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5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四大家之吴鞠通和《温病条辨》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5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四大家之吴鞠通和《温病条辨》

05《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四大家之吴鞠通和《温病条辨》上节课咱们讲了叶天士和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温病学派可以说,自从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问世以后,就正式的形成了。

他形成之后又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鞠通的著作《温热条辩》作者叫吴瑭,字配珩,号鞠通,他生于1758年到1836年,江苏淮阴人,他的著作比较多,除了《温病条辨》之外,还有《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这些书今年都有再版,都可以看得到,本来吴鞠通,他不是学医的,他是读孔孟之书,考科举的是一个儒者,他为什么学医?他在《温病条辨》自序里面说“瑭19岁时父病年余”,他父亲病了一年多,“至于不起”,最后病故了,“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而不止医,尚复何言立于天地间”,遂“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从此就不考科举了,开始学医,所以说吴鞠通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也是个大家,“又越四载”他叫“犹子”,“犹子”就是侄子,“犹子巧官病温。

开始喉痹,外科就给他吹冰硼散,吹完以后呢?喉遂闭,就完全闭住了,然后又遍延诸时医治疗,请了很多医生治疗,一般用药都是双解散,人参败毒散这一类的,最后发黄而死,没治好,所以吴鞠通当时也认为这个方法不好,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治?因为当时对温病的治法大家都不熟悉,也都不了解。

所以更激励他发奋读书。

过了三年,他来到北京,参加了检校四库全书,看到了明末吴又可的温疫论,中医学,温病学这个领域里边,进入四库全书的只有一本温疫论,因为什么呢?在温疫论之前,没有温病的专著,所以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只有温疫论收进去去了,其他温病学著作都没有收进去,所以他就在书海里面博览群书,这个过程,他自己也有说法,我给大家念一下,他在问心堂温病条辨里面说,“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

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还是讲这个《卒病论》在伤寒论里面已经丢失了。

“后世学者,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

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就是说写的都很好,但是真正实用的没有。

“其何以传信于来兹!”怎么能传给后人,“瑭”指他自己,“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所得,”读了十年书,有了心得,“因有志采辑历代明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为《温病条辨》,这本书是这么写的,搜集了历代关于温病的论述,加上了他的心得体会,再加上他自己的临床实践,写了这本书,关于这个学术的渊源,他的继承性,他在《凡例》里边说“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功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证,诸贤悉未透过此关”就是关于温病历代的人都没有看透。

“多所弥缝补就,皆未得其本真,心遂疑虑,未敢直断明确,其故皆由不能脱却《伤寒论》蓝本”就是说,都是在伤寒论里边搜来搜去,搜辑钩沉,在哪儿加以发挥?谁也没有敢跳出这个圈子?“其心以为推戴仲景,不知反晦仲景之法”,就是说历代这些个医家都在伤寒论里边发掘,以为推崇张仲景,实际上反而把张仲景的法给隐晦了,“至王安道”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详,立法未备”因为王履在《医经溯洄集》里边,虽然提到了“温病不得混称伤寒”,而且也提到了辛温,辛凉的问题,但是他毕竟讲的很少,也没有理发方药?所以说“论之未详,立法未备”“吴又可力为卸却伤寒,单论温病,惜其立论不精,立法不纯,又不可从”,吴又可《温疫论》是温病学的专著,但是他只讲了一个病,并而且讲得很乱,他认为也不可以“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对叶天士的评价是持论平和,没什么高谈阔论,但是立法很精细,“然叶氏吴人”叶天士是苏州人,所治多南方证,他讲的是当地,江苏苏南一带的病,“又立法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症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叶天士讲的很好,但是他的《外感温热篇》内容很少,不多,没有讲的太详细,那么他关于温病的治法也很多,都是散在医案里,人们不容易找,叶天士没有一本温病的专著,所以就留下了遗憾。

“瑭“就是讲他自己,“故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他写的这本书讲了这句话,“历取诸贤精妙”,采集历代诸家有关温病有用的论述,同时,从内经加以考证,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为是编之作”写出了《温病条辨》,他打了一个比方,说“诸贤如木工钻眼,以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说,历代的诸家,像木匠在木板上钻眼一样转来转去,转到九分,谁也没有钻头?最后一分,他给透开了,圆满了。

由他这个说法,大家可以看出来,《温病条辨》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和《伤寒论》,然后继承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是这么个渊源,从内经到伤寒论,到叶天士,这一套理论体系,再加上他自己的体会心得,临床经验,经过了几十年,写成了这么一本书,对于他这个学术思想,他的朋友征保,在《温病条辨-序》里边给咱了概括,这么说的,“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乎仲景,、、、其处方也”他的处方,“一遵《内经》,效法仲祖”,就是说,吴菊通温病条辨里的方剂都是有根有源的,写的很清楚,这是事实,比如说温病条辨的银翘散,银翘散这个方剂来自于温病条辨,大家都知道,但实际上是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里边的一个病例,他把这个病例的方剂加以整理,确定下来,在方论里面他说此方,这个立法组方很有规矩,就这个方剂“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这是内经的根源,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所以你看这个方剂,他讲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楚,他这个学术思想,是从内经到张仲景,到叶天士,他后边还有,这个方论最后一句话,“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这个方剂,他说是叶天士的,而且叶氏的立法,比以前的任何学家都高明,讲的很清楚。

