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政府职能重构的目标。
答:随着开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政府职能在很多时间里已经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现在的中国迫切需要对政府职能作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这个时代。
而构建政府职能最主要一点是要有明确的目标。
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看法:首先,要完善各种法律法规。
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执政的核心。
法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管理各种政务的主要依据。
不完善的法制,成旧的法制都会制约政府职能的实现。
就拿金融市场来说,我国进入世界八百强的银行有84个,资本占9%,但利润却占25%,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银行业务是一个暴利行业。
许多银行现在还在实行信用卡“全额罚息”。
不仅影起了消费者的不满,更为严重的后果是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我们的银行监管部门对此无能为力,原因是他们银行有法可依。
不过法律还是70年代制定的,已不再适合当今快速发展的银行业务。
其次,大力引进高学识,高能力的人进入政府管理机构中任职,大胆提拔人才。
一直以来我们政府存在一种按资格,按年龄决定升迁的潜规则。
这就使我们的政府部份存在许多结构老化的现象,也打击了有为青年做大事,做好事,做成事的积极性,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实现。
最后:要重新培养政府的公信力,让政府真正进入到人们心中!政府职能的实行很大程度取决这个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由于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问题,我们政府的公信力变的很差。
比如一些假借集体利益强行征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再比如乱摊派的事情屡见不鲜,还有仗势欺人的事情,一些公务人员服务态度恶劣的现象处处可见。
老百姓都不信任政府了,政府能做成什么大事是不可能的。
试述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
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严治政,依法行政,努力建设廉洁、勤政、规范、务实、高效的政府。
首先,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建设学习型政府。
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念,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做到不迷失方向、不偏离中心;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不断增强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能力,做到指导工作不违背规律、不脱离实际;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复杂矛盾的战术本领,不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建设创新型政府。
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都要有新举措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彻底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克服小富即安、温饱即满的落后意识,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
再次,转换职能、转变作风,建设服务型政府。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做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实现经济管理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管理方式由行政控制型向行政控制和规范服务结合型管理转变;行政职能由全能政府向主要提供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转变。
再其次,依法行政、讲求诚信,建设法治型政府。
继续实施依法治市方略,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最后,廉洁自律、率先垂范,建设廉政型政府。
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切实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把为人之本与为官之道统一在党性原则之下,从点滴小事做起,当好表率,防微杜渐。
第3题(10) 分简述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应该具备的构成要素。
答:(一)要有明确的服务理念(二)要完善约束机制,建立完整正确的评议监督机制政府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三)建立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和现代化服务手段
第4题(10) 分简述政府机构改革动力。
答:(一)经济体制改革(二)政治体制改革(三)社会文化体制的变迁(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五)国际环境的变化
第5题(10) 分衡量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标准是什么?
答:1、行政组织调控能力的百分数2、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百分数3、金融宏观调控能力的百分数
第6题(10) 分简述责任政府的实现途径。
答:(一)转变政府观念(二)理顺体制,将政府及其公务员的责任以政府职能、公务员职责的形式表现出来(三)加强政府公务员良好的政德修养(四)建立有效的政法问责机制
第7题(10) 分简述网络经济时代政府应培养和开发的职能。
答:(一)数字化管理职能(二)培育环境职能(三)扩充教育职能(四)宏观经济预警职能(五)信息安全职能(六)电子政府的延伸职能
第8题(10) 分简述网络时代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
答:1、从被动服从型向主动应对型转变2、从体力操作型向知识智能型转变3、从例行程序到适应复杂多变的形势和不断创新4、从不信任到对话式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