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二 、人格心理研究过程
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观察与描述,研究者观察与描述有
关心理现象和问题,收集有关的事实材料。 第二阶段为理论与假设,研究者对观察到现象
与问题提出概括性、解释性的理论,并通过推 论作出假设。 第三阶段为检验,研究者运用操作性的研究方 法来检验假设,以支持或反证该理论。(例子 见p60)
第二章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 第一节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人格心理学理论 一、人格的前科学理论 二、人格的科学理论 三、人格的前科学理论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四、范型与人格理论流派
五、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六、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设想
有整体或系统综合的研究方法。
❖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系统科学的产 生和广泛运用,使这种要求可能成为现实。
(四)心理研究中的生态趋势 与现场研究
生态化:强调在真实、自然的情景中
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以提高外部效度, 提高研究结果在实际生活、工作实践 中的可应用性和普遍性实用性。
这种趋势直接 源于实验室实 验的局限性
这种途径源于19世纪 沙可为代表的法国临 床精神病学家对病人
的诊断与研究
精神分析法和心理治疗法 弗洛伊德(对安娜.o.的观察)
行为主义 华生 (对一个名叫 “小阿尔伯特”的孤儿的研究)
临床观察
案例报告/分析,总和多个案例情况来推论 精神疾病的分类
心理测验
信度: 重测信度, 内部一致性信度 效度: 表面效度, 相容效度, 区分效度 1. 客观测验—自陈量表 MMPI 2. 投射测验—Rorschach test, TAT
2、相关研究:
内涵:主要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
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 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 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 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测验与统计分 析,确定学业成绩与成就动机、自我 概念与考试焦虑程度等因素之间的相 关程度。
四、科学范型与人格理论流派
“范型”(paradigm)一词来自于希腊文,原 意为“共同显示”,由此引申出模式、模型、 范例、典范等义。
库恩(T.S.Kuhn)用范型来描述科学活动,指 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 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包括科学理 论、定律、方法和技术,以及科学家共同体 的信念、世界观、方法论或特有的解决学术 问题的立场,等等。
❖ 优点:能够深入研究某一具体问题,了解
心理现象的各个具体部分或因素情况,还 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学的分化,形成为数众 多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 不足: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心理现象,
常常导致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 结果。
2、分析和综合相结合
❖ 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应该把它放在心 理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心理系 统中 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去 把握,采用既有部分或元素分析,又
分析服务于质的分析,另一方 面使质的研究有了量的依据。
(三) 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
1、元素分析:
❖ 含义: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倾向
于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因素,根据 研究的主要问题挑选出因变量、自变 量和控制变量,通过观察或实验得到 这些变量的变化情况,从而在部分或 因素水平上解释处于整体水平的心理 现象。
法每前进一步,必然带来学科的发展,没 有研究方法上的革命,就没有学科理论的 突破。
导读
❖一、一般方法论原则 ❖二、人格心理研究过程 ❖三、主要研究途径 ❖四、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一 般方法论原则
(一)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1、理论探讨
➢ 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自心理学形成的萌芽阶段就产 生了。在哲学心理学时期,心理学的研究者主要 由哲学家来扮演, 采用的是思辨的研究方法,主 要进行理论探索。研究的重点是心理学的方法论、 性质等心理学的元理论问题。(如构造主义的建 立者冯特的内省法,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理论的 研究方法)
对孤独的研究
1. 我们观察到孤独者离群索居 2. 理论: 缺乏社交技能导致孤独
假设: A. 孤独者比非孤独者较少主动发起谈话 B. 孤独者较少准确了解别人对他的看法 C. 孤独者在社交场合较多不恰当语言
3. 检验:
A. 统计孤独者与非孤独者在和陌生人谈话时不恰当语 言的次数
B. 询问孤独者与非孤独者的室友, 他们不恰当语言的 频率
