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件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一)法律制定----立法
1、立法含义 立法指国家相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
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它规范性法律文件及 认可法律的活动,是将一定阶级的意志上升为 国家意志的活动。
• 广义--指一切有权的国家机关 依法制定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 活动。
•
• 狭义--上的立法是仅指享有国 家立法权的最高权力机关及常设 相关依法制定、修改和废止宪法 和法律的活动。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
法律精神
“法”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一)法律的一般涵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的行为规范 ;
❖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纪律观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①只有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才能把 本阶级意志表现为法。
②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根 本的,共同的意志。是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成员 意志相互作用产生的“合力意志”
③统治阶级内部违法犯罪行为也要受到法律的 惩罚,这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 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 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物,管理经济 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 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 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 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包括以下涵义:
一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
二是政府中的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
三是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依法 委托的社会组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之执行 法律。
(四)法的适用
1、法律实用------国家司法机关及其 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 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2、适用的基本原则: ①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②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③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④司法公正原则; ⑤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2)依法治国的对象是国家的政治、经 济、文化、社会事务; (3)依法治国的标准是宪法和法律; (4)依法治国的宗旨是保证国家各项工 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 化、法律化; (5)依法治国的方式是人民群众在党的 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治理国 家,确保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2、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对立统一的,表现在: 一是权利表征利益,是主动的;义务表征
负担,是被动的。
二是两者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没有无 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2)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一是整个社会的法律权利总量和法 律义务的总量是相等的。
二是具体法律关系中,法律权利 和法律义务互相包含,法律权利的 范围就是法律以为的界限,法律义 务的范围就是法律权利的界限。
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重点)
1、完善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4、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 5、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6、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
法治观念
157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 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1)法律是国家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 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
❖国家形成法律的方式:
❖一是制定法律即立法机关依照法 定程序,创造规范性法律文件。
❖二是通过国家认可的方式形成法 律,即对社会中已有的社会规范 赋予法的效力 。
(2)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
国家强制力---军队、警察、监狱法庭
二者的区别:
第一,治国主体不同,法治是“众人之治”,而人 治则是一人或少数人之治。 第二,法治是依据普遍性规则实现的治理,要求法 律至上;而人治则将个人的任性置于首位,欠缺稳 定性; 第三,从价值取向上来说,法治意味着民主,而人 治倾向专制、等级特权。
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证明,法治优于人治。
4、依法治国理论的涵义: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容
(1)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所有公民依法平等地享受法律权利,平等地承 担和履行法律义务。
(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 ,对任何公民都要给予平等对待,使每个公民的 合法权利都平等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 犯罪行为都平等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
1、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 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标志。
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根 本保证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法律体现的意志----是工人 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 体现,
2、法律的实质内容----是社会 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 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 性,
3、法律的社会作用-----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 法律保障.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 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 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 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①宪法: 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整个法律体系的基
础。还包括立法法、选举法、民族区域 自治法等附属的的法律。
②行政法: 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包括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③民法:
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其它 组织间财产人身关系的法律的总称。 《民法通则》是民法部门的基本法, 还有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 法、商标法、专利法等。
2、立法特点:
①以国家名义进行的一项国家职能活动,由享有立法权的专 门的国家机关行使;
②立法是产生具有规范性、国家强制性的普遍行为规则的活 动;
③立法是以一定的客观经济关系为基础的人们的主观意志活 动,且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④立法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专门活动。
3、立法体制:
①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制定法律; ②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③国务院各部委制定部门规章; ④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常委会及省会所在市人
(传统的因素和非传统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生态等方面。美国的反恐;中东和拉美的内部冲突、毒品; 中国的人口、能源、环境、经济发展等。)
(三)、国家安全的内容: 1、政治和国防安全(支柱与核心)
2、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基础
我国经济安全程度不高: (1)粮食问题(人均占有量低,食物保障不安全) (2)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贫富不均的隐患 (3)社保体系不健全的隐患 (4)经济发展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危险 (5)中央政府债务高度依存 (6)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 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3、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 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是社 会主义民主实现的重要途径。
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2)法律案的审议(立法机关对法律案正式进行 审查和讨论)。
(3)法律的表决和通过。 (4)法律的公布(主席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
议,公布法律)。
(二)法律遵守(守法)
1、概念:
是国家机关、社会组1)守法的主体
①国家机关、社会团体; ②中国公民; ③在中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 人、无国籍人。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一)国家安全的概念:
1、国家安全----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 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安定有序的状 态。
“皮之不在,毛之焉存”-----有国才有家
2、传统的国家安全观-------指政治安全 和国防安全。即主权独立、领土安全、 政治稳定。
(冷战思维的产物)
大及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⑤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制定自治条
例、单行条例; 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较大市人民政府、
地方规章。
4、立法程序:
(1)法律议案的提出(立法程序的开始)依法享 有法律议案提案权的机关,个人向立法机关提出 的关于制定、修改和废止某项法律的正式提案。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 (1)来源--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源于法 律的明文规定或默示。 (2)内容--权利是规定人们有权为一定行 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规范;义务是内容上规定 人们的法律义务,即有关人们应当做出或不做 出某种行为的规范。 (3)范围--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明确 的界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权利 和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 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
3、新国家安全观------既包括传统的政 治、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 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 安全等。
(二)国家安全的特征
1、假设性: 即具有预见性和防范性。其目的在于检
测国家系统中可能遭受的攻击和出现危险脆 弱的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复杂性:
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众多,层次多样。
④商法: 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或商
事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主要有《 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 、《破产法》。
⑤经济法: 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与协调经济
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一是关于创造平等竞 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 ;二是有关宏观调控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