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初中政治高效课堂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初中高效课堂已成为越来越多老师共同关心的问题。
在此过程中,很多初中教师从自身做起,与时俱进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初中高效政治课堂的构建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使政治高效课堂不再只是设想,而成为现实。
本文就如何打造初中政治高效课堂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为素质教育全面的落实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高效课堂;构建方法
传统教学中,初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很差,究其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第一,在学生的思维定势里认为政治是“副课”,对政治课程的重要性缺乏清醒的认识;第二,面对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学生没有有效的记忆方法加以应对,自然产生逃避与厌倦心理;第三,封闭的教学环境和单一死板的教学方法,无法激起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与欲望。
鉴于以上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打造初中政治高效课堂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吃透教材,备好课”是打造初中政治高效课堂的前提
课本是教师拟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师应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对课本应该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善于将课本中的政治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在精心的准备下,为课堂教学活动顺利、有效的实施打好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师还应深刻并清醒的意识到,教材是死的,而课堂却是活的。
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既要围绕课本内容来进行,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政治学习的特点,以此来对教材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处理,从而制定适合的、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的教学方案,打破传统政治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将繁琐枯燥的政治理论知识,通过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的传递,以趣味、生动的姿态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的政治
学习更加直观、生动和有趣。
另外,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对课堂中有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进行事先的预见,以此来防止教学活动中的手忙脚乱,而这也要求教师在平时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与修养,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
二、创新导入方法,增加其趣味性
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入教学情境,从而实现自主性学习。
同时,富有趣味色彩的课堂导入,还能够为课堂奠定轻松愉悦的基调,使学生感觉放松,从而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感觉到轻松,进而思维得到异常的活跃,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另外,创新的导入方法,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还能够为学生想象力的展开营造氛围,学生往往会在导入的带领下,心存疑问或憧憬地开始对新知识的学习,从而也会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政治是一门偏重理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善于利用导入,在课堂活动的最初就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期待。
目前,初中政治课堂的导入方法主要有:图片导入、故事导入、视频资料导入、歌曲导入、时事导入、经典案例导入、生活实例导入等。
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多管齐下的促进初中政治教学的时效性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具有绝对的发言权,学生通过“听”来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使课堂秩序井井有条,但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自主探究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政治课堂应在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思考能力,使学生与人协
作与交流的能力也得到有效地提升,从根本上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拓展,促进政治素养的提高。
目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再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而应善于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多管齐下的促进初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进而有效落实初中政治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路。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创新的、多元化的政治学科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合作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分组讨论式教学法、现场采访法、辩论法、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初中政治课堂的实效性,打造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就必须注重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力军作用,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应以身作则,从备好课开始,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与时俱进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进行更新,这样才能为初中政治高效课堂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高效课堂的打造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切忌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参考文献
[1]杨红霞.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J].学周刊,2013(22).
[2]李剑川.如何打造初中政治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