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峡库区环境问题

三峡库区环境问题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201011452201 工艺1102 毕亚辉摘要: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尤其是水环境安全问题日显凸出。

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不但将危害库区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将阻碍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水环境正文:2011年的南方干旱,再次将三峡大坝这项浩大工程推上了风口浪尖。

随着大坝的完工,并开始产生经济效益时。

三峡库区的的环境问题开始慢慢显现,国人乃至国外人士,都对三峡工程的设计、建造的必要产生疑问。

2008年中国网刊露,"水华"现象已成为三峡库区最主要的水环境问题,三峡工程对水质的影响是生态与环境评价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库区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10亿t,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入江,造成局部污染。

根据监测结果,三峡库区段总体水质良好,但城市江段岸边污染严重。

其中重庆市区的岸边污染最严重,其次是万县市、涪陵市和长寿县城关镇江段。

主要污染物为发挥性酚、总磷、总氮、石油类、BOD、COD、悬浮物、总汞、硫化物、氧化物、六价格和砷等。

由于蓄水后流速变缓,受流速、温度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库区部分支流的局部水域富营养化趋势明显并发生“水华”。

“水华”现象的出现已经成为三峡库区最主要的水环境问题。

面对以上的现象,近年来,库区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新建了4个自然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余km2,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

但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环保工作尚面临几个主要问题。

⑴水污染严重据1999 年长江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重庆段17个监测断面水质级别中,二类水体仅占5.9%,三类水体占17.6%,四类水体占70.6%,五类水体占5.9%。

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重庆段大肠菌群、非离子氨、COD 等10 项指标超标。

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更为严重,56% 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个三峡库区城市江段中,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为28.97km,宽2~150m,重庆江段污染带最长,为5.73 km ,占库区污染带总长的74.7%。

⑵生活垃圾量大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743.62万t,危险废物39.5万t,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达3000多万t,综合利用率约为43%。

按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产生生活垃圾量1kg/d计算,三峡库区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178万t/a。

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无害化率仅为7.1%。

各种废弃物散乱堆放,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冲刷下,大量的污染物汇入江河,造成三峡水库严重的水污染,是导致三峡库区水体大肠菌群全面超标和干流丰水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⑶船舶污染日趋严重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 万t,其中入江约8000t,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800 万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约近40万t,排放COD约600t,石油类100余t。

⑷森林覆盖率低,城市人均绿地少多年来破坏性垦荒、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和新城区开发建设,对原有森林植被破坏相当严重,导致库区森林覆盖率大幅度减少,仅为22.3%。

库区两岸的多数区县森林覆盖率仅7.5%~13.6%。

且林种结构不尽合理,成熟林、特种林、经济林比例低,中幼林所占比重极大,涪陵、丰都、奉节等地中幼林比例甚至高达90% 以上,基本无成熟林。

库区森林群落结构简单、功能失调,植被处于逆向演替趋势,由森林向灌丛—草坡—裸岩方向退化。

⑸生态失衡严重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指标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据统计,三峡库区动植物资源约6500多种,约占全国动植物种类总数的20%,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8种和6种,二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35种和22种,三峡库区还有丰富的第三纪孑遗植物。

但由于森林覆盖率很低,海拔1000m 以下原始森林残存无几,导致林麝、豹猫和猛禽数量明显下降,虎豹在库区已濒临绝迹。

水生物种,如国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白鳍豚、长江鲟等,二级保护水生动物等,都面临三峡水库建成后造成生态结构变迁和生存环境破坏的严峻形势。

这一形势直接威胁其生存,而加速濒危。

⑹水土流失严重三峡库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是全国地质灾害发生严重的地区之一。

据移民部门2000年的复查数据表明,三峡库区大小地质灾害点2 万余处,其中前缘在淹没线175m 以下的崩滑体1302 处, 体积达333400 万m3,具有不同程度危险性和潜在危险性的区域有1133处,占崩滑体总数的87%。

因崩滑体影响决定搬迁的村庄405 个、城镇60 座。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严重,年流入江河的泥沙总量达1亿t以上,这必然加重三峡水库水体泥沙的含量。

⑺生态环境的污染已从城市向农村蔓延农村急速扩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无序发展,加剧了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村的蔓延。

酸雨范围明显向远郊县扩展,pH 值4.5 等值线区域几乎已覆盖整个库区。

有90% 以上的地区为酸性降水区,多年酸雨频率为60%~90%,酸雨pH值多年均值在4.3左右。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粗放型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恶化,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境管理薄弱等等。

这些问题正随着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序幕拉开而逐步解决。

如,长江流域(重点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流域(重点是小浪底及以上地区)列入“十五”水污染治理重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及治理沙土流失工程;重庆市实施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青山绿水”工程和主城区为重点的“山水园林城市”工程;1990 年以来国外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代表6000余人次来重庆市进行环保考察和交流,重庆市已被列为中国环境合作示范城市,并获得世界银行环保贷款。

三峡库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早在1994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里,已明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重要指导方针。

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效益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整个长江上游的经济发展,同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用水、农田灌溉、防洪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有着决定性作用,从而使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国甚至世界的关注。

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依照库区的区情,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①统筹规划、综合决策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一,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

在进行区域开发、资源开发以及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时,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生态建设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来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②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结合工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采取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浓度的措施,加快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进度。

通过取缔、关停重污染源。

推行清洁生产;禁止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库区,以防新的污染。

同时,还可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并定期公布各控制断面监测结果,严格其目标考核。

其次,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控制面源污染的关键在于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农药与化肥的产品质量及利用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等。

③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新县城三峡库区全迁的县城有5座:重庆市的云阳、开县、奉节、丰都和湖北的秭归。

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结合移民搬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其一,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使城市规划与流域规划相结合,加强上下游全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其二,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

把城市分为若干个片区,区间用绿化带隔开,可对减轻城市大气、噪声、热污染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还应配套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合理分布城区公共绿地。

④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首先,针对三峡库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优选适合环境要求和经济能力的污水处理工艺。

库区各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坚持大中小微结合,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

其次,生活垃圾的治理也应坚持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选择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并对淹没区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

第三,生态建设也要不断增加科技含量,确保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

⑤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益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污染成本的方法来消减污染。

从而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又能为政府进行库区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

库区环境污染之所以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未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

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库区控制环境污染的根本思路。

另外还应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环境经济政策,强化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处理收费制度。

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三峡库区目前环境污染严重,需建设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多,环保市场容量大,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发展环保产业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增强三峡库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还可为环保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产业依托。

⑦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抓紧制定和完善三峡库区有针对性的法规和技术规定。

二是要建立健全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度。

三是要严肃查处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

结语: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

三峡工程的建成,对我国特别是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深远影响。

但现在还不是摆庆功宴的时候,要让三峡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把它们负面影响缩到最小,还有不少工作要做,诸如河床淤积、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移民安置、库区上游防洪等问题,都应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制订治理方案,逐步实施,确保这一世纪工程的长治久安,永远造福人民,泽及子孙。

三峡是全国人民的三峡,希望主持三峡工程的负责人,一如既往虚心听取社会各界不同乃至逆耳的声音,积极慎重处理好三峡遗留的问题,不留重大后患。

则三峡幸甚,长江幸甚,全国人民幸甚。

参考文献:中国网/news/txt/2008-04/30/content_15043687.htm 百度知道天涯社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