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注重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国外注重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国外注重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

家长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

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

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第一,我们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听话不行,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孩子小时,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甚至行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

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

创造是人类特有的能力。

创造力是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运用一切自身掌握的信息,发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简单地说,创造力就是创新的能力。

我们家长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你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你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你没有成功,人们就说你固执、顽固不化。

”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国外有一个孩子,家长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太阳。

家长问他:“你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

”家长说:“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

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创造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不同意见,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在现今时代,资讯技术飞速发展,创新的重要作用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成为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而传统教育已经难以适应时代需要,只有大力推进创造力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人才。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能力。

我们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

孩子的思维由于没有多少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它往往比成人的思维更丰富更大胆,这种思维发展下去,就会成为一种创造的力量。

因而,家长应该对孩子具有创造力的思维加以保护、鼓励和推动,使孩子摆脱千篇一律的平庸,成为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家长应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

孩子自降临到世上的那一刻起,就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好奇,在他们内心深处有着对周围世界去追求和探索的愿望。

刚出生的婴儿,会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小手去触摸身边的东西,用小嘴去吮吸、品尝食物的味道,用耳朵去倾听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虽然只是单纯的感觉,却也是探索世界的第一步。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

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

因此,给孩子一点自由空间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