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浮士德精神
我的悲歌将为陌生的人群而唱,
他们的喝彩啊一样会令我心惊。
那些曾经喜欢我的歌的人们,
他们纵然活着,也四散飘零。
长久克制的欲望猛然将我攫住,
对肃穆的幽灵世界我充满憧憬;
我于是开始歌唱,如轻声絮语,
我音调忽高忽低,似风鸣琴声。
我突然浑身战栗,泪流个不停,
已经铁硬的心中,又充满温情;
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
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
------歌德
这是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写在他的代表作《浮士德》之前的献词。
《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是歌德以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杰作,是他全部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在德国民族艺术中的概括,并根据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展望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全书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的发展,表现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以来的基本思想和一贯精神。
歌德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也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歌德于1773年开始创作《浮士德》,时写时辍,到1831年完成全书,其创作时间持续60年之久,贯穿于歌德的全部写作生活。
这六十年间,世界发生历史性巨变,歌德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这些变化都反映在《浮士德》之中。
正如歌德所说:““五十年来我一直在心里想着这部作品,我把它留到现在,对世间事物认识得比过去清楚,才提笔把它写下来,结果也许会好些。
”《浮士德》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的诞生贯穿了整个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地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
18、19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的因子处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态下。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歌德毕生的心血。
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其间经过五个阶段:学者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改造大自然。
故事的起因是魔鬼靡菲斯特在天堂与上帝立下赌约,誓要将浮士德引向邪路。
此时年过半百的浮士德正因为自己大半辈子的碌碌无为的学者生活而失望抑郁,想要自杀。
正当浮士德纠结:是要执拗地守着尘世,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中;还是要猛然地离开凡尘,向一个崇高的境界飞驰之时,靡菲斯特来到他身边并与他订下灵魂契约。
契约规定,只要浮士德在今生得到满足,他的灵魂便归魔鬼所有。
之后浮士德在米菲斯特德尔引诱下喝下魔女的汤药,恢复了爱情的欲望。
他与市民姑娘格蕾辛相爱,但两人的性格不同,致使他们的爱情以悲剧结束。
浮士德的人生探索进入新阶段。
他随靡菲斯特来到神圣罗马帝国,企图施展政治抱负,由于封建王朝的腐朽和王宫大臣们的骄奢玩乐,他对现实的政治生活也失望了。
他开始探求虚幻世界,借助何蒙古鲁士的玻璃瓶回到古代与海伦相爱、结婚,生下欧福良。
后因孩子的夭折和海伦的离去而幻想破灭,重回现实。
他意识到应该脚踏实地,希望通过大
自然来实现创造人间乐园的理想,之后在幻想中得到满足,随即死去。
但魔鬼最终并没能得到他的灵魂,天使歌唱着“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将浮士德的灵魂接到了天堂。
《浮士德》的结尾是乐观的,它与故事开头魔鬼与上帝在天堂结下的赌约相呼应,肯定了人类追求理想的意义。
在故事中,浮士德经历了各种跌宕起伏,但是他不甘堕落,不断地突破自我,永不满足,去追求爱、美、理、实践,在精神探求的范围内成长。
于是,人们将这样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努力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视为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
浮士德在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太初有道”转译成“太初有行”,体现了他实践意识的觉醒。
起初浮士德为了了解宇宙的秘密,在阴暗的书斋里孜孜不倦的博览群书,到了老年,他才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用处。
这种欲求而不可得的幻灭使他想到自杀。
但是,复活节来临,他从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愉快的人群中受到鼓舞,渴望行动。
于是当魔鬼靡菲斯特出现,对他提出赌赛时,他充满自信,敢于应赌,走出象牙塔,最终找到满足与幸福。
作者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形象。
他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满现实社会,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
浮士德走出书斋,跟着魔鬼靡菲斯特经历了寻欢作乐的荒唐生活之后感到了厌恶,靡菲斯特又让他喝下了魔女汤药,返老还童,恢复爱情的欲求,从而邂逅了市民姑娘格蕾辛。
