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三峡库区某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

浅谈三峡库区某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

嗣囵 霉圃丽2012 NO .19 。 dPmducls 

莉 面 息麟 

冯华 

(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重庆400039) 

萼: 着三峡水利工程的逐步实施,淹没区移民及新城镇建设等工程活动进行,以滑坡为主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介绍了三峡 库区某滑坡治

理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三峡库区;滑坡;分析;治理 

中图分类号:X947 

1滑坡基本情况 

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后,滑坡将可能成 

为 峡库区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库水位下 

降和暴雨是导致滑坡的主要因素。重庆段l_峡 

库区某滑坡体为崩坡堆积层滑坡,滑坡体后缘 

位于基岩陡坎下,高程260m,,其纵向长度 

540m,前缘及后缘宽度分别为264m、142m,滑 

坡面积0.121kmz一般厚约15~17m,最大厚约 

28.7m,平均厚度18.5m,滑坡体积1 123xl&m 。 

2滑坡特征及地质条件 

2.1滑坡形态特征 

该滑坡地势总体上星上陡中缓下陡折线形,向 

西倾向长江。滑坡发育多级缓坡平台,总体呈二 

级分布,一级平台高程在95~120m之间,二级平 

台高程在200~240m之间;以高程75m为界,向 

上至后壁坡角25。左右,后壁以上坡体坡角一般 

大于30 ̄,往下至江边则比较平缓,坡角仅4。左 

右。 

滑坡微地貌特征发育,在后缘形成5~15m 

基岩陡壁,与整个坡体后缘一起形成马蹄状大 

圈椅地貌,其延伸方向与坡向大体垂直;基岩节 

理面光滑,可见明显擦痕,擦痕产状SW260 ̄左 

右,与主滑方向大体一致;北侧由于差异运动形 

成两级带状滑坡侧壁,分别构成主滑坡和次级 

滑坡北边界,显示坡体曾发生过整体滑动;滑坡 文献标识码:A 

体后缘由于滑移作用形成封闭洼地,成为后缘 

坡体雨水人渗的有效通道。 

2.2滑坡物质组成与结构 

滑坡主要是由第四系崩滑(Q )、洪积、 

(D )、堆积层组成。滑面位于中强风化基岩顶 

面及附近,上陡下缓,上部平均坡角25o左右,下 

部仅2。—4P。滑带的组成物质为基岩面以上粉质 

粘土夹碎石,或含粘土碎石,碎石含量由20% 

60%不等。滑带内碎石呈次圆状,具弱定向排列, 

滑带土线性擦痕明显,粘土矿物具定向排列。根 

据勘查钻探、槽探资料揭露,滑带厚度从0_2 ̄ 

4.4m不等,总体上下薄,中部较厚,北薄南厚,埋 

深也由浅而深,最大埋深为25.65m。 

2_3滑坡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根据勘查提供的力学参数可知:滑体的c= 

63~120kPa,妒=3O。 ̄60。,局部夹有软弱层。滑带 

天然状态下物理力学参数为C=35kPa,变异系 

数为0.402; =16o,变异系数为0.298。内聚力值 

在次级滑坡后缘取残余强度,统计结果显示,饱 

和抗剪强度为天然状态的8o%左右。 

2.4滑坡水文地质 

滑坡内裂隙水赋存于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 

和上统遂宁组长石细粒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 

质泥岩中,裂隙水不发育。孔隙水赋存于滑坡堆 

积体中,滑坡体较陡,汇水条件好,地下水位在 旱雨季变化明显,区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 

