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特”级航母的 李 杰 全新发展及重要影响

“福特”级航母的 李 杰 全新发展及重要影响

美国“福特”级航母的◆ 李 杰全新发展及重要影响机库增强的舰艇自卫能力增强的武器及物资处理能力新型推进系统和电力设施强化飞行甲板改进海麻雀导弹舷外武器升降机重型海上补给系统带状电力分配系统新型推进装置4部电磁弹射器全电辅助服务系统“福特”级航母剖面图.“布什”号航母是“尼米兹”级的最后一艘,采用了大量新技术,被认为是“尼米兹”级向“福特”级过渡的型号。

艘“尼米兹”号加入现役以来,经过30多年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到2008年4月,该级舰一共服役了10艘,成为美海军有史以来装备数量最多,以及目前仍全部在役的核动力航母。

尽管这10艘舰都称“尼米兹”级,但该级航母的最初几艘与后续几艘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别。

首先,排水量等基本性能数据存在明显差异。

“尼米兹”级前三艘(“尼米兹”号、“艾森豪威尔”号和“卡尔·文森”号)的满载排水量为91487吨;第4艘“罗斯福”号满载排水量则增至96386吨;从第5艘“林肯”号开始,后几艘舰的满载排水量再增加到102000吨。

该级所有航母的舰长、舰宽变化都不大,但吃水却有较大的差距:前三艘航母吃水11.3米;“罗斯福”号增至11.8米;第5~9艘为11.9米;第10艘“布什”号则增至12.1米。

其次,舰载机机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尼米兹”级航母的舰载机联队编成和机种经历过多次较大变化:冷战时期,美国出于与前苏联海军海上对峙的需要,不仅航母上搭载的飞机和直升机数量较多,而且突出了战斗机和攻击机的数量,一般保持在3个中队(2个战斗机、1个攻击机)以上。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战略对手和作战对象发生重大改变,“尼米兹”级航母上的舰载机联队编成陆续调整与变化,先后取消了原来的A-7E 和A-6E 两种攻击机,替换成可兼顾战斗和攻击两项任务的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

而从2002年起,美国航母舰载机联队编成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原编成内的F-14“雄猫”战斗机全部退役,代之以F/A-18E/F “超级大黄蜂”。

再次,指挥通信系统及其他能力有所提高。

“尼米兹”级后续几艘航母的作战能力,较前几艘有明显的增强:不仅总体和指挥通信系统设备有一定改进与增加,性能相应提高,而且它们的抗干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也都超出该级的最初几艘。

2009年4月10日,美国“尼米兹”级航母最后一艘,即第10艘“布什”号正式加入海军现役。

该舰作为一艘承上启下的航母,采用了多项新设计和新技术,包括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化一体舰桥和先进推进装置,改进的燃料分配系统和新型船舶污水处理系统等。

由于美国现役航母占全世界在役航母总数的一半以上,而且都是大吨位航母,所以它体现出来的功能与作用最能代表大国海军的海上行为准则。

实际上,“尼米兹”级航母的首要功能就是进行海上作战。

尽管美军认为,如今世界各大洋上敢于与美军较量的对手暂不存在,但是美军依然要保持强大的海上力量,以对其他已经或可能的战略对手形成有效的威慑,并在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形势的美国航母,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威胁。

美国“尼米兹”级航母尽管也在不断升级改造,还是暴露出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已不能满足美国海军对未来航母的设想,新的技术应用以及新的任务需求都推动着美国海军发展“福特”级航母。

“尼米兹”级航母的发展历程及其作用“尼米兹”级航母是继美国海军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之后的第二级核动力航母。

自1975年5月3日“尼米兹”级首一体化航母岛状物岛状物位置向舷外和船尾调整多功能雷达/广域搜索雷达联合精确进场和着陆系统拦阻装置加大的飞行甲板。

3部飞机升降机必要条件下进行可靠的打击。

现役“尼米兹”级航母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具体来看,美国现役航母的主要弱点如下:一是隐蔽性差,极易暴露行踪,从而易遭致对方多种兵力兵器的打击。

