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语料库的话轮转换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话轮转换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话轮转换分析
作者:丁会敏刘著妍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5年第10期
【摘要】本文从话轮转换的角度入手,自建小型语料库,并以AntConc为辅助工具,分析《落花生》三个英译本中话轮语言特征,并且采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对比译本中话轮部分在感情色彩、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三个英译本中话轮转换的效果差异,并作出一定的翻译批评,以期从话轮转换和翻译批评相结合的角度,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语料库;话轮转换;《落花生》英译本;AntConc
近年来,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与话轮转换的结合还不多见。

本文自建小型平行语料库,以Antconc为辅助工具,分析了《落花生》三个英译本,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语言本身进行更加客观的分析解释,旨在比较三个译本中话轮转换效果。

一、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话轮转换研究
近些年来语料库获得较快发展,也普遍应用于翻译研究中。

但是“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很难找到现成的语料库供研究者直接使用”(许伟 2006:54),所以本文选取《落花生》三个英译本,自建小型语料库,并使用语料库软件分析文本,为定量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1974年Sacks, Schegloff和Jefferson发表《会话中一个最简单的话轮转换规则系统》,开创话轮转换研究先河,使人们开始关注研究会话的转换规则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话轮转换方面的研究大多只关注原作,以期达到更好的解读原作的效果,对译作的研究相对较少。

二、《落花生》三个英译本话轮语言特征分析
本节摘取三个英译本中会话部分,运用AntConc进行分析,从高频词汇和类符型符比两个方面,探讨三个译本在话轮转换中不同语言特征。

前十个高频词汇按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如下:
杨戴:to(7), all(6), the(6), you(6), be(5), it(5), father(4),is (4),
peanut(4), s(4)
刘: is(12), it(12), you(8), good(5), the(5), and(4), father(4),for(4), i(4), not(4)
张:peanuts(10), you(8), s(6), said(6), and(5), that(5), father (4), in(4), we(4), good(3)
由此可见,刘、张译本使用“and”频率较高,说明译文中使用中长句和并列句的频率较高,也倾向于把几个意群并列,可见翻译中夹带了汉语语用习惯。

“peanut”一词在杨戴译文中出现4次,而在张译文中出现10次。

“it”在杨戴译文中出现5次,在刘译文中出现12次。

这表明,张译文使用实词较多,刘译文中使用大量代词,杨戴译文中使用代词的同时也使用大量实词。

汉语中实词较多,代词较少且没有形式主语,而英语中代词和形式主语较常见。

这说明张译文较多地采用了汉语表达习惯,刘译文和杨戴译文更贴近英语表达习惯。

“类符是指语料库中不同的词语,型符是指语料库中所有词语的类型”(张颖孔凡勇2012:77)类符型符比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语料的用词变化性。

比值越大,表明该文本所使用的不同词汇量越大,反之越少。

通过对文本分析得出,三个文本类符/形符比分别为杨戴译本0.59,刘译本0.55,张译本0.62。

这可说明,在词形数方面,张译本比其他两个译本要大,杨戴译本仅次之,措辞比较丰富,而刘译本则用词重复较多。

三、《落花生》三个英译本话轮转换效果分析
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和策略,话轮转换的效果也有所差异。

本节从三方面即话轮分布、话轮分配和会话语言,对比分析三个译本话轮转换的效果。

1、话轮分布
本节主要从话轮数的角度,分析三个译本的不同处理方式及话轮转换效果。

通过对比,原文和刘、张译本话轮数为11,而杨戴译本为10。

张、刘译本没有改变原文话轮数,而杨戴译本则做了调整。

根据此现象,笔者对译本中出现明显差异的话轮做出如下分析:
杨戴:
T7 ;Father said,“… You have to find them to be certain.”
We all agreed with this and ...
T8 ;Father continued,“So you should … ”
刘:
T7 ;Father said,“ … quivering above ground.”
T8 “That’s true,” we all said and ...
T9 ;“So you should ...” Father went on,…
张:
T7 ; said father,“… ;until you touch them.”
T8 ;“That’s true,” we said in unison ....
T9 “So you must ...” father continued,…
由此可见,杨戴译本在翻译中省略了“是的”这一话轮,处理成“we all agreed with this”这一简单陈述句,而刘、张译本则遵循了原文话轮,处理为大家统一回答“That’s true”。

从话轮转换角度分析,刘、张译本这种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完整呼应T7中父亲讲述的道理,也引出T9中父亲继续说的内容。

孩子们的回答,在前后两个话轮中起到连接和呼应作用。

杨戴译本中把这一话轮改成一句简单描述,就使得话轮转换效果稍逊色。

2、话轮分配
话轮分配即发言权的分配。

实现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说话者通过提名、发问、代词、称呼语、肢体语言或面部表情等指定或暗示下一个说话者;二是通过下一个说话者根据语境或背景知识进行自我选定。

“根据话轮分配规则,话轮转换通常出现在话轮过渡关联位置上(简称TRP)。

”(任晓霏,毛瓒,冯庆华 2010:77)所以笔者认为本节可从话轮转换关键词的翻译着手,结合原作中说话者的身份背景和所处语境,分析译文中话轮转换的效果。

笔者提取了话轮T1—T11的关键词如下:
原文:你们;爱;谁能;花生;花生;这就是;是的;所以你们要;那么;这是
杨戴:you all;Yes;Who can;They;They;That’s what;the peanut;/;So you should;Does that mean;That’s what
刘:you;Yes;Who can;It;It;I think this is;Peanut;That’s true;So you should;Do you mean;Yes,this is what
张:you;Yes, we do;Which of you coul d;Peanuts;Peanuts;That’s why;peanuts;That’s true;So you must;Then you mean;That’s what
从中可见,T1父亲对孩子们发问,杨戴译为“you all”,刘、张都译为“you”,结合父亲的身份,杨戴译文更能体现父亲作为长者的发言权,而刘、张译本话轮转换效果则稍弱。

T2孩子们对父亲的提问异口同声地回答,张译本更能表现出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T3父亲暗示想要得到某一孩子的具体回答。

由此看来,张译本的“which of you could”相比“who can”对下一个说话者的暗示作用更强。

T9中父亲重拾发言权进行总结。

“所以你们”便是结束本话轮的
关键词,此处的翻译,三个译本采用的句式相同,但情态动词的选择有所差异。

相比之下,杨戴和刘译本采用“should”语气更亲切且更能表现出父亲对孩子们的期盼。

T10是孩子对父亲的回应,刘译本用“do you mean”更符合孩子的身份定位,采用疑问句也自然而然把发言权传递下去。

T11是父亲的总结,也是对T10的回答,此处刘译本明显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对上一话轮的呼应作用更加明显。

四、结语
本文从话轮转换的角度,以检索软件为辅助工具对语料进行检索分析,对《落花生》三个译本中的话轮转换效果进行定性定量结合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译作对原作话轮转换效果的影响。

这种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作出客观的翻译批评。

通过这种对比分析,也可以为译者在话轮的翻译处理上提供一定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任晓霏,毛瓒,冯庆华.戏剧对白翻译中的话轮转换——戏剧翻译研究的一项戏剧文体学案例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77-83.
[2] 许伟.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以培根Of Studies的不同译本为例[J].外语研究,2006(2)54-59.
[3] 张颖,孔凡勇.基于语料库的《落花生》英译本译者风格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21(5)77-79.
[4] 张廷国.话轮及话轮转换的交际技巧[J].外语教学, 2003.24(4)23-26.
【作者简介】
丁会敏,女,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翻译硕士在读.
刘著妍,女,副教授,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