✓ 特征:它强调的是对研究对象的定性描述,主要的研究
方法是观察法、访谈法、档案和记实文献分析法、视听 材料分析法等。其最为主要的特征在于:人文主义的研 究态度、整体主义的研究策略、主位研究的独特视角、 主体互动的研究立场、解说对象的表现手段、研究问题 的文化性质。
➢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在人格心理学研究中,应该坚持质量统一 的观点,在理论模式的指导下,确定研究 的变量的量化指标,这一方面使量的
✓ 第二阶段是以自然科学研究为样本的定量 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伴随着以胡塞尔 的现象学为基础的定性研究方式的发展;
✓ 第三个阶段将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 研究模式并存互补的阶段。
➢ 定量研究
✓ 定义:是通过对事物可以量化部分的测量和分析,
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 研究方法,结果以数字呈现,是一种实证自然科 学的客观研究范式。
✓ 特征:它强调的是对研究对象的定量描述,主要 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量表测量、统计分析 等等。其最为主要的特征在于其客观实证的研究 态度、价值中立的研究立场、客观研究的考察视 角、分析主义的研究策略、定量描述的表达方式。
➢ 定性研究:
✓ 定义:料,从而获得对事物 的认识,结果用文字叙述,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观 研究范式。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1962)
四、科学范型与人格理论流派
科学的演化是经过不同阶段循环发展的过 程。
前范型阶段(pre-paradigm) 各派互相争持 规范科学阶段 (normal science) 解决疑难,
范型的形成,学派 反常阶段(anomaly) 异例出现 危机阶段(crisis) 科学革命阶段(scientific revolution) 新范型阶段 (new paradigm).
➢ 优点:使心理学逐渐摆脱纯哲学的思辩,走向
科学,促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更加客观和严密。
➢ 不足:轻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会使心
理学的报告充斥着方法的描述、图 表的罗列和数据的堆砌, 其理论分析常常限于就 事论事。
3、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关系
➢ 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理论研究 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而实证研究为理论 研究提供了材料。
对现象的解释越简明,其简洁性程度越高。 5、逻辑一致性。科学理论要求其知识体系前后连贯,各个
概念、假设与定律之间相互吻合、印证,具有较高的逻辑一 致性。 6、有用性。如果一个人格理论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就是 一个好的人格理论 。
六、人格理论基本问题与设想
吉尔和齐格娄:人格理论的九个基本问题与设想
五、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
1、精确性。理论反映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及变量间关系的精 确程度。
2、可检验性。包括可验证性、可证伪性和可反驳性。 3、概括能力。理论的概括能力越强,所能解释的现象越多,
且具有可检验性,那么理论就具有越高的功效。 4、简洁性。一个理论所包含的假设、所运用的概念越少,
范型的转换(paradigm shift)构成了科学 革命。而一门成熟科学的发展历程是可以 通过范型转换来描述的。
由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看原来的处境
摆脱原来的传统框架, 而采取一个崭新的框架
范型的新出─如登山 见更广
“…creating a new theory is not like destroying an old barn and erecting a skyscraper in its place. It is rather like climbing a mountain, gaining new and wider views, discovering unexpected connections between our starting point and its rich environment. But the point from which we started out still exists and can be seen, although it appears smaller and forms a tiny part of our broad view…” -A. Einstein and L. Infeld The Evolution of Physics
C. 编制一个测验, 测量孤独者与非孤独者了解社交规 则的情况
三、 主要研究途径
许多人格理论常受到批评或不被重视的原因是 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
人格研究的三种主要途径:
1、临床研究(个案研究)
2、相关研究(因素分析)
3、实验研究
1、临床研究(个案研究)
内涵: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而研究 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 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材料,以便对个 体的人格进行全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而作系统 而深入的考察.
自由意志 决定论
理性
非理性
整体说
原素说
素质论
环境论
主观性
客观性
前动性
反应性
稳态
异态
可知性 不可知性
可改变 不可改变
思考
人格理论的主观性 人格理论反映了该理论家的生命经验(人格
理论家也是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