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灵芝抗肿瘤的作用

灵芝抗肿瘤的作用

灵芝抗肿瘤的作用
癌症现已成为世界医学极为关注的难题。

各种治疗、预防途径正在加紧研究着。

其中免疫疗法由于其以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达到防癌抗癌治愈疾病的目的,又无任何毒副作用,成为更为优越的治疗方法。

真菌的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也随之十分活跃,灵芝由于其特有的药理、药化作用,而被人们重视,作者就灵芝的抗肿瘤作用扼要介绍如下:
1 具有抗肿瘤特性的灵芝
灵芝的含义在广义上包括灵芝属真菌及其中的任何一个种,在狭义上是灵芝属的一个特定种的专用名称。

灵芝科在我国已正式发表的共4个属93个种,其中资料表明有抗肿瘤特性的有:
灵芝Ganoderma lucidum,别名赤芝、红芝,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南,一般腐生在壳斗科植物上。

松杉灵芝Ganoderma tsugae,别名松杉树芝,铁杉灵芝,分布在我国的寒温带,一般腐生在针叶树树桩上。

狭长孢灵芝Ganoderma boninense,我国仅海南采到过。

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别名树舌、也叫平盖灵芝、白皮壳树舌、猴板凳等,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也是我国的广布种。

由此可见,具有抗肿瘤特性的灵芝仅占灵芝的很少一部分,因此,在进行灵芝的抗肿瘤特性研究、利用灵芝生产抗癌药物、人工栽培灵芝时,应选上述的有抗肿瘤的灵芝,其他一些未有实验报道有抗癌特性的灵芝应慎用。

而这些有抗肿瘤特性的灵芝,由于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态习性,分布于不同的地区,所
以,人工资栽培时,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选种不同的灵芝,以达到最佳栽培效果。

2 灵芝抗肿瘤物质的化学成分
灵芝抗肿瘤作用的化学基础主要是灵芝多糖,多糖的分子量>1×104才显示出强抑制肿瘤活性,且活性强弱与多糖链分枝的程度及支链上羟基取代的数量有关。

不同的提取剂提取的多糖的结构有差别;同一提取剂提取不同部位的灵芝的多糖结构不一样;不同种的灵芝其多糖结构也不同。

水也等从平盖灵芝G. applanatum的子实体或震荡培养的菌丝体中,分离出的抗癌的β-D-葡聚糖有较大的分子量
(MV104~106),为热水可溶性,化学结构为以β-(1→3)-D-葡聚糖为主链、β-(1→6)单葡萄糖为支链。

β-D-葡聚糖支链的多少随来源而异。

在β-(1→3)-D-葡聚糖主链上,平均每2—12个葡萄糖残基就有一个β-(1→6)单葡萄糖支链。

另有文献报道,用热水提取
G.applanatum子实体,可得到二种葡聚糖,一种是β-(1→3)-和β-(1→4)链接的D-葡萄糖残基混合物;一种是不溶于水的β-(1→3)-链接的,连有单-D-葡萄糖基的D-葡萄糖残基。

前一种葡聚糖可分离出有抗肿瘤活性的β-D-葡聚糖,分子量为1.05*106。

用热水提取
G.applanatum菌丝细胞得到的葡聚糖中,α-葡聚糖是每隔9—12个葡萄糖链以α-(1→6)键合葡萄糖链的直链α-(1→4)-葡萄糖骨架,β-葡聚糖是每隔12个主链葡萄糖残基以β-(1→6)键合单一葡萄糖叉链的直链β-(1→3)-葡萄糖骨架。

用热水、二甲氧硫或热碱提纯灵芝G.lucidum的子实体及液体培养的滤液,均可分离到β-(1→3)-葡聚糖,其结构为C-6叉链化的β-(1→3)-D-吡喃葡萄糖残基,连有支链的β-(1→6)或β-(1→4)链的β-D-葡聚糖,分子量为1.05*106。

而二甲氧硫提取的β-葡聚糖含有较长的(1→6)-链接D-葡萄糖基侧链。

除多糖外,G.lucidum 子实体中还分离到多糖蛋白,活性原是蛋白质,也同样具有抗癌特性。

多糖的分子结构直接影响到灵芝的抗癌效果,甚至决定其有无抗癌性质,因此,制备灵芝多糖应注意提取剂及选用灵芝的部位,一般认为菌盖是最佳药用部位。

同时应对提取多糖的立体构象进行测定,α-葡聚糖和β-葡聚糖的抗癌功能也有区别。

灵芝多糖的化学结构、空间构象至今仍未有明确细致的报道,有待深入研究。

3 灵芝的抗癌机理
灵芝可刺激宿主的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抑制移植瘤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它诱导或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T细胞及NK细胞的活性,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升高白细胞,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形成等使机体体质增强,提高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

同时灵芝还可增强机体对放疗、化疗的耐受性,以达到抵抗癌细胞的目的。

多糖又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可强化正常细胞抵御致癌物的侵蚀。

另有研究表明多糖还可抑制过敏反应介质的释放,从而阻断非特异性反应的发生,因此可抑制手术后癌的复发和转移,和为化疗的补充手段。

综上所述,灵芝的抗肿瘤作用是非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刺激人
体非特异性防御机能,尤其是在癌症病人经放疗、化疗机体免疫力受损的情况下,与放疗、化疗配合治疗可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