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准确把握学情,促进学生发展

准确把握学情,促进学生发展

准确把握学情,促进学生发展[摘要]目的:为了分析和探讨把握学情的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方法:首先对学情的重要性进行分析,针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以达到改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结果:改善学情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更有效地设计教案,做到有的放矢,二是更全面地关注学生,立足共同提高,三是及时的课后评价,实现教学相长。

结论:通过对学情的改善,真正做到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科学的课堂观察方法,实行以学定教,使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取得进步和发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学情,学生发展,共同提高,教学相长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关注的视线由教师的教学转向了学生的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不断取得了进步,成为大家关心的重点和关注的热点。

一个新的思考领域—“把握学情”自然而然地成了当前教师课堂研究的主题[1]。

学情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学生成长的晴雨表;学情与教师教学也是息息相关的,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风向标。

作为教师,需要关注学情,分析学情,利用学情,才能更好地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从而实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只有不断地从学生的学情中进行反思,才能发现不足,拾遗补缺,厚积薄发,不断地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

如何通过分析学情,改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呢?本校开展的“精确学情分析,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教科研活动,通过学情分析,并结合课堂诊断技术,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1设计教案,有的放矢在设计教案之前,先要纵观整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结构;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册教材中的位置,厘清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以及之前学习过的与本课有关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

接着,在课堂教学之前,可以通过课前测试,对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测试,从而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实用,高效的教案。

在《小数的复习》这节课中,教师通过课前测试并结合之前的教学和练习中,学生主要出现的问题集中于一下几个方面:在改写小数时,会将不是小数末尾的零去掉;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数位没有对齐。

简便运算不以运算定律作为依据;学生的小数加减法实际应用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等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做了以下一些调整:1.1针对常见错误设置练习对于一些学生在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会犯数位不对齐的问题,所以在设计时针对练习中安排了李奶奶交水电费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同正确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认识到了数位对齐的重要性,在今后的练习尽量避免类似错误。

1.2加强在易错之处的追问转问,如:在改写小数5,040时,追问:能不能把5.040中间的零去掉?为什么?去掉了会怎么样?不仅加深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也对在该问题上一些常见错误进行了辨析。

1.3结合情景,加强实际应用能力。

这节课中,将数学的知识和练习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形式呈现,而非是简单的数与数之间地计算,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思考方法,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对教学设计进行的调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后练习中很少出现类似的错误。

所以通过对学情的分析能让教学设计更加地有的放矢,更加地合理有效。

2全面关注,共同提高每个班级的学生的能力层次基本上是以正态分布的形式呈现,有能力十分强的孩子,也会有学习比较困难,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孩子,然而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时常被老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些学生能力较强,而且发言积极;而一些学生能力不足,缺乏信心,战战兢兢不敢举手,教师当然乐意让前者来回答问题,参与课堂。

亦或是老师的课堂提问“差生”往往不能较好的回答,甚至答不上来,有些教师认为提问“差生”是浪费时间,索性就不提问或少提问。

如果遇到公开课,就更轮不到“差生”了。

所以这些孩子在课堂上很少甚至几乎得不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缺乏自信,惰于思考,自由散漫的现象,造成班里的“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

在《物体的形状》这节课中,教师通过课前对学生已有知识的的测试以及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观察结果,综合考量,对每一个学生分别用A、B、C三个等级进行标注,A等的学生能力较强,在课堂上可以起到引领全班,示范学习的作用;B等的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堂,提高能力,而C等的学生教师要倍加关注,多给一些机会,多得到一些锻炼。

通过这样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对于B等和C等的学生有意识的多一些关注,无论是在答题机会的选择,课堂个别辅导或者教师巡视路线等方面更加合理、更加全面。

这是进行学情分析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的统计:根据课前的所了解的到的学情,按照知识掌握水平以ABC四个等级将全班学生进行了划分,A级有5人,B级有16人,C级有14人。

据统计,A级参与答题有4人,共7次;B级参与答题有11人,共19次;C级参与答题有10人,共12次。

我们发现,在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前提下,教师的选答就更加趋于合理:A级学生作为班级的优秀资源,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B级学生参与了大部分的回答,示范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C级学生作为班级中学习上比较弱势的群体,在这节课中教师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获得了不少回答问题的机会,很好地促进了他们的提高。

有了学情分析做为依托,教师能在谁来回答问题的选择上就更加有层次性、针对性,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而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获得参与课堂的机会,提高能力的同时也能提升信心。

3及时评价,教学相长课后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反思,比如:教学中哪些环节没有做好?学生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哪里需要在下一课时进行补充教学?今后教学中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等等,而通常教师判断的依据仅仅是课堂上的印象以及学生的作业中的表现,对于到底学生掌握了没有,能力有没有获得提高,这样的依据不够及时,不够准确,也缺乏参照对比。

在《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教学中,教师不仅通过课前测试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也明确了每一个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逐一标注。

然后在课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出题,同样也进行测试,看看学生通过一堂课的教学,知识掌握的如何,也进行ABC三个等级的标注,与课前测试的等级进行对比,从而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

并且对于一些错误率较高的问题进行分析,到底在课堂教学哪些环节没有做好导致问题的出现。

本节课中执教的班级人数共有35人,在完成课后检测之后,按照A,B,C三个等级对学生进行分类,并和课前检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A级学生从5人提高到24人,B级从16人减少到11人,C级从14人减少为0人。

从检测结果可以发现,每个学生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尤其是C级人数为零,也就是说,通过系统的课前的学情分析,从而针对性地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优化,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调整,能十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4讨论学生是施教的对象,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工作,了解学生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一半。

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富有生命力的个体,都有着特殊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学生总是按自己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来进行学习的,教师只有做到了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做出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设计,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才能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问题。

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的惟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由此可见,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的现实状态,教学才有方向,才有相应的策略,教师也只有在真正掌握学情的基础上,才能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下来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有的放矢,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2-3]。

课前了解学生,预测学生。

了解学情的基本策略有:第一,谈话。

这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教师在有目的的交谈中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水平,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能够获得第一手材料。

第二,测试。

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测试是了解学生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方法。

第三,沟通。

找机会与学生交流,用感情来维系,走进他们的心里,从而赢得学生的好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以便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里需求.课中观察学生,调整教学策略。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学情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

教师应敏锐的关注学情,把握好方向,灵活变更教学策略,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关注学情的策略有两种,观察和倾听[4]。

课后反思学情,促进专业发展。

在上完一课或一阶段课后,教师要对已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

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他们能力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情是学生学习的晴雨表,学情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与我们的教学丝丝相连[5]。

只有深入研究学情,密切关注学情,准确把握学情,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才能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想境界,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1]吴银银.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学情分析:价值、内涵与方法[J].教育探索,2011,(2):79-80.[2]王飞飞.学生是学情分析的依据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依据[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9):179-179.[3]陈隆升《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基于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个案研究》[J].语文学习,2012,(6):77-77.[4]朱韶红,强美凤.重视学情分析实施有效教学[J].化学教与学,2012,(4):5-7.[5]赵瑞华.基于文本教学的学情分析——以《听听那冷雨(节选)》为例[J].中学语文:下旬,2011,(7):105-1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