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气怫郁”论火邪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以心肾水火说为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尤其从《内经》中阐释一个“火”字,成为最早的主火论医家,开创寒凉派。
在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和“阳气怫郁能生百病”等火热论代表思想中,我认为刘氏最根本的思想是“阳气怫郁能生百病”,即刘氏将气、阳、火、热归为一家,言郁滞不通,乖戾失常,气壅化火,正如《金匮钩玄》之言:“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
”
刘完素提出“阳气怫郁”是源于他对“气”的理解,他认为人体一切活动,都是气为之主宰,而气的表现形式,就是玄府的升降出入。
《原病式》云:“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
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
”刘氏认为“玄府”的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其也是生命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
《内经》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若玄府通利,则五脏各尽其用,邪无所害,病无由作;若玄府壅塞,则气机怫郁,邪不得散,郁而成病,而且“随其郁结之微甚,而有病之轻重也。
”关于阳气怫郁,早在《素问·玉机真藏论》就有云“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
”王冰则注为“玄府密闭而热生也。
”《伤寒论》亦有“阳气怫郁在表”之言。
刘完素继承古说阐新意,将“玄府”一词扩大,不在局限于腠理一端,从而为“阳气怫郁”之说立论奠基。
对于火热,刘氏以为均统于心,乃气机不得宣通故也。
心主火,火性趋上走窜,但源于诸因,致玄府壅滞不通,火热留积,形成郁结,“所谓热甚则腠理密闭而郁结也”(《原病式·热类》),怫郁一成,则“精神、营卫、血气、津液出入流行之纹理闭塞”(《原病式·湿类》),进而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气化失司,火热为患,则“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不能为用也”(《原病式·火类》)。
1.六气化火在《内经》中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六化分治的,而刘完素则在《内经》基础上提出“六气不必一气独为病”和“脏腑经络,不必本气兴衰,而能为其病,六气互相干而为病也”的观点,其本源是刘氏认为六气中有同化与兼化。
风、热、火,同为阳,寒、燥、湿,俱为阴,同化易解,而兼化之中六气化火何解?刘完素认为,六气化火均是阳气怫郁使然。
风性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寒,闭则热,风气藏于玄府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阳气怫郁,则风火兼化;寒分表里,表寒即“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通畅,则为热也。
”里寒则凝滞不行,怫郁阳气,壅滞为热;湿为阴邪,重浊粘腻,痞塞气机,郁而生热,所谓“积湿生热”,刘氏又谓“湿病本不自生,因生于大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火本阳邪,热气太盛,则生内风,一有怫郁,则发作暴甚;燥本金性,清肃失司,或兼火热,阳气怫郁,则金为火烁;暑为升散之火,弥漫成性,夹兼火化。
2.五志化火五脏藏五志,若五志过度,则伤本脏,及其为病,皆亦从火化。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有任物之功,五志过极均使心气为之动摇: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动摇则玄府之气机为之怫郁,五志遂化火而为害。
诚如《格致余论》之言:“心君火也,为物所感而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也。
”由此则百病之起,皆自心生,怫郁一成,火化归心。
对于阳气怫郁所致火邪的治法,刘氏主张“但令热气散,则病自消矣”,即当开通玄府,宣通气液,使结散热退,气和而已。
具体应用,就是辛苦寒的方法,如在《宣明论方·风论》篇中,从风热怫郁,风生于热,以热为本,而风为标之旨,创立的防风通胜散,其方即以辛药祛风,配以苦寒泻火之品,祛风以治其标,泻火以除其本。
以上所述,即是笔者对刘完素火热论之阳气怫郁的一点看法,有所不足,还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