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集团国际化战略分析与评价15金融硕士一、中粮集团背景介绍1.中粮集团概况中粮集团有限公司(COFCO)成立于1949年,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是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生产企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从最初的粮油食品贸易公司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农产品、食品领域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供应商,致力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
中粮集团目前业务划分为:农产品收储物流、粮油食品贸易、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品牌食品、产品包装、电子商务、商业地产、住宅地产、旅游地产、酒店、金融服务这12大业务板块。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中粮集团不断加强与全球业务伙伴在农产品、粮油食品、番痴果蔬、饮料、酒业、糖业、饲料、肉食以及生物质能源、地产酒店、金融等领域的广泛合作。
凭借其良好的经营业绩,中粮集团持续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居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之首。
作为投资控股企业,中粮旗下拥有九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五家香港上市的用油、长城葡萄酒、金帝巧克力、屯河番前制品、家佳康肉制品、香雪面粉、五谷道场方便面、悦活果汁、蒙牛乳制品、大悦城、亚龙湾度假区、雪连羊纸、中茶牌、我买网、金融保险等。
这些品牌与服务祷就了中粮高品质、高品位的市场声誉。
中粮旗下品牌共有40个,其中分为三大类:食品类,非食品类以及地产酒店类。
目前,中粮资产超过719亿美元,336个分公司和机构覆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仓储能力3100万吨,年经营总量近1.5亿吨,年加工能力8950万吨,年港口中转能力5400万吨。
同时还拥有包括种植、采购、仓储、物流和港口在内的全球生产采购平台和贸易网络,并在全球最大的粮食产地南美、黑海等国家及地区和拥有全球最大粮食需求增量的亚洲新兴市场间建立起稳定的粮食走廊。
中粮在中国拥有超过180家工厂,230万家终端售点遍布中国952个大中城市、十几万个县乡村。
2.中粮集团发展历史自中粮集团成立以来,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粮集团加快战略调整,大力实施实业化、国际化、集团化、多元化经营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由传统外贸代理企业向产业化经营的跨国企业转型,逐步发展成为一家集贸易、实业、金融、信息、服务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中粮集团在一步步的发展壮大,目前,中粮集团已形成了以粮油食品加工业为主体,兼顾相关行业的发二、中粮集团发展战略历史沿革1.传统外贸垄断阶段这一阶段从1949年中粮前身(华北对外贸易公司)成立到1987年为止。
在这段时期,中粮是典型的外贸类企业。
这种企业奉行以贸易为主导的战略,靠着外贸垄断权和资源全来生存和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自主权很小,无需考虑生存、发展问题,一切听从统一计划即可,因此也不会有深层次的战略设计。
中粮前身成立目的也还主要聚焦在满足国家战争的需要,并且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封锁禁运”政策进行抗争,以“保卫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成果和新中国的伟大事业”。
根据《中粮志》的记载,上个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粮食大规模出口,很少进口。
因此,中粮前身的那3家公司(中国谷粮出口公司、中国油脂出口公司、中国食品出口公司)的名字都只是“出口”两个字,还不见“进口”之表达,因为当初根本就没那必要。
直到1950年代末,中国国内的粮食供应开始严重不足,再加上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三年特大自然灾害,中国的粮食问题成了大问题。
在这种境况下,原来的“出口”换外汇的任务调整到了“进口”粮食的政治任务上了。
由此,在1961年1月份,3家公司合并成了一家公司:中粮公司。
在此阶段的中粮还谈不上国际化问题,甚至谈不上战略设计问题,中粮仅仅承担一个进出口商的任务。
此时的战略很简单:通过独家贸易权利获得垄断地位,通过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利润来不断扩大自身规模。
到1960年代,中粮获得了最为传统的独家垄断业务———粮油贸易业务。
这一垄断权是中粮的最核心优势,而改革开放,则是中粮遇到的最大机遇。
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内粮油进出口需求激增。
手中握着垄断权的中粮自然抓住机遇,不停设立分公司和下属企业,集团规模急剧扩张。
直到1987年的中粮已经成长为主管着全国49家粮油食品分公司,拥有独立核算的企业达到1313个,职工总数超过了12万人,资产总额达165.15亿元的“农业大鳄”。
其资产甚至远远超过了当时国际四大粮商(嘉吉、路易达孚、邦吉和AMD合称)。
然而这种老国企的做派在规模变得非常庞大以后,其效率低下、尾大不掉、失去活力的问题凸显了出来。
国家也针对这些问题开始对具有超然垄断地位的国企进行整改。
在1987年,中央开始针对外贸企业进行改革,中粮的发展与战略调整也进入下一阶段。
2.实业化转型阶段这一阶段从1987年底持续到2004年底,由于中央政策调整,中粮被迫进行战略调整。
1987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三大召开,面对改革,外贸企业未来面对着生死存亡得到转变。
