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食品热处理和杀菌

第二章 食品热处理和杀菌


2. 微生物的生长温度和微生物的耐贮性
不同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当温度高 于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时,微生物的生长就会 受到抑制,而当温度高到足以使微生物体内的蛋 白质发生变性时,微生物即会出现死亡现象。
3. 湿热条件下腐败菌的耐热性
一般认为,微生物细胞内蛋白质受 热凝固而失去新陈代谢的能力是加热导 致微生物死亡的原因。因此,细胞内蛋 白质受热凝固的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微 生物的耐热性。蛋白质的热凝固条件受 其它一些条件,如:酸、碱、盐和水分 等的影响。
2. 酶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 影响酶的热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 两大类:一是酶的种类和来源,另一 是热处理的条件。
四、加热对食品营养成分和感观品质的影响
加热对食品成分的影响可以产生有益的结 果,也会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由于不同食 品成分的耐热性不同,热处理可以破坏食品 中不需要的成分,如禽类蛋白中的抗生物素 蛋白、豆科植物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素。热处 理可改善营养素的可利用率,如淀粉的糊化 和蛋白质的变性可提高其在体内的可消化性 。加热也可改善食品的感官品质,如美化口 味、改善组织状态、产生可口的颜色等。
整合重排得: 2.303R(T-T1) Z
Ea=
式中 T1——参比温度,K; T——杀菌温度,K。
(3)温度系数Q值
Q值表示反应在温度T2下进行的速率比 在较低温度下T1下快多少,若Q值表示温度 增加10℃时反应速率的增加情况,则一般 称之为Q10。Z值和Q10的关系为:
10 Z=
lgQ10
二、加热对微生物的影响
一些食品成分的耐热性参数
第三节 食品热处理条件的选择与确定
一、食品热处理方法的选择 (一)热处理应达到相应的热处理目的 1.以加工为主:热处理后食品应满足 热加工的要求 2.以保藏为主要目的:热处理后的食 品应达到相应的杀菌、钝化酶等目的
(二)应尽量减少热处理造成的食品营 养成分的破坏和损失 热处理过程要重视热能在食品中 的传递特征与实际效果,满足食品卫 生的要求,不应产生有害物质。应根 据产品热处理的目的选择优化方法。
常规坐标图
半对数坐标图
lgc=lgc1-
kt 2.303
假设初始的微生物浓度C1=105,则在 热反应开始后任一时间的微生物数量C 都可以直接从曲线中得到。
半对数坐标上的时量曲线为直线, 斜率为-K/2.303 热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 每减少同样比例所需要的 时间是相同的。
恒比消除
微生物的热力致死速率曲线
如微生物的活菌数每减少90%,也 就是在对数坐标中c的数值每跨过一个 对数循环所对应的时间是相同的,这 一时间被定义为D值,称为指数递减时 间,因此直线的斜率又可表示为:
即:
k
=2.303 K
1
2.303
D=
D
D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微生物的耐热性。在同一温度下 比较不同微生物的D值时,D值愈大,表示在该温度下 杀死90%微生物所需的时间愈长,即该微生物愈耐热。
微生物热致死反应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
dc
dt
= kc
式中 –dc/dt——微生物浓度(数量)减少的速率; c——活态微生物的浓度; k——一级反应的速率常数。
积分得 取自然对数
-∫
c c1
dc c
=
k∫
t t1
dt
-lnc+lnc1=k(t-t1)
换成常用对数
lgc=lgc1-
kt 2.303
(2)阿累尼乌斯方程
K=k0· e
Ea RT
式中 k——反应速率常数,min-1; k0——频率因子常数,min-1; Ea——反应活化能,J· mol-1 ; R——气体常数,8.314J· mol-1· K-1 ; T——热力学温度,K。
Ea 取对数: lnk=lnk0RT 设温度T1时反应速率常数为k1,则 可通过下式求得频率因子常数: Ea lnk0=lnk1+ RT1
加热时——加热温度、加热致死时间、细胞 浓度、细胞团块存在与否、介质性状和pH值 等方面的因素对腐败菌耐热性的影响: (1) 加热条件:在一定热致死温度下,细 菌(芽孢)随时间变化呈对数性规律死亡; 温度愈高,杀灭它所需的时间愈短。 (2) 细菌状态:在一定热致死温度下,菌 数愈多,杀灭它所需时间愈长。细胞团块的 存在降低热杀菌的效果 (3) 介质性状:包括水分(水分活度)、 pH值、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无机盐 等,是影响杀菌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 (4) 各种添加物、防腐剂和杀菌剂的影响
Lg(TDT1/TDT)= -
T1-T
Z
=
T-T1
Z
式中 T1,T——分别指两个不同的杀菌温度,℃; TDT1,TDT——对应于T1、T的TDT值; Z——指TDT值变化90%(一个对数循环)所对应的 温度变化值,℃ 。
拟热力致死时间曲线
T-T1 Z
lg(D1/D)=
= lg(K/K1)
