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
【摘要】高职推行项目化课程,必须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
新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新的教学质量评价环节方面,教学准备阶段的《课程整体设计》论证是重点,教学实施阶段的“过程评价”是难点。
为了保证评教结论的全面客观,教学质量评价的最佳人选是学生。
“始终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是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根本特征。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人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63-02
项目化课程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能够较好地解决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相脱节的问题,项目化课程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项目化课程与传统课程具有本质性的区别,推行项目化课程,必然遭遇传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相适应的障碍,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
“评价理念、评价环节、评价人选”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因素,也是探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问题的主要切入点。
一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
传统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可以从“经典听课评教表”中窥见一斑,通常有这些条款:(1)专业内容熟练正确;(2)重点突出,难点分散;(3)教态自然,语言流利且富有感染力,板书设计精美,逻辑
思路流畅;(4)教学进度符合授课计划,教学文件齐全规范;(5)课堂管理效果好,能够教书育人等。
传统教学质量评价的考察对象是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教得好不好?有没有按照计划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传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根本性问题是:只关注“教”,不关注“学”。
归根结底,传统课程及其教学质量评价所贯彻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陈旧教学观。
高职课程改革首先要抛弃落后的教学理念,项目化课程推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学观。
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到教学质量评价方面,考察对象是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方面有没有实质性提高?”“以学生为主体”,在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学生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学习应用知识,训练形成专业能力。
说得直观一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行动起来,在学中做、做中学,手脑结合,学以致用,而不是传统教学课堂,老师在讲台上就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讲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究其效果,学生却是什么也没有学到。
高职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其关键词是“职业能力”。
项目化课程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所选择的训练项目,通常源自于专业实践领域,通过项目训练,学生能获得未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等,项目化课程人才培养方式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这是高职教育选择项目化课程的根本原因。
相比于传
统学科性课程,项目化课程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这就是项目训练过程契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型的人适合从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展开学习,纯粹理论知识的学习让他们感到厌倦(传统课堂学生昏昏欲睡的原因)。
在项目训练过程中,学生在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中,以完成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为目标,教师做示范,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生活实践的参与者,学习者与工作者的角色统一,能够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高职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除了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教学观,还应该把握两个基本点:(1)课程的项目载体选择(对应教学内容)是否紧扣高职学生将来专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2)课程的项目训练过程(对应教学方法)是否契合高职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的认知特点。
二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环节
传统教学质量评价环节,通常这样安排:(1)学期之初,任课教师制定授课计划,教研组长简单审核后交系部保存;(2)课程实施阶段,学院督导和系部同行听课,检查教案和讲课内容的对应性,以及进度和授课计划的符合性等;(3)期末考试后,老师整理教学资料,系部重点抽查教学资料是否规范和全面,而后归档;(4)学生网络评教,对授课教师教学质量打分,打分标准与“经典听课评教表”的条款相差无几。
传统教学质量评价把重心放在教学资料的
检查上,流于形式,事实上,教学资料做得全面,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佳的情况比比皆是。
无论是传统课程还是项目化课程,其教学质量评价环节都不外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总结”三个阶段,但两者的评价做法和评价侧重点不同。
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准备阶段的课程《整体设计》论证是重点环节。
制订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需要召开行业和教学专家论证会,专业核心课程的《整体设计》同样需要召开专家论证会,一般课程至少要进行教研组的集体备课。
评价课程的《整体设计》有两个要点:(1)教学目标尤其能力目标描述。
涉及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如果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最终能够获得怎样的专业能力,表述都含糊不清,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2)训练项目选择。
项目必须源于专业实践,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相关联,这样的项目才具有驱动性,同时项目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空间,是“智慧+技能”的智能化项目,而不是纯粹动作技能,这样的项目不仅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样也在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而保证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准备阶段,组织专家对课程《整体设计》进行论证,把问题发现和解决在萌芽状态中,为后续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实施阶段需要进行“过程评价”,这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的难点环节。
项目化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比如项目之中,需要学生到图书馆查询资料或进行市场调研,一方面学生不太适应自由度较高的学习方式,抱怨是学生的权利,另一方面
传统教学管理制度似乎也不允许教师形成“放羊式”的教学风格,冲突处处存在。
为此必须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弹性教学计划应运而生。
弹性教学计划打破时空约束,教学地点是学院内部的教室或图书馆,还是学院外部的工厂或商场,一切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而定。
教学时间调整也是如此,如装饰专业的《施工实训》课程,需要到真实的装修工地参观调研,当工地进度情况与现行教学计划相冲突时,完全可以调整教学时间以满足实训要求,这虽然在形式上偏离已经确定的教学计划,但却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
三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人选
以上仅涉及”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两个阶段,有关“教学总结”,笔者认为这个阶段的关键问题是“评价人选”,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结论由谁给出是较合理的问题。
传统评价人选包括行业专家、教学督导、教师同行等,以教学督导为例,教学督导听课是随机抽样的性质,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可以随机抽样检查,如1000只电灯泡随机抽样10只,而课程教学不同于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它没有重复性,每一次授课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用1~2次听课来概括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
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实施阶段,采取弹性教学计划,这也在客观上加大了评价的操作难度,如何破解教学过程评价的难题?如何保证评价结论的科学合理?答案是评价人选的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排斥在评价人选之外,无疑是传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教学准备阶段,学生还没有接触课程,自然没有发言权,但在教学实施阶段,学生是全方面全过程的参与,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态度心知肚明。
笔者认为,学生是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实施阶段和教学总结阶段的教学评价的最佳人选。
传统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可能,而项目化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以下简称评教)。
学生评教相比督导评教的好处有两点:(1)结论的全面性:学生全过程地参与课程学习,学生评教结论自然比教学督导随机抽样的“以偏概全”的结论更全面合理;(2)结论的客观性:督导评教是“一对一、面对面”的形式,评价者和评价对象是同事关系,低头不见抬头见,很难摆脱“面子文化”的影响,其评价结论往往闪烁其词,无关痛痒。
学生评教是“多对一、背靠背”的形式,最终评教结论取全体学生打分的平均值,符合统计学原理的结果自然更具客观性。
难免有人怀疑高职学生的评教能力,其实高职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成熟,已经具备事物辨别能力,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完全可以判断自身学有所得的多少,从而可以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督导退出,教学督导由评教的直接者转变为学生评教的协助者,教学督导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和培训学生如何评教,以及评教信息的统计分析等。
为了方便学生评教,高职学院应重新制定学生评教打分表,新的打分条款必须把关注重点放在“学生对课程学习感觉是否有兴趣?学生
获得怎样的专业能力?”等问题上,“始终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是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根本特征。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同时,高职学院还应逐步提高“学生评教结论”与“教师教学津贴”之间的关联度。
教师评学,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学生评教,同样能够推动教师的进步,教学相长是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4]徐桂明.基于“课程产品观”的高职课改组织模型[j].江苏高教,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