对于中粮及其他拥有垄断权利的央企来说,1987年年底出台的《1988年外贸体制改革方案》带来了致命性的改变,方案规定:“各外贸进出口总公司和部分工贸进出口总公司的地方分支机构与总公司脱钩”。
这意味着中粮集团拥有上千家地方企业的规模优势将不复存在,在粮油外贸领域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超然地位也将不复存在。
随后国家又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外贸体制改革的方针,在变革的阵痛中,中粮不得不调整战略方向以展开自救。
1987年底,各地粮油食品分公司同中粮总公司脱钩,中粮集团开始逐步由管理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变。
原来的中粮集团控制着全国粮油出口的计划、销售等关键环节,其他各地粮油公司只是负责供货。
与中粮总公司脱钩后,各地粮油食品分公司独立开展业务,与总公司形成了竞争关系。
而总公司也不再具有原来的管理身份,其业务运营也都要按照市场机制进行。
根据《中粮志》记载,中粮总公司的所有处室全部改成了经营性的子公司,并相继在深圳、上海、大连等地成立了8家全资子公司,并与外资和地方企业成立了一些生产型的企业。
1996年,中粮提出“四三三”经营格局——进出口贸易占40%,实业占30%,期货、金融及服务业占30%。
直到2004年底,传统外贸依然是中粮比较主导的业务。
这一阶段中粮所拥有的核心优势是原有的资本与渠道关系,机遇是刚起步的市场经济,谁能在市场上抢得先机,就能取得优势。
然而中粮在这一阶段的战略仍旧以外贸为主导,只是被迫实业方向开拓。
中粮没有主动去寻找机遇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主要还是依赖原有的外贸模式。
而中粮依赖的计划经济一直下的进出口许可配额正在消失,这对业务与利润来源仍然比较单一的中粮来说是致命威胁。
这一阶段中粮开始涉足国际化战略,但是相当肤浅。
在中粮集团提出的2000-2005年发展战略中,关于国际化的设计只有一句:“建立国内营销网络,实现国内外经营一体化”。
国际化举措也仅仅局限于在国外设立经销点。
这也是当时大多数国企的通病,满足于国内的现状,业务模式单一,战略思路简单、缺乏系统考虑。
面对制度变革的威胁却不能反过来深入思考变革带来的机遇,尤其是对国外市场缺乏考虑。
面对外部环境越来越剧烈的变化,中粮也必须加快调整自己的战略。
3.全产业链战略市场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环境共同决定这战略。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粮原有的外贸优势已经丧失。
核心优势的丧失,外部机遇的转变,要求中粮进行深入的战略转变。
2004年年初,宁高宁从华润集团空降到中粮集团,提出“中粮必须回答中粮是什么样的企业”,这是中粮必须思考的战略问题。
安逸与市场垄断地位已经无法生存,那么中粮只有主动站起来拓展业务。
2007年5月的中粮媒体见面会上,宁高宁首次明确提出中粮的新战略:“中粮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是在粮食的加工产业里面,做到从贸易、流通、生产、销售到食品的全价值链”。
这一时期中粮仍然具有规模上的优势,仍然具有国企的融资便利。
同时在国内市场上,中粮依旧占有大量市场。
因此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兼并、重组,中粮可以通过增强对产业链控制的方式重新获得垄断地位。
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中粮的思路依旧是垄断,区别在于,此时是通过市场手段建立垄断地位,涉足多个领域,形成一个庞大的相关利益共同体。
企业层面战略:通过并购建立对全产业链的控制。
业务层面战略:把每一个业务单元专业化,在每一个环节都尽量建立优势。
从2004开始,中粮进行了一系列并购重组,包括重组中国土畜、收购新疆屯河、建立中粮国际、收购五谷道场、收购蒙牛乳业、收购万威客等等。
截至2006 年底,中粮集团资产总额已达1067.1 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94.9 亿元、利润总额37 亿元、上缴税金24.3 亿元,这些数据分别比2004 年年底宁高宁被空降之前增长78.6%、78.3%、134.2%、63.1%。
从数据来看,这一战略是成功的。
究其原因,是全产业链战略得以把中粮原本的规模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重新建立对市场的控制力度;下游产业的建立也很好的把握住了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食品问题频发的那几年,在中国消费者日益重视食品安全的时候,中粮能依托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来把控食品的安全。
一个可以信赖的大拼盘,这无疑是消费者需要的。
当然中粮也没有做到尽善尽美,蒙牛乳业的“三聚氰胺”事件也给中粮集团带来了许多麻烦。
但总体上莱看,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战略抓住了市场机遇。
三、中粮集团国际化战略现状与评价1.中粮集团国际化现状在国内覆盖“从田间到餐桌”整个产业链的同时,中粮也真正开始了国际化的脚步。
然而中粮的国际化实际上是延续了“全产业链战略”,将视角转向从国际角度整合产业链。
事实上,中粮图谋国际化已久。
原因一方面在于国内近年来农产品进口量非常大。
“十五”和“十一五”时期,中国粮食净进口一改过去交替增减局面,呈现出直线上升态势。
2009年与2003年相比,中国年度净进口粮食增加4841万吨,增长了9.1倍,年均增长112.6%;另一方面原因,是应对全球四大粮商的竞争。
因此中粮迫切需要取得国际上的话语权,才能提升整体竞争力。
为达成这些目标,近年来中粮一直在进行海外并购。
据中粮此前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2013年,中粮共完成近50起并购项目,投资额146亿元。
相比并购当年,2013年底被并购企业总资产增长4.28倍,净利润增长33.6倍。
中粮集团的总资产也极速扩增:2014年,中粮与荷兰知名农产品及大宗商品贸易集团尼德拉(Nidera)正式签署协议,中粮收购尼德拉(Nidera)51%的股权。
在收购尼德拉半个月后,中粮与总部位于香港的来宝集团(Noble Group)达成最终协议,收购来宝集团旗下来宝农业有限公司51%的股权,并成立中粮来宝农业公司。
这两项收购是国内粮油食品行业规模最大的海外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