水类型为HCO—Ca型,pH=7.3,对砼无腐蚀 

性。 

2.5滑坡变形破坏及危害特征 

该滑坡变形破坏形式为主滑体按其主滑 

方向向长江整体滑移,次级滑体按其主滑方 

向向北门沟侧滑移。次级滑坡处于不稳定状 

态和变形位移过程中,特别是多年以来,多次 

出现滑移,在其后缘形成后壁陡坎。该滑坡一 

旦发生变形破坏,将危及滑坡体上的居民、城 

市基础设施、交通干线公路及通讯设施的安 

全等,后果严重。 

3滑坡稳定性评价 

3.1滑坡主滑方向的确定 

根据钻孑L资料和物探资料%绘出基岩顶面 

等高线图如图l所示。 

处置能力以及整体协同能力,确保电力通信 

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4.2立足技术基础,强化运检 

4.2.1、通信运维 

通信运行工作通过通信中心站各种网管 

系统,管理运行国家电网、华中电网一、二级 

干线通信电路和重庆电力通信主干电路,对 

整个重庆电网的通信系统实行连续24小时 

的运行监控。确保通信系统的电路运行率、数 

据通信业务通道可用率、电网保护、安控通道 

可用率等指标全部达标,确保国家重大节庆、 

电网重要时段、公司重大活动时通信系统的 

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实行运维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作业,建立 

与完善通信专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制 

度体系主要有安全管理、运行管理、岗位服务 

职责、通信调度管理制度和岗位培训等制度。 

编制九大通信系统应急处置方案,进一步完 

善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急处置预案的针对 

性、可操作性。编制主干通信系统现场作业规 

范,加大了现场反违章督查力度,严肃查处违 

章行为,全员提升反违章能力。 

4.2.2、信息运维技术手段 

一48一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初步打造了信息系统”大运行”平台。建 

立了”81186”信息运行调度监控中心,初步实 

现对全公司信息化资源统一监控、管理、调 

度,体现了扁平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特色。配 

备9名专职值班人员,实行7 ̄24小时值班 

制,承担了重庆市电力公司信息广域网络、机 

房、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管控,衔接上级监控 

中心,指挥、协调各单位信息运维的工作,实 

现了信息系统统一监控、统一指挥;通过IMS 

系统监控、追踪各业务系统深化应用指标,实 

行日通报、周对比、月分析制度,为业务部门 

和信息化管理部门提升实用化水平提供数据 

支撑,巩固了SG186工程的建设成果,在信息 

系统故障处理的及时性有一定的保障,有一 

定的系统可控能力。 

4_3创新管理模式,优质服务 

建立统一信息服务热线。将公司电话报 

修服务热线82222整合进80186,实现统一的 

信息通信服务热线。 

以“80186”统一信息服务热线电话为平 

台,面向市公司不同地区约27000用户提供 

SG186系统应用支持服务和通信报务热线集 

约化统一管理,实现了公司信息服务热线集 约化统一管理。具有回访、评价机制,对关键 

环节有记录、有跟踪、有反馈,努力通过优质 

服务闭环管理,持续提升服务质量。 

结语 

201 1年,公司通信运维工作通过”四化三 

协同”建设,划分为通信运维工作监控、检修 

及运行;圆满完成国网公司信息系统调运体 

系试点建设,在公司信息运维部建成以调控 

中心为主体的调度运行、客户服务、检修维护 

协同工作的“一部三中心”的信息运维体系。 

事实证明,实施电力系统信息通信专业融合, 

有利于促进专业之间的工作协同和资源配 

置,不仅是电网企业建设综合信息网络的客 

观需要,也是加快信息通信专业集约化、精益 

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羿卫.无障碍设计信息通信过程的有效 

性2008(5). 

『21胡完泽.贵州电网信息通信专业冰灾后的 

反思和对策,2008(9). 

【3降羿卫.无障碍设计信息通信过程的有效 

性2008(5). 

[4】胡宪泽.贵州电网信息通信专业冰灾后的 

反思和对策,2008(9).

