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美日常生活化

审美日常生活化

审美日常生活化
殷红仙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美的本质是人在历史性劳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美蕴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人类从自身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着美的存在。

同时人类也在劳动中创造着美。

在日常生活中人类的激情、欢娱、痛苦、和性爱也都是审美的一部分。

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蕴涵着社会生活本质规律和人们理想愿望,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审美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是真和善的统一。

从原理上说,审美是求真能力和求善能力的综合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处处都能体验美的存在,人的审美“想象”和审美“直觉”等历史地形成感知方式来自由的构造、体验对象。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的只把具像的事物认知为美。

对美的本身并不是非常了解。

因此,“审美生活日常化”这个话题近年来开始在国内流行。

那吗?什么是审美日常生活化?
个人修养与美育教育
我国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美育思想。

他认为培养健全的人格要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的途径才能实现。

他说“人人都有感情。

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因此,我们说个人的修养是与美育教育分不开的。

在文革时期教育只是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恰恰忽视了美的发展。

认为美育教育是资产阶级的东西被否定。

从而使人们对美是什么产生了误区,有些人
甚至对美与丑的事物无法区分。

这样就有许多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不文明的现象出现,导致我们常常会听到此人缺乏修养之类的话频频出现。

什么是修养?修养就是在思想上、学问及控制情绪方面有相当的能力。

通过对修养的解释不难看出,修养与教育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在德、智、体、美任何一面缺失都会影响个人的修养。

同样在日常生活审美的视角中就会出现偏差。

孔子是很注重一个君子的外在形象的,《论语·颜渊》中记录了一段孔门弟子与棘子城关于外在形态之美的争论:“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也。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不同意棘子城对“文”的价值的否定,认为如果没有“文”与“质”的区别,就好像把虎豹的色彩斑斓的毛色去掉以后,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也就没有区别了。

刘向《说苑》还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

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

’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

’”可见孔子自己也是很重视外表的美的。

日常审美的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现今国内流行的话题,这一现象是于西方后现代理论影响和当今日常社会生活的发展背景相联系。

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华丽的装修、精美的包装、美丽的服装以及高档奢侈品所充实。

人们的审美体验只是在视觉中产生的愉悦,但在真正意义上审美
体验与日常生活体验之间的界限就被这模糊的概念所替代。

这个现象已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普遍形式。

这种错误的审美观念导致许多人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一味的追求金钱、物质的享受,美丑不辩,巧取豪夺。

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跗面影响。

从审美意识的发展历史看,审美日常生活化这个话题,早在人类开始学会制造工具时就已经有了审美意识。

从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从孔孟到老庄、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从康德到马克思无一不对审美进行研究和关注。

杰出的审美理论无一不是与日常生活有关,从来都是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相互印证。

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向来都是相互制约、相互推进的关系。

潜心阅读《论语》,我们感到的是孔子在理论上的冷峻气息,“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一种“中庸”的力量: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孔子的这种中庸力量,并不仅仅是以某些词句集中地表现出来的,更为重要的是以一种理性精神,透入骨髓地融化于他的思想体系之中。

承认矛盾、又使矛盾和谐化的辩证法,是春秋末期一个没落贵族对往日辉煌的流连,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对在宗法制笼罩下的中国人之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高度概括。

我们之所以对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它的意义就在于使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了解美、认识美,用真、善、美的行为约束自己。

总之,审美日常生活化对于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人来说。


切对审美对象的感受都肯定会伴随着具有深层意蕴的想象力。

但每一个个体的感知不同。

但我们不应该只是成为日常生活趣味的追随者。

也不应该只陶醉于日常的物质生活。

前面我们谈了个人修养与美育教育、日常生活审美的意义。

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懂得美、了解美最终提高个人的修养。

大千世界虽然千姿百态,但审美现象是一本万殊的。

孔子从“仁”的思想出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仁”和“义”来武装。

他以“松柏”来做比喻:“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赞扬了在社会大变迁的过程中,应当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人格,顽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永恒的经典性的精神意象。

孔子认为,礼乐生活的目的在于个人的修养,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它能激发人投身到国家的建设和国家的治理中去。

我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就会领悟到艺术的美,艺术给人以激情于享受的心灵体验。

使人的思想得以升华。

对于个人的修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审美日常生活化是当今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审美话题。

参考文献:董学文《美学概论》
魏家骏《论孟子与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性发展》
欧阳祯人《试论《性自命出》的美学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