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
诗剧《浮士德》取材于中世纪民间传说。

浮士德原名约翰·乔治·浮士德(1840-1540),是当时一个跑江湖的魔术师,在德国流传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歌德根据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德国的社会状况和个人长期的生活经验,前后经历60年才完成这部巨著。

《浮士德》分为两部。

第一部的“天上序幕”可视作全剧的一个总纲,采用《旧约》中《约伯记》的形式,并在其中注入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新内容。

上帝和魔鬼菲斯特打赌,上帝认为人类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达到更完美、更和谐的生活,持的是乐观主义的态度;魔鬼菲斯特则认为人的一切活动毫无意义,人类的发展道路的结果是导致虚无,持悲观主义看法,因而双方把浮士德作为人类的代表进行打赌。

浮士德,这位老博士,他花了一辈子时间穷究学问,当面临晚景凄凉时,他却与魔鬼靡非斯托签下协议,以自己的灵魂为条件,换取青春与爱情。

浮士德从开始便是一个斗士,他与命运斗争,不甘老去,他要重新体验那错失的青春与爱情。

而剧终,因为他的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魔鬼未能得到他的灵魂。

他的灵魂随天使升入了天堂,可以说,浮士德的一生是在奋斗中度过的。

十九世纪德国的文化精神一般又称之为“浮士德精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浮士德》,它把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史诗性写照。

因此,浮士德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它就远远超出了诗剧《浮士德》特殊的文学性,特别是超出了其主人公浮士德的个别
意义,而获得了一种绝对超越的意义。

当然,浮士德精神不能脱离《浮士德》,但它并不单纯是其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而提升为一种整体性精神。

一、浮士德的精神根基:奋发向上
“我们能将他搭救,他永远奋发向上。

”这是歌德诗剧《浮士德》悲剧第二部第五幕中天使的唱词。

天使拯救浮士德,不是因为天使的力量强大,而是浮士德那种永远奋发向上的精神。

在命运面前,他并不服输,他不愿这样老去,所以他与魔鬼签下协议。

当他以灵魂为赌注换取青春与爱情时,他俨然一幅勇敢的斗士模样!他敢于追求爱情,当他在街头看到玛格莉特走过时,直率地对她说:“美丽的小姐,容我冒昧,挽着你的手,送你回家去?”后来他与海伦的结合何尝不是冒了很大的危险呢?当他的儿子逝去,海伦随子也一并消逝,他又醒悟过来,认为“事业是一切,声名乃虚无”开始另一段新的奋斗旅程。

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奋斗史。

可以说,浮士德精神的实质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诗剧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出来。

在《悲剧第二部第五幕》浮士德与忧愁的对话中,浮士德这样说道:
他该如此路上人生旅途:
任鬼魅出没而我行我素,
于行进中寻找痛苦、幸福,
他呀,没有一瞬感到满足!
正是这样一种没有一瞬感到满足之情的浮土德,不停地奋斗向
上。

浮士德是勇敢的斗士,浮士德精神凝缩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作者歌德在剧终“神秘的合唱”一段中,这样写道:
一切无常象,无非是个比方。

人生欠缺遗憾,在此得到补偿;无可名状境界,在此成为现实;跟随永恒女性,我等向上,向上。

这里点出了浮士德精神的根基,便是这样一种向上,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

二、浮士德的名利观:视名利为虚无
浮士德是一个专注于事业而轻视名利的人。

名利场的钩心斗角,全然与他无关。

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从剧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

在《浮士德》悲剧第一部“玛格特的花园”这一篇中,浮土德这样说道:
名称不过是声响,是环绕日光的云影。

这里很容易看出浮土德的名利观,他鄙视名利,看轻权威,认为名称不过响彻一时的声响,或那缥缈的云影。

足见在他的心底,名利是没有什么地位的。

那么,浮士德是怎样看待名利的呢?在悲剧第二部第二幕“珀涅俄斯河下游”中他这样写道:
你是位真正的大伟人,听不得别人阿谀奉承。

对赞扬总是谦逊回避,好像你原本平淡无奇。

浮士德认为真正的大伟人,是当谦逊回避的,认为自己“平淡无奇”,不受名利光环的照耀,不在赞扬的光辉下接受人们的阿谀奉承,即为浮士德心中的伟人形象。

在悲剧第二部第四幕“连绵的群山”一篇中,他这样说道:
我要赢得统治权连同财富!
事业是一切,声名乃虚无。

浮士德的名利观很明显,淡泊名利,不以声名为意。

他专注于事业本身,而非虚荣的光环。

他认为伟人当谦逊回避,自感平淡无奇,而不是在名利的光环下得意忘形夸夸其谈之辈。

名利于他,不过那转瞬的声响,缥缈的云影罢了。

三、浮士德的挫折观:直面挫折,不断拼搏
在悲剧第一部“夜”这一篇中,浮士德这样说道:
虽然我没疑虑和内疚的困扰,
地狱啊、魔鬼啊我全不担心——然而欢乐也被完全剥夺。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浮士德的挫折观。

