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性思维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理性思维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2017·全国卷
《彼岸花开,高考为舟——我看高考》:
这叶扁舟桨无他,正是高考。是高考,让我们将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回眸历史瞬间,考试举才的传统一直绵延于中华大地。自隋朝以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科举制使中华民族由不务“诗书”而成为笃志立学的民族。于是,“金榜题名”成为了多少人魂牵梦萦的理想,“三元及第”又承载了多少读书人朴素的祝福。
教师姓名
XXX
单位名称
XXXX中学
填写时间
2020年9月29日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高三、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理性思维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难点名称
1.掌握思辨类作文的审题方法。
2.懂得用一分为二、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与写作,让作文闪耀理性思辨的光辉。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学生对思辨的概念不清晰,对思辨类作文的材料内容辨别难,审题和习作都是难点。
(2)原因与结果
作文材料中,构成话题或标题的各要素直接存在因果关系,一个因素表原因,一个因素表结果,由原因的因素导致结果的因素。也有表示互为因果的。
2007·四川卷
请以“一步与一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 2.不少于800字。
【解析】一步与一生,这两个因素存在着因果关系。“一步”是原因,而“一生”是结果,“一步”虽小,却关系到人的“一生”。选择怎样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直接决定了你将来收获迥异的“一生”。这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2、考情分析和思辨类作文类型(见微课)
不少高考作文题目或多或少涉及人、事、物之间的思辨关系,又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分析,既关注思维广度,又关注思维深度。
根据高考作文材料类型,思辨性作文材料又可以分为关系型作文材料、哲理型作文材料。
3、思辨类作文的审题立意
思辨性作文材料的审题,需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
写作要求:①材料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②要求体现文采。③题目自拟。④不得抄袭。
题目分析:
江苏作文材料颇具诗意又富含哲理,材料中不仅是“水的灵动”与“山的沉稳”存在辩证关系,而且水和山本身也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水“灵动“而能保持”一片蔚蓝“,由山”沉稳“却”一年四季变幻出不同的景色“。前者的辩证关系是水(也可以指性格像水一样的人)与山(也可以指性格像山一样的人)互补、相反相成;后者的辩证关系是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总之,宏观关系(水与山)中又有微观关系(水自身的变与不变、山自身的变与不变)。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高三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仍较弱,缺少全面、发展、联系的眼光。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教师讲解了解思辨的概念以及思辨类作文的分类。
2.通过讨论及探究,让学生在审题和写作中提升理性思辨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中的思辨性表现在哪里?
四、思辨性作文的写作
思辨性作文材料本身体现较强的思辨性,审题时需辨清其逻辑关系,可尝试用一分为二(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写作行文。
(1)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如2009江苏高考作文要求以“品味时尚”为题作文。你如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优秀作文《品味时尚》:
品味时尚,我们感受到了时代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了一个新事物的清新之气。君不见,当曼妙古典的长裙退出历史,简便轻捷的衣物随之成为时尚,这不仅仅反映了衣着的变迁,更象征着旧的陈腐气息的结束,宣告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时尚,往往是时代向前发展的产物,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其特有的时代精神。譬如,透过网络文学,我们感知着体会着网络在这个时代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时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新时代的大门。品味时尚,就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
(光明和阴影)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何为思辨?
所谓思辨是指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
辩证思维的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
示例: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急湍的细流汇成了湖。——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然而,时尚并非十全十美,它如同一枝娇艳的玫时尚应有开放心态,然后指出时尚并非十全十美。既谈到优长,也谈到不足,显得客观辩证。这就是“一分为二”。
(2)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问题时,就要注意彼此之间的联系。
(三)条件与结果
就是作文材料中,构成话题或标题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条件关系,某一条件导致某一结果,也有可能几个要素互为条件。
2006·江苏卷
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审题: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句话是鼓励人们要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不走寻常路。社会需要创新,时代发展更需要创新精神。
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为什么就无路可走了呢?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每天躺在温柔乡里乐不思蜀,消极的从众心理,是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绊脚石。
审题小结:
1.审清题目,梳理材料内容,找出一组关系词,理性思考其逻辑关系。2.适当延伸,联想拓展,感悟人生、生命成长哲理。
(一)对立与统一
(二)原因与结果
(三)条件与结果
(四)主要与次要
(五)整体与部分等
主要分析
(一)对立与统一
就是作文材料中,构成话题或标题的各要素表面上看是对立的矛盾的,但本质上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2004·江苏卷: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