。
比喻类话题作文的写作指导
【热点分析】
比喻类话题作文,这几年有增强的趋
势,一是它符合作文的含蓄性的要求,二 是其写作的覆盖面广,选材十分丰富。如: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2004江苏卷) 材与非材(天津卷) 买镜(湖北卷) 忘忧草(2004上海春季高考卷)
【思维点睛】
比喻性作文,其实关键是抓住比喻的是人还是 事物,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
解析:这是一个比喻性命题。“水的灵性”指
什么?是指凝重,厚重。“山的沉稳”指什么?是 指沉着,稳定。
材料中还有一点,那就是“水的颜色是不变的,
山的颜色则是千变万化的”,说明人要有一个根本 不变的东西,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应时而衰。
(一)比喻性作文重在喻人,喻世。 山,水是比喻的主题,本话题亦然。比喻性作
的确,中华文明给人的印象的确如同一座大山,丰 富、沉稳。但我认为,这种沉稳 的背后是一种柔韧的弹
性,是一种以最稳健的方式更新自己的能力。中华文明 是山,但却是一座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 生机的山,真正的中国人,既是仁者,也是智者。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
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 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 子则是一个方正迂阔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 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自己对时代的期望, 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 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 “逝者如斯”;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 且身体力行,收受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 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 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 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 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 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 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山;水灵动,湛不变; 山沉稳,色不坚。” 焦仲卿看到刘兰芝最 后留给他的话时,茫 然若失……
孔雀东南飞,五 里一徘徊。
【点评】 从名著中寻找“空隙”,扩展为富于想象性的
空间,不仅需要有对原作的深入理解,而且需要“大 胆假设”、合理虚构的精神。在考场上严酷的制约条 件下尤为难得。此文借助《孔雀东南飞》而别出心裁, 根据作文题意要求对原作大胆改造,在生动而颇具情 韵的叙事中,给出了一种新的“诠解”。这样的“故 事新编”,妙在“似是而非”,难在“似非而是”, 并且首先应在题意的“前提”下创造。就此而言,本 文是成功的。文章对于相关古典文学资源的“活用”, 对于虚拟情境的逼真描述,也增添了故事的“说服力” 与文学性。
文重在写人,写世。“水的灵动与山的沉稳”两者 结合起来。而怎样喻人喻世呢?
说直接一点,就是“变与不变”。不变的应是
指思想,道德,品行;变的应是形式,年月,丰富, 借鉴。
此文若写世界,可以这样写:不变 的是法律,道德,经济发展,如“发展就 是硬道理”的宗旨;而变的是与时俱进, 向先进国家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文化与 技术,使生活丰富的色彩。变的是方式, 不变的是有一颗“中国心”。
Hale Waihona Puke 【点评】:面对颇富哲理的作文题,小作者相当
沉稳而又胸有成竹地选择了规范议论文的形式,颇 有“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度。
作者十分自信地确立了“中华文明”这个大主 题,而且清醒地舍弃常规战术:拉长阵线,将“文 明”的内涵作横向的铺展。作者机智地选择了最典 型的事例,使得“文明”这个很大的、很抽象的、 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有所附丽,议论时显得举重若 轻。尤其是对中国文化母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分析 颇为精准,很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对东西方 文明的比较也显示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辩证的眼光。
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句“月窟 仙人缝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试问你输了吗? 没有,恰恰相反,你争得了那一池的灵动。为什 么碧蓝的清池不会改变它的颜色?智者乐水,欣 赏的就是它的灵性与矢志不渝的心志。
黛玉,你总是在这么抗争着,为着你的初衷,
也为着你不变的灵气。也许,你已经头破血流, 也许,你带着那一丝不可遗忘的悔憾辞世,然而, 如水,如你带来的是不可磨灭的灵性与不可变更 的志气。面对封建的枷锁,你选择了水,洗一身 清洁,染一池灵动,追一方梦想。
(一)理解比喻性作文的含义。 材即人才。正常的人才与非常人才如何界定?正
如一棵树,人们往往看到的是栋梁之材;而弯曲的树 木,也有其功用,千万不要只抓一点,忽视了另外一 点。
人也是如此。人们往往认为常规下的人才才是人
才,而不常规的人才就打上一个问号。上海的韩寒, 别的功课不及格,只有文学的素养,写了长篇小说 《三重门》,这也算人才;河北的王小平,没上大学, 高中就退学了,现在写了三本书,《大成奥秘——超 越美国成功学》《本领恐慌》《第二次宣言》,也叫 得很响,这也算人才。
材与非材——是人才,还是不是人才?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水是指谁?山又是指 谁? 买镜——镜是用来照自己,还是照别人?其目 的是什么? 忘忧草——忘忧草愁是为了什么?为了快乐人 生。
【示例点化】
一(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 稳。
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 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 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 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 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 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
为了仲卿的工作,兰芝跑东家,找西家,甚至
出席一些非正式的聚会,在觥筹交错中强颜欢笑, 为仲卿在领导面前说尽好话。老实巴交的焦仲卿啊! 你怎么让你妻子做这些事情呢?你可知道席间哪个 人不觊觎你妻子的美貌?你可知道你妻子独自一人 承担了多少的风言风语吗?
当刘兰芝看到丈夫遗落在地上的香囊时,泪刷
地下来了,那是秦罗敷的香囊,那是秦罗敷的香囊! 焦仲卿没有说什么,走到书案前写下了休书。兰芝 仿佛听到胸腔中有什么碎了,一片片裂开的钝 响……
【由点及面】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个故事:保罗·迪克的祖父留给他一座
(二)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 同样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
光,结论也可能不一样。要学会从不同视 角去认识,看待事物。
不起眼的木屑,打仗时陶侃却用在了
泥泞的路上,于是大军顺利通过;鸡鸣狗 盗之徒,不也让孟尝君足以逃脱吗?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事物各有千秋,
所以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同样能发 挥自己的水平,关键时相信自己是一个 “材”,是曰:“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确,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当中,中国文明曾经趋
于保守与自闭。当西方探险者乘风破浪,开辟新时代时, 中国人还无虑地生活在自己季季葱郁的“山林”中。但, 正是这在稳健中求发展,在更新与生长中永葆特性的 “山”的品质,使中国人在经历时代震荡后选择了有中 国特色的稳定发展的道路,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 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古印度的史迹早成为地底尘 封绝缘的神秘印记,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 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我想,孔子不会 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土底的沉淀仍是千 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中国是稳 健中发展的仁者。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 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这,才是最大 的智慧。寿哉,仁者!
到家了,兰芝默默地进房,悄无声息。第二天,
县官的儿子便来提亲,兰芝含着泪默然答应。良辰 吉日选在后天。“后天?”媒人自顾自地说,“那 可是个好日子,秦罗敷姑娘也要出嫁哩!嫁的是焦 仲卿。”
焦仲卿!!!!
天高气爽,惠风
和畅。焦仲卿坐在高 头大马上气宇轩昂。 这时,他看到了兰芝, 熟睡着的兰芝。
“妾为水,君为
(二)选材的余地很大,但一定扣准
话题“变与不变”这一核心,与“山与 水”结合起来,不可游离于话题之外。 此话题易于抒情,但抒情也一定要结合 事例。
二.(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
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 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 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雕琢。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 雕艺术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