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肌理角度对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研究
摘要:在当今现代化和城镇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之下,包括江南水乡古镇在内的历史文化城镇正遭受着新一轮的建设性破坏,人们在追求现代化生活品质的同时开始不断地探索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
本来试图深入挖掘物质形态下的内在深层组织结构,从肌理角度对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进行研究。
关键词:江南水乡古镇;肌理;古镇保护
1、江南水乡古镇肌理
从肌理的形态构成来看,是由其基本元素出现的重复程度以及元素之间组合的空间形成的,重复是肌理最本质的形式,也是由于重复的频率达到一种可识别的状态也即重复的可识别的部分占统治地位时出现了肌理。
若从形态构成学角度将肌理延伸到城市领域,就有了城市肌理这一概念。
江南水乡古镇肌理的构成遵循肌理构成的普遍规律,同时它又与一般的城市肌理不同,结合江南水乡这一独特的地域环境而具有更深层次的涵义:经过漫长的农业社会发展,以合理的功能布局、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及现状地域条件为准绳演化而成,一般情况下,由于材料、技术、生活方式、地域文化等原因古镇的肌理呈现均质性。
此外,江南水乡古镇都是依托水网发展而来,水网作为众多延续空间网络的要素之一,与其他要素如道路网相比更多了一层美学意义,由水而生的空间肌理更多了一种独特的生活韵味和动态气息。
2、乌镇概况及肌理特色
2.1历史概况
乌镇位于浙江省北部,太湖流域一带,京杭大运河的西侧,历史上一直都是交通要道,为两省、三府、六县的交界之地。
乌镇素以水乡古镇著称,两千多年的历史赋予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悠久的传统景观特色,乌镇的先民凭借发达的水系,以水建屋、以水成市,更加得意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农桑商工各业兴旺发达,历代文人辈出。
它是依据自身的自然地形、山川河流等环境逐渐成型并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建筑与环境协调共生的设计理念。
2.2肌理特色分析
乌镇整个城镇的发展沿着东西向的市河和南北向的市河所形成的十字交叉形成四个不同方向的街市格局,建筑沿河而建,居民依水而居,形成了十字形的空间格局。
如今的乌镇已经历经两千多年的改建和新建,古建筑遭受了历史性和建设性的破坏,城镇空间也正不断地扩展,然而我们还是能清晰地看到东西、南北向的两条市河作为乌镇的骨架一直牵引着古镇的发展,依然延续着“十字形”的结构特征(图1)。
构成特征乌镇肌理总体形态表征
共时性特征相似性肌理本身具有重复性特征,乌镇的建筑是典型的肌理单元,有规律的出现或者重复着,如院落式建筑,古时根据主人的地位分一进、二进或三进,但基本单元模块是相似的。
秩序性乌镇肌理从构成形式可包括自然肌理和人文肌理,不同肌理单元之间有规律地排列着,构成整体肌理的秩序性,随意中蕴含着严谨。
节奏性现实生活中的秩序有静有动,形态表现下肌理的节奏亦然,只不过现实生活中的节奏关系定格在了古镇的空间框架内变成可识的肌理,看似静态的建筑、街巷、水系等,蕴含着内在丰富的生活场景。
历时性特征动态性江南水乡古镇是动态的有机整体,不管是古代、现在还是不断发展的将来,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会对水乡古镇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建筑进行翻建、加建或者改建,现在我们看到的有些古镇在其中心区建筑完好、肌理紧密而在外围区建筑松散、肌理紊乱,就是肌理动态发展的表现。
3、乌镇肌理的形式构成
3.1水网空间
水网是江南水乡古镇中不可缺少的线性元素,确定了古镇的形象和肌理,水系两侧并联着实体的建筑和节点空间以及虚化的活动场景,连接成一幅动感的画面,使水网形成的线性空间充满了各种功能和美学价值。
整个乌镇的格局主要以东西向的市河与南北向的市河为轴线形成其十字形的空间形态,古镇居民利用原有的水系资源并根据生活需求进行开挖修整,形成纵横交错的密集水网,它是古镇居民生活生产的重要资源,也承载着对外的交通功能。
3.2街巷格局
水乡古镇的街道格局往往是以水网为骨架,因水成街,共同形成了古镇肌理的形状、尺度和方向,不同等级的街道决定了不同形式的肌理。
更重要的是,街道是:“具有多种交织着复杂意义的空间”,并不单纯只是满足交通功能,同时也是商业贸易、人际交往的空间,实现了多种功能和形态要素的复合。
比街道更低一等级的线性元素是巷弄空间,宽度为1.0米—3.0米,垂直于各条街道并向建筑院落延伸,如织网般遍布古镇的各个角落,对古镇的肌理起到了分割作用。
3.3建筑院落
建筑是江南水乡古镇在微观层面形态肌理的主要构成元素,建筑的布局、分隔、色彩都直接影响着古镇肌理的形态。
古镇建筑的形象、色彩、光影等与建筑的功能、材料、结构有机结合,遵循人们的生活需求,体现了一种有机和质朴的个性,其大体一致的结构、材料和功能布局形成了类似的色彩、质感以及形象特征,但同时也会在元素的组合搭配、细节的技术手法上体现个性化的特征。
乌镇建筑院落的构成充分体现了我国古镇空间的逐级构成关系,从“间”空间经过转化组合形成合院空间、院落空间以及街坊空间,进而形成古镇的主体空间肌理。
3.4街坊组合
