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翻译对汉语及近代中国文学的影响

近代翻译对汉语及近代中国文学的影响

近代翻译对汉语及近代中国文学的影响
摘要:中国现代汉语与文学的发生是由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翻译是非常要的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关键词:近代翻译汉语近代中国文学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
是近年来新闻媒体的传播介绍以及因特网的日益普及,外来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经济理念、风俗习性、生活方式等深深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趋同的现象已随处可见。

在文化引进和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接触是文化接触的先导,语言起着不可替
代的媒介作用。

不同文化的交流又必须首先反映在语言的层面上,语言层面上的交融又必然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上,外来词语便成为传播“异文化”的使者。

有些外来的新词术语通过译介得到长期而广泛的流行与使用,逐渐融入本族语言的词汇中,从而成为本民
族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翻译外国文学著作和其他社会科学书籍,汉语的逻辑性和精确性都大大提高了。

可见,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翻译文学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学自我优越感的偏见,使中国文学自觉地以欧美和日本文学为榜样进行革新。

梁启超倡导的文学革新,就明显地受到西方和日本的启示。

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许多新概念、新因素、新理念,都是直接吸取了西方哲学家或文学家的思想、观点而形成的。

像蒋观云、王国维的悲剧理论,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梁启超的关于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划分,鲁迅的摩罗诗力
说等,都是直接吸取了西方美学、文学理论的结果。

表现在文学创作上,西方翻译文学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人称叙事的广泛采用,倒叙的运用,心理描写的加强,新型短篇小说的出现,都直接
借鉴于外国文学。

从翻译文学对近代小说艺术形式的影响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些变化。

翻译文学的影响最明显的是使中国小说的类型大大增多。

中国传统小说题材比较集中,主要是言情、侠义、公案、讲史、神怪几大类。

近代小说的题材由于受翻译作品的影响,划分也越来越多。

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将其刊登的作品分为13类,《小说月报》分为40类。

“政治小说”这个概念是梁启超从日本引进的。

侦探小说纯系受翻译文学的影响。

以翻译侦探小说著名的周桂笙说:“侦探小说,为吾国所绝之,不能不让彼独步。

”外国侦探小说,在中国翻译小说中占的比重最大。

科幻小说也是伴随着翻译而产生的小说品种。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中国知识界为了输入科学以启迪民智,出现了—种新的文学题材的翻译:科学小说的翻译。

科学小说其实也就是我们今天通称的科幻小说。

在中国近代史上.科幻小说译介的繁荣期是20世纪之初,新时期以来,愈来愈受到文艺界的重视。

正是在近代科学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也出现了自己创作的科学小说。

如:荒江钓叟的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全书35回,这是目前所知的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科学小说;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谈》;萧然郁生的《乌托邦游记》;吴趼人的《新石头记》等。

这些作品虽然并不成功,但它们毕竟已具备了科学小说的基本条件,并
为当代科幻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翻译不但使中国小说的类型增多,而且使中国近代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诸如叙事模式的变化,长篇章回体的突破,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进展等。

近代第一部采用倒叙法的小说——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它大概是受了法国作家鲍福的小说《毒蛇圈》的影响,这部小说的翻译者是周桂笙。

这种倒叙手法在近代侦探小说中较为普遍,也为言情小说作者所接受。

从小说的叙事角度来考察,近代小说也有明显的变化。

我国古典小说的叙事角度,多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

这种叙事方法还是保留了古代“说话人”讲述故事的痕迹。

近代以来,由于受翻译小说的影响,在叙事角度上出现了第一人称的限制叙事,就是作品通过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

近代翻译小说中使用第一人称的很多,如柯南道尔的《华生包探案》,雨果的《铁窗红泪记》(包天笑译)。

中国作家模仿此种叙事模式的有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王睿卿的《冷眼观》。

由于外国文学不断译入中国,第一人称的另一种形式:日记体、书信体的小说也相继出现。

林纾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出版,在全国影响极大,风行海内。

该小说最后部分是用的马克的日记,后来翻译的外国小说也都采用日记体和书信体。

这种叙事模式便于抒发主人公的感情和描绘其内心世界,形式又灵活轻便,一时颇多仿效。

长篇章回体的突破,是近代小说艺术形式受翻译文化影响的又一表现。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古代唱片小说的主要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它分章标回,并有
对偶的回目以概括本回的内容,每回的开头结尾都引诗词入话,还
保留了说话人“话说”、“且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固定的套语。

但随着翻译文化的不断涌入和读者审美习惯的变化,章回体小说的一些固定套式已使作家感到累赘,并逐渐被抛弃。

林纾的翻译小说和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对打破章回体制是有积极影响的。

中国近代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吸取了西方的艺术技巧,表现比较明显的是小说。

首先是肖像描写,中国古典小说注重“神似”,对“形似”有所忽略。

描写人物的容貌多用套语,如“貌似潘安”、“美如西子”、“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有的则引几句诗词代之。

近代小说受西洋小说的影响,开始注意外形描写。

如吴趼人、苏曼殊的小说就很注意人物的外形描写。

其次是心理描写。

中国古典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示人物的性格,较少心理描写,特别是大段的静态的心理描写或独白更少。

与中国古典小说相反,西方小说特别重视人物的心理描写。

在这方面,善于借鉴外国小说表现技巧的吴趼人是突出的一例。

他的小说《九命奇冤》和《恨海》均有成功的心理描写。

在翻译文学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小说在叙事模式和表现技巧方面确实前进了一步,成为由传统小说型向现代型过渡的桥梁,在文学
近代化的进程中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中西交汇,本是近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近代一些倾向维新、倾向进步的文论家,在当时的视野领域内,尽量汲取西方的东西,至于能否消化则另当别论。


启超、谭嗣同、丘炜菱、徐念慈、黄人的文论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在近代文学理论中,虽引进了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尼采、邱希孟、基尔希曼、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德国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等,而作为文学理论的思想基础仍未离开儒、道、释三家,这便使近代文论呈现了中西汇合乃至中西互相渗透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古代之翻译事业[j].改造,1921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