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

必修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一、人口
1、人口增长
人口老龄化
男女比例不均衡
2、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根据三个条件来判断
●导致人口迁移的原因(推拉因理论)
●人口迁移的影响
二、城市
1、影响城市布局的区位因素(注意案例)
●自然地理因素:
⑴地形:低、平
⑵气候:温暖湿润
⑶河流:
A、沿河设城的原因:河流具有供水功能、运输功能、防卫功能
B、沿河城市的区位:河流水运的起点和终点、干支流的汇合处、河口、过河点
●社会经济因素
(1)矿产资源:
D________工业城市:伯明瀚、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E________工业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
F________工业城市:阿伯丁、大庆、玉门金矿开采城市:约翰内斯堡
(2)交通: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形成城市轴线。

随铁路建设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株洲、石家庄、郑州、徐州等
(3)宗教:如g______________、麦加、麦迪那、拉萨
(4)政治:
(5)军事:
(6)旅游:如张家界、桂林
(7)科技:如筑波、硅谷
2、城市的形态:团块状(集中式)、条带状、组团式
3、城市空间结构
①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③商业区: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城市的空间结构: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和两个方面。

4、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的等级越高,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反之亦然
高一级中心地位于低一级中心地正六边形的中央。

5、城市化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目前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发展慢,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迁往郊区。

多见于发展中国家。

逆城市化: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流动;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多见于发达国家。

虚假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又称过度城市化、超前城市化。

多分布在拉丁美洲的国家。

滞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

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形: 趋于平坦
气候:城市热岛效应
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影响水循环(破坏湿地、植被→蒸发量减少,
使地面硬化→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
生态:生物多样性减少、产生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3)“城市病”:环境污染、用地(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紧张、社会治安恶化解决措施:
●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新城和卫星城
●控制城市规模
●进行合理规划
●加强城市管理
●扩大绿地面积,治理环境
三、农业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产量
地形(类型、海拔、坡向)——影响作物种类分布、规模化生产;
土壤(肥力、盐碱性)——肥力和性质影响作物的种类和产量。

水源(灌溉条件)——是半干旱、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分布气候类型区位因素生产特点(优点)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大牧场畜牧业
乳畜业
混合农业
社会
经济
条件
市场区位
和需求量
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结合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增大市场影响在地域上的扩展
政策影响或直接干预农业
四、 工业
1、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原料、动力(能源)、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地价)、水源、政策、工业基础(社会协作)和环境等。

2、工业指向型: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3、工业联系
的联系(如纺纱-织布-印染;炼铁-炼钢-铸钢-轧钢;汽车零部件-汽车生产) 的联系 (如:共用基础设施及劳动力) 信息上的联系
共用基础设施
集聚:工厂近距离集聚,可 加强信息交流与协作 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降低运费与能耗
3、工业转移
世界制造业重心不断产生转移:英德→德美→美日→东亚与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与地区(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为重点)。

随着发达国家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传统工业区面临日益沉重的环境压力,部分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地区。

高质量的产品、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仍由少数发达国家维持着垄断地位。

4、世界主要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主要分布地区是 、 、 、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业、、制伞厂、制鞋工业、玩具厂等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制造业、航天航空工业、精密仪表制造业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 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以及综合整治的措施。

(2)新兴工业区
●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新兴工业区发展的区位优势及生产特点。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新兴工业区与我国的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相比较。

(一镇一品、一乡一品模式)
● 美国硅谷发展的区位优势。

五、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交通线路对聚落的影响
交通线路会影响聚落的分布、空间布局和兴衰。

1、 交通线路对商业的影响
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影响大,山区比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路 ,商业网点分布密度比平原地区 。

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也有影响,很多商业网点以 为原则,建立在 。

2、 主要交通方式的比较及选择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①贵重或急需货物、数量不大
a__________
②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 b___________(短途)
C___________(长途)
③大宗、笨重货物 d_________
④液体、气体、粉末状固体 e___________
六、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环境问题的判断和分类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等。

了解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破坏问题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了解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污染问题的污染物、污染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3、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追求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基本内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d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 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通过了全球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

1994年3月,我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

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控制人口规模(人地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
●转变发展模式
①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特征为高投入、低收入、高消耗、高污染。

②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特征为低投入、高收入、低消耗、低污染。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