然而浮士德本身永不满足的追求崇高理想的性格与格蕾辛眼界狭窄安于现状的性格相矛盾,这导致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在结束了他的悲剧爱情后,靡菲斯特又将他带到了神圣罗马帝国,开始了他政治生活的探索,他从一个不满现状、追求个人享受的人,发展成一个追求远大事业的人,从德国市民社会的“小世界”,进入了广阔的“大世界”。
在他从政期间,他不断努力,积极寻找拯救这个已经腐朽的封建王朝的方法,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他身上的积极探索、努力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正是浮士德精神的重要内容。
当浮士德对现实社会的政治生活失望之后,便转向古代。
在古希腊,他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与海伦结婚,还剩下一个儿子欧福良。
但是,孩子不幸夭折,海伦悲痛欲绝随即也离他而去。
这段古代虚幻生活的悲痛经历,正体现了他从起初迷失于虚幻生活到认清现实,完成自我提升和灵魂的净化与升华。
浮士德说:“人是只须坚定向着周围四看,这世界对于有为者并不默然。
”这说明他在妻儿相继离去之后并没有被残酷现实打倒,仍然对生活怀抱希望,自强不息地踏上新的追寻之路。
浮士德经过自我反思,深知前进的道路上会碰到困苦和幸福,但任何的瞬间他都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而是竭尽全部的精神冲开生路。
他希望通过改造大自然,发展生产力来实现他的理想。
于是他发动群众,移山填海,创造了人间乐园。
他重视实践,积极将理想付诸于行动,脚踏实地,改造现实生活。
即便他已是百岁老人,双目失明,也不能阻止他对理想的探索,在死灵为他挖掘坟墓时,他还在思索人生的意义。
歌德通过描写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进取精神。
浮士德还具有批判精神,全诗写出了资产阶级先进思想与德国落后现实之间的矛盾,宣传挣脱中世纪的蒙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战斗性。
同时,浮士德又具有辩证精神。
他肯定了人的作用,肯定了创造和劳动,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否定了资产阶级自身的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正如浮士德所说:“人要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歌德赋予浮士德的这些品格,不仅客观上涵盖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还对近代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偏差具有警示意义。
浮士德精神不仅是这部作品独有的,而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有着巨大影响力。
《奥德修纪》的主人公奥德修斯也具有自强不息、不断探索、
永不放弃的精神,他在十年漂流的过程中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危险和诱惑,都能随机应变,以智取胜,从不轻言放弃,最终回到家乡。
这和浮士德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世界的精神,在中国也普遍存在。
正如同《易经》中所写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古以来,自强不息便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精神,而因此被广为传颂的例子比比皆是。
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三次科考落榜后,决心从医,一生精心研究,走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经过二十七年的艰辛探索,亲身试药,参考八百多种医书,绘制各种草药图样,终于写下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他在经历了对当时文人来说至关重要的科举考试的数次失败后,仍能重新认识自我,寻找自身的理想所在,这体现了他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
而在现代,张海迪虽然因高位截瘫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但是她身残志坚,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不惧怕艰苦生活,以乐观向上的精神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她作为一个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形象鼓舞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对于我们来说,浮士德精神也是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一种精神品质,不仅因为它是世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先辈们所留下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应该不畏艰难,不断进取,积极探索,不断地超越自我,重视实践与创新,争取将理想早日付诸现实。
同时我们要积极地获取新的知识,扩展知识面,以获得自我的提升,要通过一次次挑战困难的勇气和经历,锻炼自己的筋骨,强健自己的羽翼,以待展翅高飞,还应尽自己所能帮助身边有困难的朋友,鼓励他们拼搏不息,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且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对于问题的解决也是非常要的。
总之,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经验的艺术结晶,《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这才是浮士德精神的核心所在和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