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三峡库区经济格局与发展

浅析三峡库区经济格局与发展

浅析三峡库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学生姓名:谭喆学号: 2011812031 专业:经济学班级: 2011级经济学一班2012年11月24日目录摘要 (1)第1章绪论 (2)1.1 导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论文研究的目的 (2)1.1.2论文研究的意义 (2)1.2 论文的理论基础 (3)第2章三峡库区发展条件和发展现状 (4)2.1 三峡库区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4)2.1.1地理环境 (4)2.1.2经济状况 (4)第3章三峡库区经济规划和产业结构 (5)3.1 三峡库区的城镇化 (5)3.2 三峡库区的产业结构 (6)第4章三峡库区的发展建议 (7)第5章结语 (8)参考文献 (9)摘要库区经济是一种小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因此也就具备了区域经济所具有的一般特点,有着与一般区域经济相似的发展特征。

以三峡库区为例,依据比较详实的资料,从其经济规划、城镇化、产业结构发展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特征和问题,旨在进一步整合库区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为库区制定具针对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到目前为止,三峡库区的经济已经得到较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成绩斐然。

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在扩大,产业结构层次低、效益低、外贸投资环境差的问题仍然突出,与此同时带来的生态威胁也十分严重。

因此对三峡库区经济发展进行客观评估是很必要的。

关键词:三峡库区城镇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第1章绪论1.1引言1.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屏障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我国重要的电力供应基地和内河航运干线地区,在促进长江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和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目前,三峡工程建设已经实现初期蓄水、永久船闸通航、首批机组发电三大目标,三峡库区已经完成二期移民任务。

但是,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

为了建设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平台、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和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逐步形成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局面,把三峡库区建成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的地区。

结合产业空间布局和移民安置,推进库区城镇化进程,提高库区城镇化水平。

因此,对现状有清晰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完成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稳步发展的目标。

论文研究的目的也正是为完成这样的目标做准备。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根据资料和分析,通过具体的区域发展过程培养区域活力,寻求区域经济增长点,增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那种为了发展而发展的发展,不顾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必将在社会实践中被淘汰。

长江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库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与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同样引人关注。

三峡库区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库区百万移民的生计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因此做好了经济规划,调整好产业结构不仅对于该地区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促进周围地区更好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

11.2论文的理论依据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1]。

区域发展(regional development)一班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具体来讲,是指以特定的空间区域作为发展对象,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为实现既定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采取适当的综合发展方式、测了手段以及区域政策,综合搞笑利用区域内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最终获得包括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生态环境效益在内的最佳综合效益,走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

[2]区域发展战略模式是际遇对区域的主导优势,区域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区域进一步发展的条件、际遇、潜力与挑战等问题的分析判断,采用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系统集成方法反复仿真模拟、人机互话,概括提炼出来的解决区域特定问题有机结合范式。

因此,区域发展战略模式相应地决定了不同地区、资源、市场与区位等主导优势综合开发的先后顺序和开发强度。

[3]1[1]倪瑛.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发展问题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1):51-55.[2]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 1-3[3]哈维·阿姆斯特朗吉姆·泰勒.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 27第2章2.1 三峡库区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2.1.1地理环境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地理位置为东经106°00′~111°50′、北纬29°16′~31°25′,东起湖北省宜昌,西迄重庆江津区。

三峡库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缘,总体地势西高东低,主要地貌类型有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坝。

库区天然河川径流量多年平均为405.6亿m3,径流系数为0.56。

库区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年相对湿度为70%-80%,年雾日达30~40d,日照时数仅1300~1700h,年平均降水量1140-1200mm,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植被类型主要有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山地灌木和经济林木等。

三峡库区是长江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湖北省和重庆市的20个县(区)。

库区城镇主要分布在干流两岸洪水位以上地区,形成高差几十米甚至百余米的山城。

2.12经济状况库区工业基础薄弱,设备陈旧,以食品、轻纺等民用工业为主。

耕地多分布在长江干、支流两岸,大部分是坡耕地和梯田。

库区交通以水路和公路运输并重,干流终年可行驶1500t的机动船,货运总量约占总运量的一半。

自1993 年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 库区进入了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 库区GDP 和人均GDP 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 产业结构也出现了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良好趋势; 库区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总体而言, 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4]2000—2008年间,三峡库区经济总量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526.79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1834.0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7%。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有一定程度改观。

库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减少11.8%;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体呈持续上升态势,增加约10%,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呈徘徊态势,出现多次反复,由2000年的33.4%略微升至2008年的35.4%。

22[4]尹锴,朱亮,王强,袁超.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3)20-22总体而言,三峡库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现象较为严重,这是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没有得到第一、二产业的有力支撑,未来库区应将稳定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和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5]3资料显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加快三峡库区4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

一是库区具有丰富的水能、特色农业、旅游、天然气、磷矿、岩盐等资源,有利于发展特色产业。

二是库区劳动力充足,成本低廉,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是对外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有利于库区进一步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辐射和转移。

四是随著国家、各省市对库区发展的扶持和和支援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利于增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

第3章3.1三峡库区的城镇化一个或数个城镇的健康发展,将有效带动城镇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进步,而城镇运营模式的选择,又是城镇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对于三峡库区而言,城镇运营模式的正确选择,对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尤为重要。

本段将在分析三峡库区城镇的现状基础上,根据资本深化收益递减等经济规律,研究可供选择的城镇运营模式,同时就每个模式的特点、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讨论,最后指出库区城镇运营需要解决的若于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已经呈献出不均衡的态势,而一个地区内部也同样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

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期存在时区域经济部平衡发展的一班特征。

[6]以城镇化为例《中国城镇发展十五规划》的数据显示,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约为37%,中部地区约为30%,西部地区为24%。

库区地理在重庆市不均衡的发展中,三峡库区更是处于落后状态。

而库区的环境相对封闭,农耕条件[5]郭振杰.三峡库区城镇运营模式选择分析.重庆大学学报,2011(9)27-29[6]金相郁.中国区域经济部平衡与协调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39差,同时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因此,如何发展库区的经济和社会,是一个严峻课题。

通过合理模式运营库区城镇,加快库区地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就是减少地区发展落差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国家、地方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措施,在技术创新上可以利用模仿技术创新优势[7],达到健康发展的目的。

城镇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库区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更应该致力于独特运营模式的构建,在运营中发挥城镇的集聚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农业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在库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核心作用。

首先,为了满足库区城镇在因地制宜选择具体模式进行运营基础上,形成整体运营的态势,需要探讨形成以库区城镇联动发展为目标的管理协调机制。

这种机制应是带有行政色彩的管理机构,使城镇的发展能够服从地区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部署。

其次,为最大可能地发挥库区城镇的积极性,应致力形成能够达到求同存异的某种形式的联合体。

这种联合体是以库区城镇为核心的非政府机构,能够充分表达城镇的意愿,协调解决城镇的发展中的摩擦和矛盾,共享资源,整体推进。

53.2三峡库区的产业结构我们可以用前面引用的资料看到,三峡库区属于西部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带,而长期以来的政策支持,并未改变三峡库区经济谷地的劣势,经济落后、失业率高、贫困问题成为制约库区和谐发展的巨大障碍。

因此,对三峡库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进行探讨,验证库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匹配程度,对于优化库区产业结构,解决库区移民就业,改善二元经济局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是地区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占当期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代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

就三峡库区2000—2008年产业结构变动表[8]来看,对于三峡库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演进趋势,,三峡库区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表明,该地区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

总体而言,三峡库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现象较为严重,这是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没有得到第一、二产业的支撑。

因此我们着重应该将发展目光倾向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