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维生素价格走势及行业发展趋势【图】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维生素不参与构成细胞,也不为生物体提供能量,但维生素是一种重要的调节物质,缺乏维生素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疾病。
维生素在人体和动物体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应用集中在食品饮料,医药化妆品,饲料添加剂三个方面,其中维生素在饲料中的应用比例最大,超过 70%。
由于饲料中的维生素添加量很小,维生素成本仅占饲料成本的 1%-2%,饲料的总体成本随维生素的价格变动不大,下游产业对于维生素的价格变化敏感度较低。
饲料产业近年来需求量较为稳定,整体呈现缓慢上涨的趋势,预计未来5-10 年的年增长率将会维持在 1%-3%左右。
我国目前的生猪存栏量位于历史地位,随着猪肉价格上涨,未来新增生猪存栏量有望触底反弹,猪饲料需求量有望出现一定程度的扩张。
总体来说,维生素的下游需求变化较小,对于维生素的需求也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
2010-2014年全球饲料产量(亿吨)及其增长率
维生素行业中又细分有多个品种,主要包括 VA、VB1、VB2、VB5、VB6、VE、VD3、VC,VK3等,每个子行业中基本都存在巨头垄断的特点。
维生素行业各个品种的总需求量不大,几个企业往往便能满足全球的需求量。
维生素行业是高污染行业,环保设施需要较高的投入,因此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较大。
维生素行业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不同的合成和处理路线有不同的经济效益,需要一定的科研投入量。
维生素行业中各个产品中一般都存在 3-4 个具有垄断性的公司占据全球超过 80%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维生素的需求量大多较小,仅为千吨或万吨级,维生素产能过剩情况较为突出,部分产能参考开工率不足 50%。
主要维生素全球供应需求量及垄断情况
在 21 世纪初期,由于维生素行业的整体污染较为严重,全球的维生素产能逐渐向我国集中,维生素行业在我国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出口国,主要出口产品有VE、 VB3、VB5、VB1及 VD3。
2008-2015年中国维生素出口量
2015年中国出口维生素分类占比
维生素 A 是维持生物体正常视觉功能和免疫功能正常的重要维生素,在人体中主要由植物中摄取的β-胡萝卜素合成,是动物饲料中必须添加的维生素之一,添加量约为12000-16000U/kg,换算成常用的 50 万 U/g 的维生素 A 约为 24mg/kg-32mg/kg。
1 月 21日,新和成宣布提高维生素 A 报价至 180元/kg,相比于之前的价格提升了 80%,这一事件意味着我国维生素 A 的价格正式进入新一轮的上涨周期中。
目前全球 VA产能约为 30000吨,需求约为 25000吨,产能略微过量。
由于维生素A的技术门槛较高,生产VA的中间体-柠檬醛。
巴斯夫公司柠檬醛产能全球占比超过60%,帝斯曼、金达威、西南合成等均采购巴斯夫柠檬醛及下游产品生产VA、香料香精或VE。
目前国内仅有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厦门金达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能规模化生产,这3家维生素A生产企业合计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
国际生产企业有帝斯曼(DSM)、巴斯夫(BASF)、安迪苏,其市场占有率为60%。
与此同时,我国维生素A得益于生产成本优势,市场份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我国维生素A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和越南。
由于维生素A80%用于饲料添加剂,因此东盟地区以发展近海捕捞和养殖业为主的国家如马来西亚、越南等市场需求旺势。
2014年以来国产 VA价格走势图
维生素 A 目前的总体供应较为紧张,下游需求备货较少,价格上涨的态势可能还会维持一段时间。
B族维生素一向被视为市场上的“小品种”,近年出口发展很快,目前已位列维生素类第三大出口商品。
据国外最新报道,在牲畜或家禽出栏一两个月前给予一定量的维生素B1和烟酸/烟酰胺等B族维生素,可使屠宰后的肉质更加鲜嫩、含水量高、口感更佳,所以B族维生素现已成为国外饲养业必不可少的饲料添加剂。
这一新发现直接导致B族维生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需求猛增。
VB1、VB2是 2015年率先进入上涨周期的维生素品种。
2015年下半年,这两种 B族维生素价格均出现了环保事件,其作为催化剂导致价格大幅增长,其中 VB1 上涨超过 50%,VB2上涨接近 100%。
