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烹饪概论第六章中国烹饪文化积淀

烹饪概论第六章中国烹饪文化积淀


第一节
民间节日

5 .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有“接神” 的习俗。家家户户准 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 烧金纸、神马。 此外, 初四不动刀、剪。
第一节
民间节日
• 6 . 正月初五
初五也叫“破五”,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 神的生日。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 全家庆 贺。 关于财神, 民间有很多传说: 宋朝蔡京 赵公明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
第六章 中国烹饪文化积淀
教学内容
一、中国烹饪文化的基本概念
二、中国古代烹饪文献
三、中国烹饪饮食思想
四、中国烹饪饮食器具
五、中国食俗
食俗?
是广大民众从古至今在饮食品的生产与消 费过程中形成的行为传承和风尚,又简称为 食俗。
节日食俗
人生礼俗
社交食俗
日常食俗
其他食俗
教学目标
了解汉族人民的日常食俗,掌握重要的节日食俗和
第一节
民间节日

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 汉代又称“元正”, 晋 代又称“元辰”, 北齐时又称“元春”, 唐代又称 “元朔”。 我国历史上元旦在哪一天也不尽统一。夏代在正 月初一, 商代在十二月初一, 周代在十一月初一, 秦始 皇统一中国后, 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 复到夏历, 以正月初一为元旦, 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 前。辛亥革命后,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 遂将农历 元旦改为春节, 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人生礼俗的内容
《 神异经 》:“东方有树,高五十
丈,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美食 之,令人益寿”。
旧时,寿面要求长三尺,每束须百 根以上,盘成塔形,置以红绿镂纸, 作为寿礼,敬献寿星,必备双份。

人生礼俗的内容 丧葬礼俗
夭折属于凶丧,多简单了结,而寿终正寝属于
吉丧,凡是吉丧则十分看重,大多要举行葬礼和宴会, 不仅祭奠死者,也安慰生者,还有祝愿生者长寿之意。 待客以素菜、素色,以显庄严肃穆。对逝者有时也 摆冥席。
第一节
民间节日
•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始、 “初”的意思;“午”与“五”既同音又通用。所谓 “端午”就是“ 初五”。由于午时艳阳高照,阳光灿 烂,故又名“端阳”; 端午节这天,月、日皆为五, 故 又称“重五”; 端午节用菖蒲避邪, 故又称“蒲节”。 端午节的来源众说纷纭。
• 据说汉代已有人日习俗,至魏晋后更 开始被重视。古人会于人日当天戴上 “人胜”(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 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 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 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后,皇帝会赐 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群臣。
第一节
民间节日
• 9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吃元宵, 挂彩灯, 放焰火, 观灯游玩。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 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是上元之夜 ,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 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 宋朝时, 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 到明代更延长 到十日。
渝吗?” “我愿意!”重在夫妻双方的庄严承诺。
七出三不去
七出是:一是无子,二是淫,三是不顺父母,四是 口多言,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上恶疾。
三不去:是对七出的限制,一是有所取无所归,二 是与更三年丧,三是前贫贱后富贵。

人生礼俗的内容
寿庆礼俗
从寿面、寿桃到寿宴,气氛庄重而热烈,
无不寄托着对生命长久的美好愿望。
第一节
民间节日
• 7 .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送穷‛,这是我国民间一种很 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神。 ‚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 (《图经》)
唐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中第一首云: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第一节
民间节日
马日,古称‚挹肥‛
第一节
民间节日
既充满喜庆气氛,也寄托着亲友们对幼小
生命健康成长的希望和祝福。

人生礼俗的内容
喜蛋
母鸡

人生礼俗的内容

人生礼俗的内容
贾宝玉“抓周”
《红楼梦》第二回里,描写了贾宝玉抓周的情节:
“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
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
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
颂词,冠礼结束后,加冠者到祠堂向长辈施礼。

