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环境对交通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交通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交通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交通的影响主要内容提纲(1)自然环境对交通线路的影响(2)自然环境对交通方式的影响(3)自然环境对交通布局的影响小组探究工作计划10月8日-10月10日查资料10月11日-10月13日整和资料10月14日-10月18日实地考察10月19日和老师交流,请老师提出宝贵意见10月20日-10月22日组内讨论,撰写报告10月22日-10月23日交给老师10月24日-10月25日进行进一步的修改10月26日提交初稿10月27日-10月29日运用地理语言讲述(组内研究),准备好演讲10月30日找老师进行最后的确定10月31日-11月1日进行最终修改,确定终极版,并准备好演讲小组名单及初步分工高婧怡:查资料(主要为线路),实地考察肖钧:查资料(主要为方式)资料整合,实地考察郑斯安:报告撰写(和组内讨论),实地考察朱雨楠:查资料(布局),组合组内同学的想法,实地考察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2.自然条件对交通方式的影响河流、海洋适于发展水上运输(内河运输、海洋运输)陆地上适于发展陆上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案例:“南船北马”3.发展方向世界的联系更紧密,更方便。

并逐渐向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方向发展。

4.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多、快、好、省(1)客运(运输要求)(2)货运①贵重或急需货物,数量不大(航空运输)②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活(短程运输选择公路运输,远程运输选择铁路运输)③大宗笨重货物,远程运输(水路运输或铁路运输)二、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运输网基本要素(点和线),基本形式(单一运输网,综合运输网),三个层次(省级,大区级,国家级)2. 交通运输布局(1)自然环境因素(地貌类型、水文条件、气候条件)——影响着线路的质量、走向、分布和投资。

(2)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完善国家铁路网的需要,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防需要、资源、客货流的运输情况等)——社会经济系统运行中产生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交通运输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对象,并且塑造交通运输网的地域组合特征。

(3)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的提高交通运输网伸展到了更广阔的范围。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自然条件影响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

3.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大致走向社会经济条件(产品的产销分布及相应的运输联系)起决定性作用。

但它的具体走向,经常受到各地自然条件的影响。

在各种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最为突出。

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的走向制约较小,山区的交通线路一般在陡坡采用“之”字型等复杂形状。

4.自然条件对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交通线路在没有特别需求的情况下,线路往往都有选建在自然条件较为有利或便于修建的地形单元和地形部位上,如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和垭口等处。

而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也较多。

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

5.交通线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地形地质: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②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地质复杂的地区(隧道避开断层,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①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走向的影响河网密度较小的平原地区,陆上的公路、铁路运输是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且线路的走向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大,交通线路的工程量和造价相应也较低,因此,这些地区更有利于或便于修建交通线路。

而在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人们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但铁路、公路等陆上交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②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格局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线路建设的影响较小。

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

山区地势起伏较大,交通线路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

为了减缓道路的坡度,山区的公路常呈“之”字形分布。

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区交通建设的工程造价要高得多。

探究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2)经济因素①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②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减轻对市内交通的影响)③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3)社会因素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②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③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边境贸易)6.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1)港口的区位①自然条件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便于航行和停泊港湾:避风浪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②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如分析影响上海港口的主要区位因素:a.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间位置和长江航线的出海口.b.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置提供了有利条件.c.长江和黄浦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抛锚所需的空间.d.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e.以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外贸基地——上海市为依托.f.上海港通过长江干支流和铁路,公路同全国各地相连接,并可以江海联运,集散客货流,这是世界上其他大港所无法比拟的.g.不足——三角洲坡度极缓,水流分叉多,流量分散,来自河流上,中游的泥沙容易淤塞航道(2)汽车站的区位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即:②宽,与市内外交通联系方便;②地形平坦面积较大;③工程量。

(3)航空港的区位①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坡度适当,保证排水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要稳,坚实气候:少云雾、大风、暴雨天气日数风向: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②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经济: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三、南昆铁路1.南昆铁路的起止点南宁——昆明2.南昆铁路经过的省级行政区跨越桂、黔、滇三省区3.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区位因素)(1)合理布局交通网(2)经济意义①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西南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集中。

南昆铁路的修建解决了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的外运,促进了红水河水能和广西平果铝矿的开发。

②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铁路的辐射作用可加快对外开放,使西南区形成“沿海、沿江、沿边”的形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3)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旅游热线,使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喀斯特地形,少数民族风情、世界文化遗产等),并能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4)政治意义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西南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中总数的一半以上,仅云南省就有20多个少数民族。

南昆铁路所经之处分布着10多个少数民族,铁路的通车为他们带来了致富之路。

②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西南区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南昆铁路通车前,全国贫困人口中的1/3分布在本区,1997年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后,贫困人口数大幅度下降。

③有利于社会稳定;(5)战略意义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南昆线的建设使西南区具有“三沿”的区位优势,南连北海、湛江、钦州和防城港等港口,东西有国际铁路、公路通往滇桂两省众多的过境口岸,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南昆铁路穿越在西南边疆,在战时对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的作用不可忽视。

四、青藏铁路1.青藏铁路的起止点2. 青藏铁路要克服的自然障碍①冻土的季节冻融作用使路基不稳固,也使修路技术难度大,成本高②生态脆弱,植被破坏后难以修复③高原缺氧,使施工困难④广布的荒漠,多山的地形,都使建设难度加大3. 青藏铁路建设的意义(区位因素)①完善全国铁路网,激活兰青线,使我国各个省、市、区都通铁路;②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青藏铁路的建设可以使西藏丰富的资源得到开发,特别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可使全国各地支援西藏的物资可以快速运达;③促进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繁荣,青藏铁路的建设可使藏族同胞更方便地与全国人民交往,促进民族团结。

④技术上克服了冻土的难关五、京九铁路1.概况北起北京西站,跨越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九省市的98个市县,南至深圳,连接香港九龙2. 影响京九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六、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聚落分布:沿交通干线分布多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如“火车拉来的城市”——株洲市(沿京广线、湘黔线、浙赣铁路发展起来的)城市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如筑波市2.交通线的发展变化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如:浙江省嘉兴市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

3. 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例一:我国清末大运河的淤塞,加之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例二: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和我国南北方贸易的发展,扬州、济宁等运河城市得到充分发展,扬州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我国商业贸易最繁荣的城市。

而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而京沪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发展迅速。

七、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1.影响商业网点的分布①山区商业网点都是在交通便捷的地方分布密度小②平原分布密度大③原因交通最优原则地势等自然条件的差异2.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3. 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⑴布局原则: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原因: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捷的交通,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购物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