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网络传播的利与弊

浅谈网络传播的利与弊

浅谈网络传播的利与弊
肖艳琴“死而复生”事件的传播学思考
2011年12月25日凌晨,杭州女子肖艳琴选择在与前夫的结婚纪念日“结束生命”,26日,家人将其万字“遗书”贴在网上,此事随即以爆炸性的速度传播,为人们讲述了一个与背叛有关的故事,将小三这一敏感角色推向风口浪尖。

然而事情峰回路转,12月31日晚,有消息称肖艳琴还活着。

2012年1月2日,肖艳琴在BTV接受采访,述说事件始末。

至此,小三逼死原配事件以肖艳琴“诈尸复活”暂告一段落,成跨年闹剧。

然而,这场闹剧足够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

且不说这场闹剧是否是当事人的故意炒作行为,从事件的发生到发展直至事件的最终结束,始终都伴随着网络这一时髦的传播工具,其作用不言而喻。

可以说,没有网络,就没有“肖艳琴事件”。

网络传播是自互联网产生以来的新兴并且发展迅速的传播方式。

在兼具传统大众传播特点的同时,网络以其自身的特点,显示出了网络传播较之传统传播的优势和不足。

一、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摆脱了时空限制。

与传统的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不同。

网络媒介的新闻信息可以实时更新,摆脱了版面印刷和定点播出的传统模式,提升了传播的时效性。

二、海量存储,资源无限。

互联网庞大的数据库使信息储存几乎没有容量限制,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三、手段丰富,增强了传播效果,受众能够更好地接受信息。

多媒体让网络传播摆脱了传统媒体单一的表现手法,使网络新闻具有了新的活力。

四、受众明显分化,呈现出“小众化”趋势。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让大众传播逐渐走向小众化、个性化。

受众在网络世界中逐步摆脱了过去被动、消极的角色,变成了具有自主性的独立个体。

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好恶选择信息、发布信息,不再受传统媒体单向性的制约。

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发布信息,“个性化”、“小众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五、交互性,传受双方平等的交流成为现实。

不断从传统大众模式向现代私人通信模式的转变,密切了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得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受众可以同时就许多不同的话题发表意见。

网络信息量庞杂,肖艳琴的“万言遗书”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珠。

之所以能掀起一场波澜,是由于QQ空间、论坛、微博、等时下流行的交流平台和网络传播的高速性、时效性强、无时空限制的特点,为事件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不同的人利用这些平台在网络上发表并且相互交流彼此间的看法,或对“负心汉”和“小三”口诛笔伐,或对肖艳琴的同情,或有人冷眼旁观。

总之,越来越多的网民的加入,原本的个人事件朝着舆论化、公众化的方向发展,不可避免的,肖艳琴等人一下子成为了公众视野下的公众人物,个人事件朝着群体性事件发展。

但是之所以这个事情会如此迅速广泛的传播,仅仅有一个传播平台是不够的,而是行为主体---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和受众的选择。

我们知道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所需要的信息,
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

正因为这样,肖艳琴的弟弟才会将“万言遗书”上传到空间,她的朋友们才会转载,然后是有心之人将之传播到各论坛、微博平台。

网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事件发出的各种声音。

不难看出,正是由于网络传播及其特点,才使得事件如此发展,换作其他任何的大众传播方式,恐怕都难以实现。

回到“肖艳琴死而复生事件”本身,在看到网络传播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更应该看到网络传播的弊端。

首先,由于网络信息的庞杂以及网络的虚拟性,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就值得怀疑。

于是我们就会有对“万言遗书”真假性的怀疑,对肖艳琴是否自杀的怀疑。

然而我们却看到,这怀疑的声音是这么微弱,以至于网民几乎一边倒地对“负心汉”和“小三”的口诛笔伐。

以至于在知晓肖艳琴并没有死之后,我们又听到了网民愤怒的声音。

这又牵扯出了第二个问题,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和受众的选择行为。

不管是有意无意,发布“万言遗书”的弟弟,显然知道通过网络可以将信息快速传播出去。

刚开始只是在肖的朋友之间传播,逐渐地慢慢扩散。

这个扩散过程伴随着的是受众对信息的判断选择行为。

一些感同身受的人和一些无聊的造谣者就会产生声讨的声音,而另一部分旁观者也在这部分声音的影响下逐渐加入了声讨的行列,这样的一致性意见就产生了群体倾向,这种群体压力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这里,受众的主体选择行为也逐渐散失了自主性,以至于对肖“死而复生”的愤怒似乎强似对小三的愤怒。

第三,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没有发现有关管理部门站出来澄清真相。

可见,网络“把关人”的缺失,也使得事件朝一个非良性的方向发展。

事件最后的解决是电视媒体,显然网络在提供交互性的同时,却没能在澄清事情方面强于传统媒体。

从肖艳琴事件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我想我们在思考的同时,更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加强立法和政府的行政监管;加强信息发布管理,营造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法律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规范广大网民的行为,使得广大网民能够加强自律。

而网络“把关人”的角色就应该由政府和网站共同来担当,有了把关人,网络信息的传播就能更健康有序;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广大网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三、广大网民应该自觉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自身对各种信息的判别能力,并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等权利。

和谐的网络环境是广大网民共同努力建设的结果,面对各种信息的时候,多一些思考,多一点理性,类似于“肖艳琴事件”这样的闹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参考资料:《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浅析网络传播的特点与利弊》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传播学
研究生朱良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