试验表明: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雷达反射截面积较大(尤其前几艘),虽然后几艘,特别是该级最后一艘“布什”号在隐身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舰体和甲板运用最新理念,进行了重新设计;不仅舰桥尺寸减小,而且外表整洁光滑,加之全舰采用了大量的隐身涂料,因此隐身性大为提高。

新设计的舰桥克服并降低了前几艘航母舰桥容易引起飞行甲板空气紊流的问题,使得飞行甲板的布置更有效。

舰桥顶部众多的各型雷达与通信天线,由主动式相控阵多功能天线取代,并安装于舰桥平板内壁,从而进一步减少了雷达反射截面积。

但由于结构上的固有缺陷,“尼米兹”级多数航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雷达总体反射截面积较大的弊端,“布什”号的改进只能算是“小打小闹”的有限改进,其目标过大、隐身性较差的实质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是核动力装置的性能落伍、功率值过小,难以胜任未来电磁弹射器和新概念武器等较大功率的需求。

目前,美国现役10艘“尼米兹”级航母上装设的A4W/ A1G型压水堆和“企业”号航母上装设的A2W型压水堆,两者功率均为2.8万马力。

虽然这一功率值并不算小,但却难以满足新一代“福特”级航母各种先进设施和新式武器装备超大的功率需求,特别是后者对电力的强大需求。

为此,美国海军决定在新航母上及早更换新型号、更大功率的核动力装置,以使它的电力输出能力能够满足电磁弹射器、新概念武器、先进武器升降机等多种新型武器与设备功率大幅增加的迫切需要。

三是舰上的武器已不太适应现代海战要求,尤其是较难应付超低空来袭反舰导弹的打击。

针对日益复杂、激烈多变的海战新特点、新情况,美国海军感到原有的舰空导弹和速射炮已难以适应未来海战要求,尤其是应对超低空来袭反舰导弹与飞机的打击,以及面对水下潜艇与水雷时,愈加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加紧研制和安装航母上的各种新式武器系统,包括各种新概念武器,并抓紧对各种武器系统进行测试,已成为美国的当务之急。

对于原有的武器系统,美国海军也注重不断地加以改进。

例如“标准-6”增程型防空导弹,美海军已进行了多次拦截实弹试射,取得了一定的数据,并验证了实战效果。

四是蒸汽弹射器日益显现出其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对于重型有人机和无人机,难以提供可靠的弹射服务。

虽然蒸汽弹射技术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实际上目前仍只有美国一家掌握。

尽管如此,该技术如今越来越难以适应更快捷弹射重型飞机、轻型飞机或无人机等机种的要求。

鉴此,美国海军前些年即开始了新一代电磁弹射器的研制与设计工作,如今多项关键技术均已突破,并已完成了电磁弹射的第一阶段测试;其第二阶段测试将于2009年冬季举行,具体测试将在系统全功率条件下进行,届时将对系统运行的各阶段给出具体试验结果。

五是原有的航母舰载机不仅机种种类繁多,而且战技术性能不高,急需新机更换。

近些年来,美国海军尽管相继淘汰了不少航母舰载机的机种,如较为老旧的A-6、A-7、F-14等,并改由F/A-18C、F/A-18E/F战斗/攻击机来替代。

尽管机种种类有所减少,但这些机种依然只停留在第三代舰载机的水平上,其作战性能虽然总体上还算不错,但已难以应对现代信息化海战的要求,因此美国急于发展第五代舰载机—F-35C,并将在“福特”级航母上部署使用。