与 VB5和 VA 的快速上涨不同,VB1、VB2的上涨速度相对较慢,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上涨过程,每次调价幅度较小,从当前形势来看,VB1 价格已经逐渐趋稳,而 VB2的价格则仍具备上探的潜力。
我国维生素B1的主要生产企业是湖北华中药业有限公司和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国际市场占有率约70%左右。
维生素B2隶属于小品种维生素,种类比较多。
全球维生素B2最大的生产企业是我国的湖北广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还有巴斯夫(BASF)和帝斯曼(DSM)两家跨国企业。
这3家的产量已经占据了全球超过80%的市场份额。
其中,65%用于饲料添加剂,22%用于医药产品,13%用于食品工业。
VB5 又称为 D-泛酸钙,是辅酶 A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混旋泛酸钙中,只有右旋体才具有生物活性,参与体内代谢,在饲料中的含量约为 20-40mg/kg。
VB5 是近期维生素涨价潮中价格上升幅度最为明显,上升速度最快的维生素,市场价格已经由 12月初的 60元/kg上升至目前的 300元/kg。
目前 VB5全球需求量约 19000吨,全球产能约 25000吨,主要集中于我国,其中亿帆鑫富产能12000吨和山东新发 8000吨产能,而山东华辰具有年生产 3000吨 VB5的能力。
由于海外厂商如巴斯夫和帝斯曼目前整体的VB5产量不高,全球VB5价格主要由国内生产商决定。
目前泛酸钙全球需求量约1.9万多吨,其中80%用于饲料添加剂,只有20%用于医药和食品添加剂。
杭州亿帆鑫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全国出口数量中占比高达60%以上,同时在世界排名也属首位,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
排名第二的是山东新发药业有限公司。
国外主要生产商为帝斯曼(DSM)、巴斯夫(BASF)。
2014年以来国产 VB5 价格走势图
维生素C是我国维生素类原料药出口大宗品种。
我国维生素C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技术及产能优势,占据了全球近90%的市场份额。
我国维生素C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荷兰帝斯曼公司,其位于苏格兰的达瑞工厂产能约有2.3万吨,但生产成本远高于我国,主要满足帝斯曼公司维生素C制剂产品的需求。
此外,印度也有部分产能,但印度的气候不利于发酵,需从中国采购原料中间体古龙酸后再进行后续加工。
近年维生素C的市场乱象,与欧元区经济衰退有关,而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维生素C生产企业盲目扩产、低价竞销情况严重。
维生素C行业受累于产能过剩之殇,国内各企业间大打价格战,使得出口价格持续下跌,造成我国维生素C 出口损失数亿美元,不仅企业在成本线上挣扎,也严重损害了我国维生素C产业的健康发展。
国内维生素E生产企业主要有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量约4万吨,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5%;国外主要供应商是帝斯曼(DSM)和巴斯夫(BASF),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5%。
维生素E原料80%以上用于饲料添加剂,医药和食品添加剂及化妆品约占20%。
目前我国出口的维生素E主要以饲料添加剂为主,而帝斯曼(DSM)和巴斯夫(BASF)主要生产医药级高端产品,他们掌控着全球维生素E市场话语权。
这轮维生素价格上涨主要原因
1、2015年12月份维生素A生产老大DSM停产检修,国内1月份新和成VA 大幅涨价引发了国内VA涨价。
2、新增产能进入受到限制,供给收缩。
在供给侧改革的框架下,化工企业的环保监管标准趋于严厉。
产业短期供给收缩是大势所趋。
3、下游需求刚性为涨价提供支撑。
虽然近年来,维生素市场增长缓慢,但这种产品主要用于医药和饲料,产品不可替代,属于刚性的需求。
随着供给端收缩,价格上涨的空间和幅度可能比较大。
4、核心厂家涨价意愿强烈。
主要厂家前期低价导致经营状况不佳,产品涨价能够大幅增加毛利,改善经营状况,因此生产厂家提价意愿强烈结论:
整体来说,维生素产能过剩严重,价格上涨会带动产量增加。
但市场需求没有出现本质上的改变,后期承接力度有限。
其次现在DSM检修完成,已经恢复生产,会导致维生素A价格下跌,从而引发整个维生素相关品种价格下跌。
另外,唯一能支撑维生素大涨的因素是国内开展环保清查,让生产维生素企业大范围停产检修,国内维生素企业基本占据主要的市场,从而引发维生素的持续涨价。
但现在并没有明显迹象表明会大范围停产,这一轮是生产企业寡头提价的价格上涨,并不是需求引发的价格上涨,其次现在DSM检修完成,已经恢复生产,会导致维生素A价格下跌,从而引发整个维生素相关品种价格下跌,我认为并没有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