所以吴鞠通他的治学态度是很严谨的,这本书成书于1798年,公元1798年写成了,所以有的书上就说《温病条辨》1798年刊刻了,不对,1798年写成了并没有出版,为什么呢?他心里没底,他说我自己不敢自信,同时又怕这本书拿出去别人不信,自己没有自信,又怕别人不信,所以他就不敢出版,拿在手里反复修改,后来他的朋友汪瑟庵跟他说,现在对温病的治法,大家都不了解,也没有一本很好的书,你这本书既然很好,而且又经过实践检验,治疗了很多温病都有效,你为什么不拿给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就是说你不自信,又怕别人不信你拿出去以后,经过实践检验,大家一看不就信了,劝他,同时跟他一起校对,再给他加了评注,汪瑟庵有评注,最后的出版年代是1813年初版,这本书是问心堂刻本,所以名字叫《问心堂温病条辨》,吴鞠通的自序也叫《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就是说这本书是他在世的时候出版的。

那么吴鞠通在叶天士和薛生白之后,他写书为什么这么艰难,叶天士的理论已经出来了,为什么写这本书还这么困难?因为当时的条件没有现代好,通讯没有现在发达,出版也没有现在发达,所以叶天士的论述出来以后,传播的慢,虽然传播开了,但是推行面不广,而且叶天士他那些治疗经验都在医案里面,大家也都不注意,所以,吴鞠通经过反复的搜集整理,写成了这么一本书,这本书可以说是温病的集大成之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它之前没有人写的这么系统?《温病条辨》一共有六卷,卷首不算,下边是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一共是六卷,加上卷首实际上是七卷,卷首是什么呢?他的内容是引经19条,他引了内经有关温病的论述19条加以分析解释,加注解,他表示,他这本书导源于内经的理论,有所本。

卷一是上焦篇,卷二是中焦篇,卷三是下焦篇,这三焦片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真正这本书叫《温病条辨》,核心是在三焦片,凡是温病在上焦的证治,都列在上焦篇。

凡是中焦温病的证治都列在中焦篇,下焦温病的证治都列在下焦篇,那么上焦讲的是什么?是哪个部位的病变呢?讲的是肺、心,包括心;中焦是指脾、胃,下焦是指肝、肾,而且温病的传变顺序是按照上焦--中焦--下焦,逐步深入传变,这三焦篇一共有238法,198方。

这三焦篇里面,说的238法就是有238条文,涉及到198个方剂,是《温病条辨》的核心内容,专门讲三焦温病,《杂说》里面是什么?是他自己写的小短文,小的论文。

关于外感病的,这不光限于温病,17篇关于外感病论述的论文,它收录了17篇放在这里边。

《解产难》是关于产科的,妇产科的,产科的论文也是17篇。

《解儿难》,是关于儿科的论文,儿科这部分内容是24篇,这三卷结合起来,就是卷四卷五卷六,论文一共是58篇。

两个17一个24。

文章都很短,有的几百字,基本上没有超过1000字的都不长,但是每一篇论文就说一个问题,讲得很透彻,很有见地,这里边就不都是说温病了,《杂说》《解产难》《解儿难》就不都属于温病了《温病条辨》它的主要内容就在三焦篇,在三焦篇里面,他讲述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传变规律以及治疗原则。

在上焦篇的第一条,它就提出来“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后来是人就把它叫做九种温病。

首先,他提出了九种温病的名称,这个名称当然不都是他首先提出来的,他最后把它系统化提出了温病有九种,实际上他不是九种。

他把暑温和伏暑这两个并合一个病,他说暑温和伏暑“证本一源”,所以他俩算一个病。

但是发病季节不一样,都是湿热性质的,在上焦篇暑温和伏暑,他是分开的,分两门。

到中焦篇下焦篇,暑温和伏暑就列一块去了,,他这“九种温病”里边没有伏暑,实际上《温病条辨》是讲的十种温病的证候,他列了十个病名,在这这儿是九种,没有这个。

然后第二条又提出来“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就是说温病是从上焦手太阴肺开始的,然后再逐步传变,这一条有毛病,他这一条实际上是根据叶天士这句话来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大家看看这两句话一样不一样,这是吴鞠通的说法,这是叶论,这两句话一样不一样,这两句话看似一样,实际上不一样,所以后世对他这句话非议很多,比如说王孟英,叶霖(叶子雨)很多对这句话都有评注,都否定它,为什么?叶天士说“温邪上受”是新感温病还是伏气温病,是新感的。

外来的温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吴鞠通这句话能不能体现出来?“凡病温者”都给圈进去了,不管你是新感的还是伏气的,只要是温病,都从手太阴开始,对吗?就不对了?他这个范围太广了,叶天士这句话没毛病,人家提出来上受,是外来的邪气,不包括伏气,他这个说的太广了,所以他根据叶天士的意思来的,但是这句话没改造好,所以有毛病,遭到后世的非议,咱们理解他这个精神,他就是讲温病是外感病,外感的邪气都从上焦开始,从口鼻而入侵犯手太阴肺,跟叶天士的那句话精神一样,但是他没改造好,出了点纰漏,后面他就开始讲了上焦温病怎么治?咱们就不引了。

吴鞠通最大的贡献,提倡三焦辨证,前面咱们讲了叶天士的时候,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是这么说的吧,为什么不说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辨证?因为前人已经提过,刘河间提过三焦辨证的问题,喻嘉言“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都讲得很清楚,也是三焦辨证,是“三焦定位”之法,所以吴鞠通应该说,他是根据前人的理论基础加以发挥,提出来三焦来辨温病,这是一个创举,但是三焦辨证不是他创立的,这是跟叶天士的区别,叶天士一个用卫气营血辨证,一个用三焦辨证,他们有点区别,因为他有个学术渊源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