 信息技术 

图1滑坡基岩顶面等深线图 

该滑坡早期与南部坡体一起发生过整体滑 

动变形,后期受北门沟深切,与南部坡体分割开 

来,形成独立的滑坡体。如前所述,滑坡两侧坡 

体在后缘形成连续整体圈椅状地貌,坡体南北 

两侧基岩间断出露,基岩最大埋深位于整个滑 

坡体中间部位,滑坡处于基岩滑床凹槽北侧,由 

基岩等深线图可以证实;在坡体前缘部位,出现 

成层状钙质胶结碎裂岩体及岩体褶曲揉皱现 

象,岩体产状在小范围内急剧变化,与外围岩层 

明显不连续,说明在上覆土体推动作用下遭受 

过强烈挤压。 综上所述,该滑坡与南部坡体共同滑动时 

的主体滑动方向呈近东西向,直接面对长江;根 

据对勘查资料及参数进一部分析,经过早期滑 

动变形后,滑坡体积聚势能已部分释放,同时由 

于受北门沟深切及二级平台临空面影响,后缘 

坡体包括次级滑坡有沿SW217。(此方向与基岩 

等深线基本垂直)方向剪出的趋势及变形迹象, 

其与主滑方向呈近40 ̄夹角,IV0V 线为北门沟 

滑坡后缘坡体滑移的滑动方向。 

3.2滑坡体物理力学性质 

滑体体物理力学性质见表1 

33滑坡稳定性分析 

稳定性分析以库水位的影响为主要计算工 

况,暴雨为辅,采用一般条分法、毕肖甫法、规范 

传递系数法计算稳定性系数,见表2 

3.4敏感性分析 

根据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该滑坡沿I—I 、 

Ⅱ一Ⅱ 剖面线滑动的稳定性安全系数较大,即 

使是库区水位回水至135m和175高程,仍然是 

稳定的,当然,这样的计算结果是在未考虑库 

区回水对库岸剥蚀的作用,但仍可说明该滑坡 

将来即使滑动,沿I—I 、Ⅱ一Ⅱ 剖面线方向滑动 

的可能性要小于Ⅲ一Ⅲ 、Ⅳ一Ⅳ倍4面线方向。 

该滑坡沿Ⅳ一Ⅳ 剖面线滑动的稳定性安全 

系数主要受库区水位回水至175m高程的影 

响,并且在库水位的影响下,滑体处于临界状 

态,在库水位和暴雨共同作用下,滑体将失稳。 

综上所述,库水及暴雨是影响滑坡稳定的主导 

因素。 

3.5稳定性综合评价 

(1)次级滑坡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正在活 

动变形。 

(2)滑坡整体在目前天然状态下是基本稳 

定的。 

(3)在“135m库水+自重+暴雨”工况下处 

于临界状态。 

(4)在“175m库水+自重+暴雨”工况下处 

于失稳状态。 

4滑坡治理方案 

4.1治理工程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4.1.1治理设计目标 

滑坡治理设计的目标是在三峡水库蓄水 

运营时,确保175m高程以上滑体长期稳定,保 

证人民生命财产及城镇基础设施安全。尽量减 

少库区水位对175m高程以下的滑坡体的冲刷 

剥蚀作用,使其不发生大规模的滑移,确保三 

峡水库的安全运营及水,陆交通的有序进行, 

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4.1.2设计原则 

滑坡治理工程设计必须安全可靠,杜绝危 

及建筑及基础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滑坡治理 

工程应与滑坡体上的交通、城建和环保相适 : 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应、尽可能保护改善滑坡体区内原有的自然环 

境条件。滑坡治理工程有针对性地采取分段治 

理,逐段稳固的治理方案。滑坡治理采用以抗滑 

支挡为主,辅以地表排水及回填深沟相结合的 

防治手段。 4.2设计标准与安全系数 

(1)治理工程级别为Ⅱ级 

(2)设计工况:自重+库水位自175m回落至 

145m (3)设计安全系数Ks=1.05 

(4)校核工况:“自重+库水位自175m回落至 

145m+J ̄震”和“自重+暴雨+地震” 