街坊是院落空间组成的更大化的区域范围,其内部除了院落式建筑外,还有联系院落之间交通的巷弄,就其本身而言,是建筑、院落以及巷弄共同构成的组团空间,而街坊之间的联系则通过古镇的街道,以街道作为划分街坊的界限,并通过它构成整个古镇肌理的主体。
乌镇街坊的形态布局与街道、河流有着紧密的联系,街坊的模式为带型发展,主要沿河道延伸,面宽小,进深大,使更多的居民获得与街道、河流联系的便利性,其经济有效的平面组织方式创造了极富人情味的街坊环境,邻里之间在心理和空间上都十分亲近。
4、乌镇肌理的保护与更新
4.1保护历史建筑特色
建筑,是一个城市历史的共同记忆,一旦建筑消失了,那个依附在建筑空间感里才能感受到的历史质感也将不存在,无论是在整体结构上,还是在建筑细节上,水乡古镇的传统建筑都是地域文化的表现,因此,应当尽力延续建筑的风貌.在历史建筑的修缮上,我国已经有了许多完善的理论研究。
然而在建筑的延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延续建筑之间的关系,传统建筑之间的外部空间围合性强,空间性质封闭,具有积极的空间品格,为人与人的交往创造了机会,也给予人的心理一种安全感。
因此,不仅仅要注重延续建筑的细部,或者某个建筑单体,更应该延续建筑之间的格局,建立起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具有有机性的整体。
4.2维持街巷尺度空间
乌镇古镇区内的街巷格局较为丰富,不同的地块、不同的街巷功能之间其尺度各不相同,这是不同历史时期历史风貌在时间和空间轴线上的延续,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功能需求。
如果其内部街巷的比例尺度发生了变化,那么整体的空间形态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应严格控制建筑与街道的尺度关系。
街巷与建筑之间所产生的比例,是内敛的空间,有较强的领域感,这种宜人的空间尺度是营造传统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
因此,乌镇在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过程中,保留原有街巷的格局特征和形态,保证生活性巷道成环成网,尤其是与周边建筑
的关系,拆除一些不适当的新建或增建建筑。
此外,外围交通在保证不打破保护区空间格局及其特有宁静气氛的前提下实现交通的可达性,略加调整,形成内外协调的完整均质路网,在保护城镇内部交通网络原始形态的同时,促进城镇与外界交通的联系。
4.3延续居民生活场景
水乡古镇的文化内涵可以分为实体形态与非实体形态两部分,空间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我们往往忽略了它本身由无形的文化意识形态所支配。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即使没有外部带来的破坏,原有的水乡空间形态肌理也会由于传统生活自身内容的衰退而式微。
因此,应将实体形态与非实体形态的要素结合起来,共同实现水乡城镇人文精神的延续。
水乡古镇社会组织结构由血缘、地缘、宗教等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成生活组织表现出来的。
它是一种界限模糊,却使人能强烈的感受到它的无形组织,它对于住区安全和居民的精神寄托,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而我们所要发展的就是活着的生活形态,延续与完善的意义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而不是引入一个完全无根的新的生活形态,我们通过多元化生活形态的建设和完善,来适应水乡古镇居民的需求。
5、结语
肌理传承的是一种文脉,这可以从物质形态要素的角度和人文的角度分别阐述。
我们关注肌理是因为它是一条线索,能帮助我们解读江南水乡古镇内部水系、街道、建筑等各种不同形态要素的组合、排列,从这些肌理中挖掘潜在的规律,从而为我们古镇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古镇肌理因为能传承一种城镇建设以及人民生活的线索,并且有着被保留的价值才会沉淀在城镇的格局中,我们有必要去保护现在的肌理,甚至挖掘原始的肌理,以延续其存在的价值。
肌理作为古镇意向的表达,尤其需要建设者强烈关注并重点分析,在坚持肌理原有物质形态构成原则的同时,促进古镇的更新和发展、人们生活模式的延续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北京: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2】[德]格哈德·库德斯著.秦洛峰等译.城市结构与城市造型设计(原著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齐康.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陆志钢.江南水乡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杨俊宴,谭瑛,吴明伟.基于传统城市肌理的城市设计研究——南京南埔厅街区的实践与探索[J].城市规划.2009,(33):87-92.
【6】徐丹.论城市肌理—城市人文精神复兴的重要议题[J].城市规划.2007,(2):23-32.
【7】李楠.乌镇街道空间的艺术[J].安徽建筑.2008,(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