人生礼俗的内容
成年礼俗
2、笄礼 “笄”即簪子,一种绾头发的装饰物。 笄礼即把头发盘到头顶上梳成发髻,用簪子插住,
表示此女已成年。
韩国冠礼
韩国笄礼

人生礼俗的内容
结婚礼俗
中国人在举行订婚和结婚典礼时都要举办 宴会及相应仪式,以饮食成礼,并祝愿新人早 生儿女、白头偕老。

第一节
民间节日

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 日,即春节。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 小年”, 是过“大年”的预演。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 的祭礼“ 五祭” 之一。 1、除夕
贴对联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鱼、饺子、汤圆、年 糕 除夕拜年, 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
• 8 .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也称“人日”、“ 人胜节”、 “ 七元”。 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 育;若逢阴雨,则有灾。”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 则是吉祥, 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平安。 正月初七这一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 其中 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菜、葱、蒜。
第一节
民间节日
第一节
民间节日
苏东坡《守岁》诗写道:
“ 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 年尤可夸。”
清代诗人赵翼在85 岁高龄时曾作《除 夕》诗: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 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第一节
民间节日
• 2 . 正月初一
拜年 “年”的正式称谓在周朝,正式将“年”字定为岁 首在汉朝。 正月的头一天俗称“三元” ,又称“三朝”、 “元朔” 。又有“上日”、“三朔”、“三始” 等 别称。 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先放“开门炮仗”,爆竹之后, 碎红满地, 称为“满堂红”。

人生礼俗的内容

人生礼俗的内容
北京——不熟的饺子 闽台——三茶天礼 湘楚——无蛋不成婚 摩梭人的走婚制度
食品定情的奇怪婚俗?
玉米棒—非洲刚果农村青年男女的婚恋确定方式
蜜糖水—俄罗斯的传统婚俗
咖啡—欧洲巴尔干半岛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 区的婚俗 送鱼—苏里南一印第安人部落的求婚方式 鸡肉—傣家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确定的食品
婚龄别称
1周年 2周年 3周年 4周年 纸婚 棉布婚 皮革婚 丝婚 10周年 11周年 12周年 13周年 锡婚 钢婚 亚麻布 婚 丽丝婚 35周年 40周年 45周年 50周年 珊瑚婚 红宝石婚 蓝宝石婚 金婚
5周年
6周年 7周年 8周年 9周年
木婚
铁婚 铜或羊 毛婚 电器婚 陶器婚
14周年
15周年 20周年 25周年 30周年
民间节日
• 3 .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 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 家。“归宁” 拜年时先去舅舅、岳父家。
第一节
民间节日
• 4 .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 有些地方俗称“ 赤狗日”, 这 一天不出门, 不宴客。初三又叫“ 小年朝”, 应该祭 祀祖先和诸神, 但不能扫地、起火、打水。 初三日, 有的商店开始营业, 俗称“ 初三开店门”。 初三是俗传“ 老鼠娶亲” 的日子。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第一节
民间节日
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诗云:
‚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
唐代诗人方干诗云:
‚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
目前,花朝节仅存在于中国广西宁 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
第一节
民间节日
• 《红楼梦》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第一节
民间节日
• 三、上巳节
阴历三月初三为上巳节。先秦时, 这个节日 是定于三月的第一个逢巳的日子, 曹魏以后, 把它固 定在三月初三, 不管它是否逢巳。 游戏: ‚流觞‛。 《后汉书·礼仪志》载: “三月上巳, 官民皆挈于 东流水上, 曰洗濯祓( fú) 除去宿垢痰为大挈。‛ 杜甫的《丽人行》写道: “ 三月三日气象新, 长 安水边多丽人。‛
节日食俗?
岁时节令
历史性
全民性
传说性
特点

汉族节日食俗
腊八粥
饺子
年糕
粽子
月饼
汤圆

汉族节日食俗
馓子
雄黄酒
料豆 菊花酒
中 国 传 统 节 与 日 饮 民 食 俗 文 化
第一节
民间节日风俗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 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 诗:“ 四气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 “ 正月 朔日, 谓之元旦, 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 此为之首。”
第一节
民间节日
第一节
民间节日
• 四、清明节
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为寒
食节。 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插柳、寒食 等风俗。汉代定为“ 禁烟节”。 唐代诗人韩翃《寒食》: “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 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第一节
民间节日
每年公历4 月5 日前后, 是我国传统的节日—— 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这时候 ,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 万物欣欣向荣, 使人感到 格外清新明洁, 因而称为清明。 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距很近, 许多地区的人们 往往合二为一, 以清明节来融合两个节日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