美国海军已计划在2009年完成F-35C的首次试飞。

“承上启下”的“布什”号航母作为“尼米兹”级航母的最后一艘,即第10艘的“布什”号,虽然仍属于“尼米兹”级,但它却大量地采用了许多新设计、新技术,包括信息一体化舰桥和先进的推进装置,改进的航空燃油分配系统和新型船舶污水处理系统等。

“布什”号与“尼米兹”级其他几艘航母的水下部分基本相同,但水线以上部分却出现较大的改观:舰桥经过改造缩减得更为矮小,外形也更加整洁光滑,具有明显的视觉和雷达隐身特征。

不仅如此,“布什”号由于改进了舰桥及多项设施,从而大大降低了“尼米兹”级其他几艘航母飞行甲板空气紊流的影响,使得飞行甲板的使用变得更加可靠、高效。

该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最明显之处在于:第一,舰桥顶部众多的各型雷达与通信天线,将由主动式相控阵多功能天线取代。

新式多功能天线安装于舰桥平板内壁,并能与嵌入复合材料中的结构形成一体,从而大大减少了雷达和通信天线的数量,并可改进通信线路的堵塞问题。

新的天线还进一步减少了“布什”号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使之在隐身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美国海军还将在舰上安装MFR/VSR 多功能雷达,以实现搜索、跟踪和火控功能于一体,取代“尼米兹”级其他航母上的多部雷达。

第二,引进了智能舰船系统,主要改进了航空燃油分配系统、船舶污水处理系统、电子监控系统、自动损管系统、燃料控制系统等。

上述系统通过光纤局域网、内部无线通信系统、智能卡、便携数据终端等新技术对全舰进行智能管理。

例如,综合舰桥系统的航海管理系统每隔15秒钟就更新一次坐标数据,并且能够在几分钟之内对航线进行修正。

该舰上的自动损管系统可利用舰上的局域网对分布在全舰上的消防泵进行协调管理与控制。

第三,舰上重新设计安装了全新的指挥、通信、计算机和控制系统。

该系统将用光纤缆实现全舰上16个“通信节点”的连通,从而构成一个系统与系统,装备与装备间的大容量、高速度的通信网络。

舰上大量采用自动化管理软件和操作设备,例如舰上配备有先进的飞行作业管理系统,可以自动制定任务计划、进行飞行管理、实施飞机调度,对飞机和驾驶员加减负载,保证飞机的弹射和降落等。

由于“布什”号采用开放式的体系结构,因此有利于全舰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在今后对其技术和设备进行升级时,不必更换整个平台和系统,只需更换某些模块,就可以继续保持整个平台与设施的先进性,从而大大减少维护费用。

“福特”级航母的全新发展最初,美国海军曾决定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建造3艘“福特”级航母:即CVN78、CVN79和CVN80,但在后来,由于个别核心关键技术尚有待突破,加之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仍会存在不少缺点和隐患。

舰上所采用三大关键技术:电磁弹射器、双频道雷达和先进拦阻装置还将可能出现费用上涨和进度延期等问题,美海军决定放缓对后两艘航母的建造速度。

特别是第一艘“福特”号航母设计、建造费用的大幅度攀升,已超过了110亿美元。

这即使对于每年军费超过6000亿美元的美军来说,也实在有点不堪重负。

为此,美国海军决定,待“福特”航母上的各项核心技术基本成熟及一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后,再加快后续航母的建造速度。

电磁弹射器将获得应用尽管美国的蒸汽弹射器研制水平处于世界顶级之列(蒸汽弹射技术至少使用了50多年),而且相当成熟,几乎独霸世界市场,但是,2008年9月,美国海军部长唐纳德·温特还是决定让美国的新型“福特”级航母正式启用电磁弹射器,于2011年交货。

电磁弹射器是美国近些年为新型航母配套研制的一种舰载机弹射起飞装置,深受海军青睐。

多年来,虽有不少国家对此产生浓厚兴趣,也有意加入其研制行列,但后来皆因技术水平不够或资金严重短缺等原因,而不得不放弃。

相关主题