他认为,没有魔鬼与地狱的苦痛,没有疑虑与内疚的困扰的人生,欢乐也没有理由。

足见,他是认为人生当有挫折的。

而面对人生欢乐的孪生兄弟——苦痛、疑虑、内疚等,浮士德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浮士德挫折观的一部分。

而我们以何种态度面对这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便是浮士德挫折观的另一部分。

浮士德是积极向上的,以他的观念,我们当坚强拼搏,奋斗向上。

这点也正符合浮土德精神积极向上的根基。

浮士德敢于面对人生的苦难与挫折,而不是回避它们,勇敢地面对苦痛,他主张“不断活动”、“不断拼搏”,无疑是我们当持有的正确的对待挫折的态度。

浮士德的挫折观里有那样一股子精神,坦然地承认并面对苦难挫折的存在。

四、浮士德的道德观:正大光明
浮士德在悲剧第一部“夜”这一篇里这样说道:
你追求成功必须正大光明!
别做头戴铃铛帽子的小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浮土德的道德观。

首先,便是“正大光明”。

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浮士德的道德观上也影射其作为一个君子的凛然正气。

浮土德是积极向上的,他追求成功,淡泊名利,直面挫折,他又是正大光明的。

同时,他又是真情实意的,浮士德认为真正动听的语言乃出自真情实意。

因而,在悲剧第二部第三幕中,当美女海伦问他,她如何也能谈吐动听时,浮士德这样回答:这挺简单,话语必须出自内心。

可见,浮士德必是一个正直的人,他疾妄言,认为语言必须来自心底,真情诚意,才能打动人心。

这反映在他的道德观上,便是正直诚意。

五、浮士德的爱情观:美的冲动与爱的深沉
爱美之心,乃人之天性。

浮士德的爱情观中,便体现了这一天性。

他的爱情源于一种美的冲动。

在魔鬼靡非斯托带他到莱比锡奥厄尔巴赫地窖酒店时,当靡非斯托与众酒徒玩得兴高采烈时,他却觉得没意思,说“我可是想要走啦”,通观《浮土德》,很容易发现,浮士德对俗世的名利喧哗等并没多少兴趣。

而当他忽而在巫厨看到镜子里的海伦像时,他不禁如痴如醉,感叹道:
我瞧见什么?在这魔镜里,
好一位天仙般的美女!
爱神呀,把你的劲翼给我,
让它挟我向她的仙宫飞去!
这是一个女性最美的形象!
女性怎么可能竞这般美丽!
从这里,浮士德坦率地表达他为海伦的美所震撼的倾慕之情,他的爱,源于他对美的冲动。

当爱神的箭射向他,他又是那般热情而坦率!在悲剧第二部第三幕“城堡内院”篇中,面对美女海伦,浮士德这样说道:
我还能做什么,除了把我自己
和我自以为拥有的一切献给您?
让我自愿而诚恳地拜倒您脚下,
您一来便赢得了财产和王位,
我心甘情愿承认您是我的主人。

浮士德为海伦的美而震撼,他的爱情源于一种美的冲动,也是那般深沉。

所以当海伦随她与浮士德的孩子欧福良一同归入冥府的黑暗王国,只留下衣服和面纱在浮士德怀中后,他的爱情也一并远去。

最后,在悲剧第二部第五幕“埋葬”一篇中,浮士德临死前提出的智慧的最后结论:
只有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者,
才配享受自由和生存。

于是少年、壮年和老年人,
不惧风险,在这里度过有为的年辰。

我愿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一群——
在自由的土地立足的自由之民。

那时对眼前的一瞬我便可以说:
你真美啊,请停一停!
于是,我有生之年的痕迹,
不会泯灭,而将世代长存。

我怀着对崇高幸福的预感,
享受着这至神至圣的一瞬。

这段被认为是浮士德最重要的一段独自,常被视为他一生追求的总结。

可以说,浮士德精神融合了勇敢、智慧与感性的幸福观,在他积极向上的精神根基上,他淡泊名利,不为名利所束缚。

他坦然面对挫折苦痛,不断拼搏;他正大光明,又真情实意,言出自于心底,又知足克己;他的爱情,源于美的冲动,却爱的深沉;他懂得“任何欢乐都抓紧尝一尝”,他推崇自然,赞扬生命之树常青不老,认为理论不过灰色的;他智慧却也感性,他认为感情即是一切,视名称为声响云影,他热烈地赞叹人生的美,怀着对崇高幸福的预感,享受着神圣与世长辞的一瞬。

他是一个奋发向上的斗士,是淡泊名利的隐士,是拼搏刚毅的勇士,是正大光明的君子,也是一个洒脱大度的明人,也是一个感性幸福的凡人,还是一个睿智的哲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