式中 D1, D——对应于温度T1、T的D值,min; Z——指D值变化90%(一个对数循环)所对应的温 度变化值,℃ 。
罐头冷点的位置与罐内食品的传 热情况有关。 1、传导传热方式的罐头: 2、对流传热的罐头: 3、传导和对流混合传热的罐头:
罐头容器内食品的传热
传导型、对流型传热时罐头的冷点位置
罐头冷点的位置与罐内食品的传热情况有关。 1、传导传热方式的罐头: 由于传热的过程是从罐壁传向罐头的中心处, 罐头的冷点在罐内的几何中心。 2、对流传热的罐头: 由于罐内食品发生对流,热的食品上升,冷的 食品下降,罐头的冷点将向下移,通常在罐内 的中心轴上罐头几何中心之下的某一位置。 3、传导和对流混合传热的罐头: 其冷点在上述两者之间。 每种罐头冷点的位置最好是通过实际测定来确 定,一般要测定6~8罐。
加热后——热死效果的检验:
判断腐败菌是否被杀灭,需测定其 热死效果,常通过对经过热处理后的细 菌芽孢进行再培养,以检查是否仍有存 活。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果腐败菌没 有再生长,说明杀菌工艺适用。
三、加热对酶的影响
1. 酶和食品的质量 酶和食品的质量关系密切,也 会导致食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 质量下降。主要反映在食品的感官 和营养方面的质量降低。
加热前——腐败菌的培育和经历对其耐热性的影响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细胞本身的遗传性、组成 、形态,培养基的成分,培育时的环境因子,发育 时的温度以及代谢产物等。 成熟细胞要比未成熟的细胞耐热。培养温度愈 高,孢子的耐热性愈强,而且在最适温度下培育的 细菌孢子具有最强的耐热性。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 发育的孢子耐热性强,营养缺乏时则弱。
2. 热破坏反应和温度的关系
要了解在一变化温度的热处理过程中 食品成分的破坏情况,必须了解不同(致 死)温度下食品的热破坏规律,同时掌握 这一规律,也便于人们比较不同温度下的 热处理效果。描述热处理过程中食品成分 破坏反应的方法主要有下表中列出的三种 参数:
(1)热力致死时间曲线
是采用类似热力致死速率曲线的 方法而制得的,它将TDT值与对应的 温度T在半对数坐标中做图。
lgc=lgc1-
kt 2.303
从热力致死速率曲线上中也可以看 出,在恒定的温度下经一定时间的热处 理后食品中残存微生物的活菌数与食品 中初始的微生物活菌数有关。为此,人 们提出热力致死时间的概念。 热力致死时间(thermal death time, TDT)值是指在某一恒定温度条 件下,将食品中的某种微生物活菌全部 杀死所需要的时间(min)。
D121——121℃下杀灭90%的微生物所需的杀菌时间,min ;
(D值越高耐热性越强,常在右下角标明具体实验温度)
Z——指D值变化90%(一个对数循环)所对应的温度变化值,℃ 。 (Z值越小说明对温度的敏感程度越高)
4. 影响腐败菌耐热性的因素
1.加热前——腐败菌的培育和经历对 其耐热性的影响 2.加热时——加热温度、加热致死时 间、细胞浓度、细胞团块存在与否、 介质性状和pH值等方面的因素对腐败 菌耐热性的影响 3.加热后——热死效果的检验
1. 微生物和食品的腐败变质 食品中的微生物是导致食品不耐贮 藏的主要原因。细菌、酵母和霉菌都 可能引起食品的变质。
• 引起新鲜水果变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和霉 菌。引起蔬菜变质的主要是酵母菌、霉菌 和少数细菌。起初霉菌在果蔬表皮,或其 污染物上生长,然后霉菌侵入果蔬组织, 首先分解细胞壁中的纤维素,进一步分解 其中的果胶、蛋白质、有机酸、淀粉、糖 类等,使其变成简单物质。在外观上出现 深色斑点,组织变松、变软、凹陷,渐成 液浆状,并出现酸味、芳香味或酒味等。
• 禽畜肉类的微生物污染,一是在宰杀过程中各 个环节上的污染,二是病畜、病禽肉类所带有 的各种病原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结核杆菌、布鲁氏菌( Brucella )等。腐生 性微生物污染肉类后,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很快 使肉类腐败变质。肉类腐败变质,先是由于乳 酸菌、酵母菌和其他一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在肉 类表面上的生长,形成菌苔而发粘。然后分解 蛋白质产生的 H 2 S 与血红蛋白形成硫化氢血红 蛋白而变成暗绿色,也由于各种微生物生长而 产生不同色素,霉菌生长形成各种霉斑。同时 可产生各种异味,如哈喇味、酸味、泥土味和 恶臭味等。
第二节 食品热处理反应的基本规律
一、食品热处理的反应动力学
1. 热破坏反应的反应速率 食品中各成分的热破坏反应一般均遵循一 级反应动力学,也就是说各成分的热破坏反应 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呈正比关系。这一关系通 常被称为“热灭活或热破坏的对数规律( logarithmic order of inactivation or destruction)”。这一关系意味着,在某一 热处理温度(足以达到热灭活或热破坏的温度 )下,单位时间内,食品成分被灭活或被破坏 的比例是恒定的。
(二)评价热穿透的数据
含40%镍,1.5%锰的铜合金。具有低的电阻率温度 系数和中等电阻率(电阻率为48μΩ·cm)。可在较宽 的温度范围内使用。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焊接性能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