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
Strawberry Gray Mold
草莓灰霉病是目前草莓生产中的重要病害。
我国各草莓栽培地区都有发生,20世纪70年代后发病逐渐加重,特别在南方采果期正值春雨时节,发病更为严重。
草莓灰霉病的发生常造成花及果实腐烂,感病品种的病果率在30%左右,严重的可达60%以上,对草霉产量、品质影响很大。
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以花期侵染为主。
病菌侵染花瓣后呈淡褐色病斑,病斑迅速扩大至全瓣并扩及萼片,萼片发病又扩及幼果。
遇潮湿时发病部位产生霉状物。
生长期果实发病多从花萼包裹处或边缘开始,形成淡褐色、水渍状、稍凹陷的不规则形病斑,随着果实膨大,病斑逐渐扩大,侵染大部分果面。
病果软化并在病部密生灰色霉状物。
果实着色前发病,病部很少形成分生孢子;成熟后发病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叶片发病极少,病斑水渍状,不规则形,褐色,多在叶缘发生,叶背生有灰色霉状物。
病原
无性态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 Ex Fr.,属于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
分生孢子梗丛生,直立,淡色至褐色,280~550μm×12μm~24μm,顶部树状分枝,分枝顶端略膨大,产孢细胞多点芽殖。
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单生、顶生,无色至淡褐色,单胞,大小11 ~15μm。
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4~32℃,萌发适温为13.7~29.5℃,较低温度更有利于草霉灰霉病菌繁殖。
有性态为富氏菌核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 (de Bary ) Fuckel.,一般很少产生,菌核生于腐烂果中,黑色,不规则形。
病菌除危害草莓外,还可侵染茄子、黄瓜、番茄、莴苣、葡萄等多种植物。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其次以菌核在病残体和病株上越冬。
翌年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
病菌以花器侵染为主,可直接侵入,也可从伤口侵入。
在适温条件下,伤口侵入发病速度快且严重。
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及病果间的互相接触引起再侵染。
草莓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不显著。
但一般欧美系统品种属硬果型抗病性较强,而软果型品种较为感病。
温湿度是影响草莓灰霉病发生程度的关键条件。
草莓在促成、半促成栽培环境中生长,持续12~13h低温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和繁殖,不利于草莓的生长,烂果尤为严重。
相对湿度为64%,病果率低于10%;相对湿度在80%以上连续7d,烂果率可高达30%以上。
所以温度适宜时,湿度是导致灰霉病发生的主导因素。
另外,偏施氮肥发病也重。
病害控制
草莓花期长,分期结果不明显,果实采摘的间隔期短。
所以草莓灰霉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花期药剂防治为保证。
1.种植抗病品种如Titan 、戈雷拉、春香等较抗病。
2.清除病残体冬春季认真清园,把枯枝、病叶和杂草集中烧毁。
在北方结合地膜覆盖,不仅可减少越冬菌源,又可减少死秧,增强植株抗性和生长势,缓苗快,病害轻。
3.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调整叶果比,增强通透性,降低小气候湿度。
在多雨的
地区应采用高畦栽培,注意排水。
对易感病的品种,要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注意增施磷、钾肥。
4. 生物防治使用特力克或木霉T5作为颉颃剂,以5×106/ml孢子喷雾防治,防效可达81%左右,与多菌灵防效相当。
5. 药剂防治草莓在露地、促成或半促成栽培条件下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是草莓第1级花序有20%~30%以上开花,第2级花序刚开花时。
有效药剂有:40%施佳乐、65%万霉灵、50%速克灵、50%扑海因、25%灰克等,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药剂防治时,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减缓抗药性的出现。
大棚草莓灰霉病的防治
草莓灰霉病主要侵害果实,对产量影响很大,受害后一般减产20%~40%,严重的减产60%以上。
现将大棚草莓灰霉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分述如下:
一、症状和危害部位
灰霉病是对草莓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生期一般在草莓坐果至果实采收期。
该病主要危害果实,在接近成熟的果实上最易发病,其次是危害花瓣、花萼、果梗、叶片及叶柄。
成熟果实受害后产生油浸状浅褐色小斑点,而后逐渐扩大到整个果实,使果肉腐烂变软,表面密生灰色霉状物。
未成熟的果实发病后,果实上产生淡褐色干枯病斑,而后病果呈干腐状。
花瓣感病后变成黄褐色。
叶、茎、柄受害后,患处呈褐色至深褐色油渍状,发病严重的草莓植株枯死。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在受害植株组织中越冬越夏。
当气温3~18℃时,在高湿条件下,该病易发生。
病原菌孢子广泛飞散于空气中随风和雨水传播,也可随耕作、浇水、农事操作等传播。
在适宜的温度和阴雨连绵天气,浇水量过大,膜下积水,杂草过多,种植密度过大,生长过于繁盛等高湿条件下,最易导致灰霉病发生。
三、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增强草莓的抗病能力,控制灰霉病发生的环境条件,其主要措施是: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全明星和新明星两个品种综合表现较好,适宜推广种植。
其突出特点是抗病、植株紧凑、有利于通风透光、商品果实硬度较大、色泽鲜艳、高产优质。
(2)平衡施肥。
按照草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氮、磷、钾数量按比例进行肥料供应,避免施用氮肥过多。
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在植株迅速生长期每亩追施磷酸二铵20千克,开花结果期每亩追施含三要素复合肥30千克即可。
一般不单施氮素化肥。
(3)高垄栽培。
改变原来平畦种植习惯,定植前把地整成高10厘米、宽25厘米的畦或沟宽30厘米行带,每畦两边各种一行。
高垄栽培改原来的平畦大水漫灌为顺沟小水轻浇,减少浇水量,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降低棚内湿度。
(4)定向栽培。
草莓结果部位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朝向弓背的一面。
栽植时,秧苗弓背朝向宽行一侧,使果穗置于垄沟通风透光条件下,增强抗病能力,同时也有利于田间管理。
(5)地膜覆盖。
采用地膜覆盖,防止果实与土壤接触,避免感染病害;提高地温,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降低果实周围的空气湿度,促使果实正常生长。
(6)严格棚内温、湿度管理。
严格掌握棚室内的温度、湿度是防止草莓灰霉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
草莓进入开花期至果实膨大期,白天温度在20~25℃以上,夜间在8~12℃以上
时,尽量延长放风时间,使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之间。
当外界气温白天在20℃左右夜间不低于8℃时,应昼夜不关闭放风口。
(7)轮作倒茬。
草莓和禾本科作物进行三年以上的轮作,尽量少选或不选择黄瓜、番茄等菜田。
(8)摘除病残果叶。
经常剔除烂果、病残老叶,并将其深埋或烧毁;减少病原菌的再侵染。
(9)其他措施。
适当降低密度,选择透气性好,排灌方便的沙壤土;选用长寿无滴膜等。
2.化学防治
(1)土壤处理。
定植前每亩撒施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6千克,而后耙入土中。
(2)浇水前和降雨后喷药。
空气相对湿度高的条件下要喷药防病。
(3)防治时期与标准。
当草莓进入开花期以后要定点观察,当病果率达到1%时,就要开始用药防治,每7天喷药1次,连喷3~4次。
(4)农药品种。
50%速克灵800倍液,速灭霜1支加水10千克,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的多霉清800倍液,50%的多菌灵600倍液等,也可用百菌清、速克灵烟雾剂或克霉灵粉尘剂等,采用轮换用药的方法可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
实践证明,采取以生态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能使草莓灰霉病得到有效的控制,确保草莓的增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