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关系初探

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关系初探

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关系初探摘要:经济发展与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决定性的;健康对经济发展有反作用,二者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相关的。

经济越落后,健康也就越滞后;经济越发达,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越高(不包括经济发展带来的健康问题)。

反过来,健康水平越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弱,尤其是当社会整体健康得不到基本保障时,健康对经济具有阻碍作用;健康水平越高,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大。

关键词:经济发展;健康;投入;反作用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4.5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13-03一、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个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重要的结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对矛盾运动体。

用这一经典结论来阐述经济发展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经济发展是健康基础,这是符合日常习惯的;虽然根据定义,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①健康显然不符合这个定义。

但经济发展为健康提供物质条件;健康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二者构成了一个运动的矛盾体。

以下将从两个大的方面分析关于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关系,并得出结论。

二、经济影响健康(一)经济发展决定健康的发展1.经济发展造就人群健康水平的发展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4个人口再生产②类型阶段。

如图1所示,图中a代表原始型,b代表传统型,c代表过渡型,d代表现代型。

图 1 人口再生产类型图分析图1可知,在原始型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③很低,且有负增长现象。

人口出生率④很高,人口死亡率⑤很高。

这主要是因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主要依靠野生动植物维持生计,食物来源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且战乱不断,同时,当时健康水平低,健康意识薄弱,故死亡率很高,出生率高的原因不用赘述。

传统型阶段是高出生率、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这主要得益于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来源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相对减少,同时这时期生命健康意识有所体现,例如我国古代几部著名医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的出现促进了封建社会健康水平的发展。

过渡型阶段则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这时期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劳动产品日益丰富,人类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加上经济的发展,近代医学兴起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医疗条件的改善成为可能,从而降低了死亡率;同时节育得法,出生率有所下降;但由于人们计划生育观念缺乏,出生率还是较高,这就使得自然增长率较高。

最后的现代型,则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这是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结果,高水平的经济发展不仅保障了人们寿命延长,身体健康得到较好呵护,还促进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少生乃至不生。

从而出现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分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4个阶段的特点及原因,就是分析了人类社会经济从古至今的发展及健康水平随之不断提高的过程。

2.经济发展促进卫生资源配置和医疗保险投入增多,为健康提供客观条件(1)经济发展促进医疗资源配置经济发展促进医院相关资源配置更合理。

如病床数量增多,医护工作者数量扩大,这有利于患者的就诊条件变好,同时可以减少就诊等待的时间;医护人员受教育程度提高,就为疑难杂症的解决创造条件,还可减少误诊率,增大患者的康复机会;医院科室增多,更利于专病专治,同时促进医疗事业向纵深发展;再如,先进机器设备的引入,大大方便了医院,同时增大了诊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而这些有利条件的出现,都依赖于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大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

公共卫生不仅和个人健康有关,还影响着国家甚至国际的健康状态。

诸如艾滋病等有外部性的传染病;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检测等都依赖于公共卫生的投入。

公共卫生的投入水平是和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

随着经济发展,据法制网2011年8月9日报道:从2009年卫生部将15岁以下的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纳入公共卫生专项以来,我国适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从1999年的70.7%和29%,上升到2010年的94%和88%……据推算,从1992年到2012年期间,由于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率增大,减少了乙肝病毒的感染者8000万人,儿童的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了近1900万人。

(2)经济发展促进医疗保险投入增多,覆盖范围扩大(以新农合为例)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成就,随之而来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和推广。

该制度自2003年初试点以来,无论是筹资水平还是覆盖面都有较大提高。

政府在该制度的筹资上承担了大部分责任,这就要政府有充足的资金作后盾。

据卫生部2012年2月27日发布的《新农合工作2011年进展和2012年重点》一文指出,2012年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00元左右,其中各级政府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240元(2月22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到2015年,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

且截至2008年底,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区、市)已达2729个,覆盖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区、市),基本覆盖农村居民。

可见政府投入力度之大,对农村健康重视程度之高。

在保障机制上,新农合以大病统筹⑥为主,有效地给农村人民的健康打了一针镇静剂,“截至2010年底,累计33.52亿人次享受新农合报销补偿待遇。

”⑦这说明,新农合有力地缓解了农村人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状,真正促进了农村健康水平的提高。

