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宋金元医学
960~1368年
朝代沿革图
辽(契丹)西夏(党项)幻灯片3北宋图2 916-1125 1038-1127 960-1127
金(女真) 西辽南宋图2 1115-1234 1124-1279 1127-1279
蒙古(蒙古)
1206-1271
元1271-1368图1
历史背景:
1、北宋社会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
2、出现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发明。
文本框1图3幻灯片 5
3、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说。
4、同哲学流派的长期争论,促使医学的流派的出现和论争。
文本框1第一节医政设施的进步
第一节医政设施的进步
1、翰林医官院(宋)——
掌管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文本框1图2
2、国家药局——
尚药局(宋)—最高药政机关图2
惠民局(宋)—经营药物制剂与售卖
广惠司(元)—元代医疗药政机构幻灯片 7
图5 文本框1 第一节医政设施的进步
宋代买药所的变迁
北宋:
太医局熟药所惠民局(1114)
市易物买药所
修合药所和剂局
南宋:
设熟药所4处太平惠民和剂局第一节医政设施的进步
第一节医政设施的进步
3、医学教育
太医局(宋)
太医院(元)
专司医学教育图5
第二节古医籍整理与研究
1、校正医书局(1057)
——有计划地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出版历代重要医籍。
《素问》《伤寒论》《外台秘要》图1
——后人评述:“上对祖宗,下对子孙”
第二节古医籍整理与研究
2、对古医籍的研究
——《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1144年撰,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图3
第三节方书和药物学的发展
1、方书:
⑴《太平圣惠方》——
宋·王怀隐等编著,载方16834首。
图2
⑵《圣济总录》——
宋·曹宗孝等编写,载方近20000首图3
⑶《和剂局方》——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为该局的制剂规范,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如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
图4
第三节方书和药物学的发展
2、药物学的发展:
⑴《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绘制药图933幅,我国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
图3
⑵《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著载药1558种,新增药物476种。
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五百年间一直为本草学之范本。
图2
第三节方书和药物学的发展
⑶《本草衍义》——
宋·寇宗奭撰,载药460种。
重视对中药药理临床观察,提出气味新说。
图1
第三节方书和药物学的发展
⑷《珍珠囊药性赋》——
金·张元素著。
对药物归经学说和脏腑标本用药式,有重要发展。
⑸《饮善正要》——
元·忽思慧撰。
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疗法的专著。
图3
第四节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1、病因病机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陈言(无择)著
进一步阐述“三因致病说”。
(三因:内、外、不内外因)图1
第四节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2、诊断学
《崔氏脉诀》——崔嘉彦撰,以四言歌诀的形式论述脉学,便于习诵,颇为后人重视。
图2
《察病指南》——宋施发撰,以脉诊为主,创制33种脉象图,切于实用,为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著。
图1
第四节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敖氏伤寒金镜录》
——元杜本撰,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舌诊专著。
将各种舌象绘成36种图谱,图下
有文字说明。
图2
第四节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3、针灸学
“针灸铜人”王惟一
《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研制并著
使教学形象化、经络穴位排列规范化,提高针灸操作理论水平,中国针灸史上里程碑。
图2
第四节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著,明确提出“同身寸”法,公认的针灸取穴标准,一直沿用至今;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对前人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对后世针灸学有重要影响。
图1
第四节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十四经发挥》
——元·滑寿撰,把任、督二脉提升到与十二经脉等同地位而成十四经脉;倡导循经取穴。
《标幽赋》
——元·窦默著,适宜初学
第四节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4、内科
《十药神书》
——元葛可久撰,创制药方十首,治肺痨专书。
图2
第四节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5、外伤科
《外科精要》——图3
陈自明著,标志外伤科的确立。
《卫济宝书》——
宋·东轩居士增注,最早记载“癌”字。
(又名《外科痈疽方》)
第四节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世医得效方》
——元危亦林撰,悬吊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
图3
发明麻醉药草乌散
外科手术用具:曲针
第四节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6、妇产科
《十产论》——宋杨子建撰,转胎手法是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
图1
第四节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妇人大全良方》
——宋·陈自明著,成就最大。
妇科分调经、从疾、求嗣三门;产科分胎教、候胎、妊娠、难产、产后五门。
图3
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妇产科专著。
第四节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7、儿科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著,系统论述小儿
生理、病理特点(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和治疗法则(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创制儿科专用方剂(如五味异功散、六味地黄丸等)图4
第四节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幼幼新书》
——宋·刘方著,岭南医家,记载虎口三关指纹察验法,至今仍被儿科临床沿用图3
第四节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8、法医学
《洗冤集录》——宋·宋慈著,法医学专著。
自13-19世纪末,成为处理死伤狱断案的法典和依据。
图4 第五节金元医家的创新
1、1、刘完素图1
——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人,又称刘河间,河间学派创始人),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图3,倡导“火热论”,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临证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第五节金元医家的创新
2、张从正
——金代著名医学家(字子和)。
著《儒门事亲》,倡导“攻邪论”,反对囿于“局方”,滥用温燥,临证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故世称之为“攻下派”图3
第五节金元医家的创新
3、李杲
——金代著名医学家(号东垣老人),著《脾胃论》图2、《内外伤辨惑论》,创内伤脾胃学说,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故后世称之为补土派。
图2
第五节金元医家的创新
4、朱震亨
——元代著名医学家(号丹溪),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图2,倡导“相火论”,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临证善用滋阴降火之剂,故后世称之为“滋阴派”图3
复习思考题
一、试述宋元时期医学发展的社会背景。
二、这一时期医事制度的进步。
三、试述北宋主要本草著作、内容、成就。
四、宋元时期针灸学理论和实践什么新的发展?
五、试述儿科、妇科、骨伤科及法医学的突出成就及其代表性著作。
六、简述金元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