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约翰·杜威是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创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因此他被誉称为“实用主义巨人”。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915年,他24岁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修教育行政,杜威是他的指导教授。

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得意门生,全面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

回国后,他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开展了平民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

通过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进一步分析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凸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一、学校与社会
对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杜威的观点有两方面:一是从学校组织形式看,他认为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

二是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

杜威认为,学校教育社会功能,首先是改良调节功能。

其次,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延续功能;最后学校教育的培养功能。

杜威从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现状出发,分析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其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想。

陶行知对杜威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翻半个跟头”,提出“社会即学校”,他指的学校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专门学校;其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场所。

陶行知对“社会即学校”的定义是为了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寻找普及大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陶行知认为,学校的组织形式应该是:(1)联系社会生活的学校。

(2)改造社会的中心。

陶行知又从拯救中国人民民族出发阐述了学校教育的功能。

他认为: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

②学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

二、教育与生活
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

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生活离不开教育。

二是生长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长。

教育的历史就是生长过程。

三是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

它是一个连续不断改造的过程。

陶行知在教育与生活的问题上又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又“翻了半个跟头”,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人民大众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基础之上,并服务于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平等和解放,其内含十分丰富。

概括起来有三层意思:①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

②教育又促进生活之变化。

③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克服了长期以来教育脱离人民大众,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把教育与生活真正熔为一炉,促进教育改造生活,改造自然和社会,实现富民强国。

三、教育与学生
杜威认为,学校教育必须简化和整理所要儿童发展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儿童任其自然可能的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环境,促进儿童发展。

为了促进发展,他强调:(1)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 (2)教育过程要能唤起儿童的
思维。

陶行知在教育与学生问题的论述上,根据中国国情有了创新。

他认为必须处理好三层关系:①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

②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

③重视近期发展和终生发展。

在如何促进儿童发展的措施上,陶行知又发展了杜威的思想。

(1)从儿童为中心到“六大解放”。

(2)从思维到创造。

不仅要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创造,解放儿童创造力。

四、教育与知识
杜威认为知识就是经验,从杜威的著作中不难看出杜威十分强调学生的直接知识的获得。

主要表现:(1)倡导“从做中学”,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2)确立新的课程观。

课程教材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且随知识的发展而发展。

陶行知在教育与知识问题上发展了杜威的思想。

首先,他并不是照搬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思想,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其次,陶行知对课程教材的建设上不仅强调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贴紧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且他从培养合格的民主人才出发,对构建具有中国国情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探索。

教材选编要以社会和学生生活为中心,做到从丰富中求精华,从生活中求活的教材。

五、教师与学生
“虚心学习、集思广益”,“平等待人、共同长进”等民主作风,真正做民主教育的教师;对教师与学生这问题。

杜威的观点有这三点:(1)必须站在儿童立场上,以儿童为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坚决克服传统学校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抑制过多的现象。

(2)教师不应该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

(3)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陶行知对这问题的论述比杜威又有新的发展。

他认为教师必须做到:①树立“平等待人、共同长进”等民主作风,真正做民主教育的教师;②学会“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做民众之公仆;③教师与学生共创造,学生教师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师生双方共同向创造生活迈进。

综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三点结论:(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在世界范围产生广泛而影响深刻的西方教育思想。

我们通过分析,初步可以发现杜威以教育家所特有的洞察力和哲人的智慧,根据美国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批判了以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为主体的传统教育思想,提出了教育要合乎社会生活等许多积极的主张,探索了西方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实现了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杜威的对教育的许多论述,现在看来,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借鉴作用。

因此,我们有目的地学习杜威教育思想,对推动当前素质教育的深化是十分裨益的。

(2)陶行知先生为了探索中国人民教育事业,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在全面学习把握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扬弃。

陶行知吸收了杜威教育思想的精华,发展和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

因此,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最佳融合,它既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和现实性。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简明、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当时社会与教育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理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
强大的生命力。

(3)不管是学习杜威教育思想,还是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不能孤立静止地学习,必须与时俱进地学习。

我们必须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现状出发,把历史的杜威和陶行知当代化,学习他们的观点思想和方法,解决当前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把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中那些对当前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指导意义的理论资源凸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