3.经济发展推动其它条件改善,间接促进健康水平发展(1)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发展,为健康创造有利环境对我国交通不便的农村而言,村民得了急病大病时,无法就近就医,交通通达度成了制约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尤其是西部农村,遇到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等无法治疗的紧急情况时,因为交通限制会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据云南网2011年9月15日报道显示:2010年,云南省玉龙县的婴儿死亡率为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1‰)。

而婴儿死亡率高的原因是玉龙县山区较多,交通不便,孕妇在下级卫生院出现险情后到市区所需时间较长,耽误了抢救。

近年来,我国中小城市文化广场增多,休闲娱乐场所变多,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还给人们提供了休息、放松的场所和机会;提供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契机,有效地促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

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锻炼的场所。

各地绿化面积的扩大,也有利于进化城市空气,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城市呼吸空间,无形中促进了人们身心健康。

(2)经济发展通过教育间接影响人类健康水平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们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更大,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水平,对健康的认识水平会相应提高;且对健康行为的认知更到位,从而利于养成健康行为和培养健康的意识和生活方式。

同时整体而言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工作条件和环境比受教育少的人好,这就减少了病毒等的侵害机率,而且收入水平更高,承担医疗费用的能力更强。

据研究,在挪威,低受教育年限人群患冠心病概率为高受教育年限人群的2.5倍。

而且,受教育年数多的人血清胆固醇比受教育年数少的人低。

pappas等(1993)的研究表明,美国在1960—1986年间,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男性的标准死亡率从5.7‰降至2.8‰,而同时段未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男性死亡率从9‰降至7.6‰。

(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经济发展促进健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健康问题:1.现代社会病。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更加富裕,高蛋白、高脂肪等食物大量摄入,造成营养过剩,而运动不足,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等富贵病就产生了;加上空调病、电脑综合病等因现代电子产品的大量应用而产生的病症。

各种和社会现代化、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有关的“现代社会病”的产生。

2.心理紧张因素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对员工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要求也变高。

最终,激烈的竞争使得从业人员心理压力变大,紧张因素增多,加上应激事件的增多,神经衰弱的人越来越多,自杀率也高居不下。

3.环境问题及恶化。

随着盲目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干旱、沙漠化问题等问题产生;工业经济展的背后也是“工业三废”、石油污染、核泄露、酸雨等问题,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新的隐患。

服务业中的环境问题也威胁着健康发展,如各种旅游胜地的旅游垃圾问题等。

三、健康对经济的反作用(一)疾病经济负担疾病经济负担又叫疾病费用或疾病成本(cost of illness,coi),是由于发病,伤残(失能)以及过早死亡带来的经济负担和资源消耗的总和⑧。

疾病经济负担主要有直接经济负担和间接经济负担两种。

据新华网报道: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2012年5月25日在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大会上表示,我国疾病经济负担占gdp的比重已高达13%。

这数据比我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2011年为10.23%)还大。

1.直接经济负担这主要包括因为疾病而购买医疗服务的费用,比如门诊费、住院费等;还包括为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所产生的费用,如交通费、住宿费等。

我国当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说明了因患病而带来的个人和家庭经济负担。

2.间接经济负担(1)劳动力数量损耗。

这既包括患者个人工作时间的减少,还包括陪护人员因此而带来的问题。

1998年的统计表明,津巴布韦、赞比亚、南非和博茨瓦纳接近1/4的15—49岁的人感染了艾滋病,这几个国家陷入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其引起的劳动力不足。

(2)劳动效率降低。

人在健康状态下,往往易于激发创造性、积极性,为新发明新创造提供坚实的基础。

世界银行在1993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良好的健康状况可以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率。

”而员工由于缺乏健康而不能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都将不到保障。

(二)寿命增长,为社会增加劳动力劳动力的多寡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

随着健康水平的提高,人们平均寿命增长,经济发展就有了更多的劳动力保障。

退休年龄的提高,还为企业提供了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相对节约了新员工的培训费,同时,也减少了繁杂的人员调动带来的误工费;而老员工之间感情更好,也有利于公司在减少成本的同时,工作效率不打折扣。

健康水平的提高,还减少了社会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的扶养费,利于资金投入其它方面,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测算:延迟退休1年可以使我国养老统筹基金增加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

不过不能忽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