(5)校核安全系数Ks=1.05 治理工程为永久性工程,安全营运年限 

按不少于5O年的标准进行设计 

4_3治理工程布置 

本治理工程以确保Ⅲ号剖面附近的小型浅 

层滑坡体的稳定及滑坡体175高程以上的人民 

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治理目标,主要治理措施为 

抗滑桩和截排水,辅助以对天然陡坎削坡、现有 

浆砌石陡坎修复及生物治坡等措施,以达到预 

期的治理目标。 

(1)对于Ⅲ号剖面附近的小型浅层滑坡体, 

在其200m高程左右设置一排锚拉抗滑桩,桩截 

面2,5x3.5m,间距5m,桩长14,-30m,桩排纵轴方 

向为105。30 f与Ⅲ号剖面线垂直),桩截面的纵 

轴方向与Ⅲ号剖面线平行,预应力锚索布置在 

桩截面纵轴方向上且距桩顶1,0m,预应力锚索 

设计抗拉力为2000kN,共布置抗滑桩15根。 

(2)在滑坡体175高程以上需要保护的人 

民生命财产安全主要集中在175m库水位线上 的西北角,为确保其安全,在其下的172m高程 

平台上布置一排抗滑桩,桩截面根据受力情况 

不同分15m×2m和2mx3m两种,间距6m,桩长 

28m--42m,桩排纵轴方向为153。和121 ̄,桩截面 

的纵轴方向与滑坡体主滑方向217。平行,共布 

置抗滑桩17根。 (3)为减少降雨和地表水对滑坡体的影响, 

在滑坡体内外设置地表截排水沟。截排水沟总 

长度805m。 

(4)在140~175m高程问进行陡坎削坡,坡 

面用浆砌石护坡;对现有的陡坎浆砌石挡墙进 

行修补。对北门沟两侧的178m高程之下的土层 

采用浆砌石护坡。削坡工程量9.36x103m3,浆砌 

石护坡工程量4.597x103m 。 

5监测结果 

抗滑桩受力监测结果是:土压力盒测定的 

土压力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钢筋计应力逐渐 

增大。这与实际施工情况是相符的。在抗滑桩施 

工时,因滑体有向下滑动的趋势,故初期测得的 

土压力较大,当抗滑桩发挥阻滑作用时,阻止了 

上部滑体的滑动,滑体趋于稳定,故土压力逐渐 

减小并趋于稳定。抗滑桩因受滑坡推力不断增 

大,故测得的应力也逐渐增大,说明抗滑桩正在 

起抗滑作用。 

参考文献 …黄春峨考虑渗流作用的基坑稳定分析.浙江 

大学博士论文,2001. 

『2]手昶熙,李吉庆.土坡渗流整体稳定分析与控 

制,人民长江,1990(12). 

滑体(} C值 ) tz)o) 7 ) 

天然饱和 天然饱和 天然 御 

滑体 65 42 3O 24 4 2【l 8 

滑面 35 28 27.5 22 

表1滑体体物理力学性质 

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 部面 计算方法 天然 天然+暴 135m库 135m库水+ 1 75m库水+ 175m库水 175m库水 甫 水+自重 自重+暴雨 自重 +自重+暴 +自重+暴 陶 雨十地震 I 一般条分法 1 353 I.226 1.057 1.296 1.168 1.049 

毕肖甫法 1 353 1.211 i.058 1 290 1 167 1.050 

规范方法 1 378 1.249 1.077 1 32l l l90 1.068 

II 一般条分法 1.367 1.237 1.082 1 390 1.258 1.118 毕肖甫法 1 367 1.229 1.079 1 380 1.253 1 116 

规范方法 i 392 I.269 l Il5 1 423 1 292 1.148 

Ill 一般条分法 i 283 0.985 

毕肖甫法 1.278 0.979 

规范方法 1.302 1.003 Ⅳ 一般条分法 1.178 0.965 1.049 0 848 0.780 

毕肖甫法 I.I83 0.970 l 053 0.855 0 789 

规范方法 1.222 1.0l3 1.082 0.888 0.815 

表2滑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一4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